精選聯盟

跨越繩索、30秒内吹爆氣球……一場高三班會讓學生突破“自我設障”

作者:極目新聞

極目新聞記者 張淵

“數理化對我太不友好了,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 “我語言表達能力不好,不敢舉手回答問題” “我天生就這樣,老師也不會關注我,就這樣吧!”日前,武漢市新洲區第三中學高三(2)班的一堂班會上,班主任劉小紅向同學們問道:“進入高三下學期,你是否總是這樣懷疑自己?”帶着這樣的問題,劉老師帶領大家開展了一場别開生面而又發人深省的遊戲活動,讓同學們從緊張的高三生涯中跳脫出來。

跨越繩索、30秒内吹爆氣球……一場高三班會讓學生突破“自我設障”

堅持“熱辣滾燙”,成就“飛馳人生”主題班會

戴着眼罩,跨越繩索

班會伊始,學生自導自演了三幕情景劇《月考之後》,情境式呈現了高三學生的苦辣酸甜,也引出了本節班會課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走出負面情緒,尋求自我突破?大家都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一場遊戲中。

“由兩位同學固定繩子,繩高約80cm;挑戰者從繩子上面跨過去,保證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碰到繩子,看誰又快又好!”随着劉小紅老師介紹遊戲規則,同學們踴躍嘗試起來,當同學們一一輕松跨越後,更新版上線,劉老師提高了遊戲難度。“所有參與者都保持安靜,不能進行任何交流或提示。挑戰者将眼睛蒙上,聽老師指揮,從繩子上面跨過去,同樣需要保證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碰到繩子。”

“第一次跨越繩索,繩索是看得見的,是以比較輕松,較快地跨越;第二次蒙着眼睛跨越,因為看不見,是以怕被絆倒,失誤較多。”參加完遊戲的朱同學說。

謝同學分享體會說:“盡管繩索的高度和位置沒有變,但因為戴着眼罩,畏難情緒增加了,在生活中我們害怕的往往是看不見的困難。”

活動現場,教室裡傳來陣陣歡笑聲;有些同學即使出現失誤,也獲得了同伴們的掌聲。

“很多困難其實并不可怕,我們之是以因它而焦慮,是自己給自己設定了障礙。”劉小紅老師的适時總結引發了同學們的共鳴,“困難沒變,變的有時候是我們的心态。是以,調整好心态在高三的複習備考中顯得尤為重要。”

進入高三下學期,尤其是二輪複習開始後,知識的綜合性、複雜性和試卷的難度會給學生帶來新的壓力與挑戰。學習進入一個瓶頸期,部分學生會出現“高原反應”,對學習顯得不積極、不自信,存在自我否定,自我效能感低的情況,形成“自我設限”心理。劉老師告訴同學們,自我設障是指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或威脅,自己事先給完成任務設定障礙,以此來保護自尊的一種行為。“适當的自我設障能保護自尊,但過度的自我設障會阻礙潛能的發揮。”

跨越繩索、30秒内吹爆氣球……一場高三班會讓學生突破“自我設障”

活動體驗,跨越繩索

30秒内吹爆氣球

班會最後是一個吹氣球環節,劉小紅鼓勵大家勇于挑戰,積極嘗試,在30秒内吹爆氣球。“不良的情緒在這一刻得到了一次釋放,我希望通過遊戲讓學生認識到自我潛能的存在,認識到良好的心态對于戰勝困難的重要性。”劉老師說道。

新洲三中副校長江雙喜向極目新聞記者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劉老師這一堂以“堅持‘熱辣滾燙’,成就‘飛馳人生’”為主題的班會,就在于可以引導學生意識到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實際上是“可能”的,看到“不可能”被打破的案例,幫助學生學會改變想法,善于發掘資源,積極行動,并實作自我突破。

“目标可視化、正視困難、積極心理暗示、挑戰、勇闖、轉換角度、嘗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自我設障的思維及行為表現,那我們該如何消除過度的自我設障?記者在現場看到,遊戲之後,劉老師鼓勵同學們把自己能想到的方法跟小組成員分享,并以小組為機關,在紙上以關鍵詞的形式寫下來。同時,劉老師精心準備了一張“尋找我的突破口”每天學習規劃表,内容涉及自我困難分析、可操作性的突破措施和具體到各科的每天學習計劃。

一位王姓同學告訴記者,劉老師為了讓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态,他時常通過國文課及班會課朗讀勵志美文,如《像樹一樣活着》《俞敏洪的闆磚理論》等;另外,也會播放一些勵志短視訊,如“後浪”“董宇輝演講”等。班級會不定期組織演講比賽、詩詞朗誦大會、成語大賽等活動。此外,每天第一節晚自習下課後,劉老師還會帶領學生一起跑操,通過運動的方式讓學生減壓。

青年教師蔡斌感慨,劉老師堅持秉承“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成就每一個學生”這一理念,讓自己受益良多,“劉老師常說,希望夢想與現實同步,希望自己與學生一起成長。這也是我們後輩教育人需要堅守的優良師風。”

跨越繩索、30秒内吹爆氣球……一場高三班會讓學生突破“自我設障”

吹氣球活動體驗

教育需要留足空間和時間

“高中生涯,對身體和心理都是考驗,不能指望通過一次班會就能一勞永逸!”從教二十餘年,劉小紅長期擔任高三國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教學業績突出,先後被評為新洲區“卓越教師”,新洲區“優秀青年教師”,新洲區“優秀班主任”。他說:“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學生楊瑞明(化名)家庭特殊,父母離異後,各自重組了家庭,處于一種無“家”可歸、無人關心、無人照顧的“三無”狀态,性格暴躁易怒,極度逆反是他的“生活常态”。

楊同學分到自己班上後,劉老師從家訪開始,細緻了解他的成長經曆和興趣愛好;耐心做好父母的工作,讓父母輪流照顧他,并經常談心交心。得知楊同學愛運動,他就一起相約打球跑步,運動逐漸讓楊同學變得開朗陽光,并懂得積極為班級争得榮譽。

“隻要他有了一點點進步,我就在班上大力表揚,并用美食進行獎勵,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隻在細微處給予關愛,不談過往,隻關注現在,重塑學生信心。這是劉老師一直秉承的學生交往之道,“潛移默化中,楊瑞明同學漸漸開始改變了,學習變得積極主動了,學習成績更是有了大幅提升。”

跨越繩索、30秒内吹爆氣球……一場高三班會讓學生突破“自我設障”

同學們積極參與互動

教育需要一種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這種耐性既展現在我們每天教學對知識耐心細緻地講解,更展現在與學生的每一次談話、每一次輔導中,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微笑,都可以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劉小紅說,走進學生心靈,發現學生亮點,挖掘學生潛能,喚醒學生激情,這是一個老師始終要做好的工作。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