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中國第一部專門論及非洲電影的專著

作者:北京日報用戶端
中國第一部專門論及非洲電影的專著

《影像突圍:非洲電影之光》張勇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第一部專門論及非洲電影的專著《影像突圍:非洲電影之光》的出版,令衆多關心非洲電影的讀者頗為興奮。著作共分五章,論及“影像非洲”“為非洲立言”“區域透視”“國别之維”和“外部影響”。第一章主要涉及中國對非洲電影的印象與非洲電影的大緻曆史,其他四章專論非洲電影導演及女性導演,非洲不同地區制作電影的不同視角和方式,坦尚尼亞、南非、奈及利亞和肯亞等電影發展較快的國家的影片特點,非洲電影的國際影響力等四個方面。

作為中國第一部專論非洲電影的著作,其貢獻是先創性的,不僅使國人有機會從書本上認識非洲電影,作者也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當許多中國人在說非洲電影時,他們其實在說歐美電影工業制造的非洲影像;而當人們都以為自己在說非洲電影時,真正的非洲電影卻被遮蔽,或者消失了。是以,在這種語境下,非洲電影進入中國尤其具有象征的意味。”

第一章呈現了從歐洲傳到中國的影像非洲,揭示了中國拍攝的非洲電影“看不見的非洲”這一現象:情節戰争化、場面奇觀化、人物符号化與文化疏離化。近年來随着中非交往的日益深入,中國電影人頻繁走進非洲,打造了《戰狼2》《紅海行動》《萬裡歸途》等國産大片,非洲成為中國觀衆新的視覺生長點。雖然電影技術是從歐洲學來的,但非洲電影具有自身特點,音樂文化和運用口述傳統都具有典型的本土元素。作者特意列出了非洲電影在各大國際電影節的獲獎情況,但直言非洲電影有自己的道德标準和審美觀,不宜僅用歐美的評獎說事。

第二章涉及塞内加爾導演、“非洲電影之父”奧斯曼·森貝對非洲電影的貢獻。“我關心的是如何展現廣大人民群衆面臨的問題,我把電影當作一種政治武器”,“電影是曆史的學校”,這位著名電影藝術大師如是說。正是這種情懷和擔當造就了這位非洲電影巨人。他一生不斷為創造出具有非洲特點的影像而奮鬥,“我所做的工作才是重要的,至于我自己,我想保持無名狀态,消失在大衆之中。”他導演的《馬車夫》(1963年)用現實主義手法展現了勞動者的貧窮,有時被認為是非洲第一部影片。他所拍攝的電影不斷為非洲人民的疾苦和婦女解放呐喊。本章談到的另一位電影大師是有“吟遊詩人”之稱的茅利塔尼亞著名導演希薩柯,他的電影斬獲衆多國際獎項。作者指出希薩柯的電影具有某種法國屬性,是由他自身的二重性所決定,即所謂“文化兩栖人”,同時認為:“作為非洲電影人,希薩柯從不局限于非洲電影本身,而是強調一種大電影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中,非洲或歐洲,中國或美國,一切皆文本,一切皆為我所用。”

非洲女性導演是本章的另一主題。非洲電影的發展過程也是婦女解放的過程。她們首先是作為獵奇對象出現在歐洲人拍攝的非洲影片之中,作為奇觀展現給觀衆。非洲導演與歐洲導演表現的女性完全不同,他們展現了年輕女孩、年長女性、女戰士和欲望女性等多種不同類型的非洲婦女,即自主的女性、反抗的女性和成功的女性。作者特别指出了非洲女導演與男導演不同的創作特征:反抗性别歧視,重塑女性形象;批判非洲陋習,反思女性苦楚;叙述視角溫情,解構觀看之道。作者指出:“她們的鏡頭,她們的曝光,幫助人們普及女性權利觀念,不斷推進非洲的女性解放事業,同時也為世界重新認識非洲女性提供了新視點,這是非洲女性電影人的貢獻,更是非洲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表征。”

第三章有三個主題。其中,“西非電影的儀式”對儀式的了解從三個方面得到诠釋:作為一種電影叙事的儀式,與西非電影中文化身份認同相比對的儀式呈現,儀式對西非電影形式與風格的影響。儀式首先表達西非電影人對自身文化傳統的重視。森貝指出,“儀式非常重要,每一個民族都應該有自己的儀式。非洲人通過儀式識别自己,歐洲人很難了解這一點。”而另一主題“從諾萊塢到非萊塢”展現了具有自身特點的非洲電影制作從1992年開始享譽全球,奈及利亞的電影行業在2014年已占到國内生産總值的1.4%,就業人口超過100萬人。諾萊塢帶動了非洲視訊電影的出現,如英語電影的“戈裡塢”、肯亞的河塢、坦尚尼亞的“斯瓦希裡塢”和“邦戈塢”等。

第四章分别闡述了幾個國家電影事業的發展,包括坦尚尼亞電影從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到尼雷爾時代,再到有“邦戈塢”之稱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錄像電影革命。有關南非電影的章節雖然标題是“種族隔離之殇”,但主要展現的是新南非誕生以來的電影。南非電影雖起步很早,但在白人種族主義盛行時期隻能是畸形發展。不言而喻,種族隔離制在南非造成的長期性精神創傷需要長時間的治療,電影是這種社會改革的工具之一。作者指出,新南非電影的繁榮表現在以下方面:發展教育事業,培養電影人才;發展國際業務,提高制作水準;建構商業網絡,培育本土特色;建立院線系統,暢通藝術管道,并對南非電影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議。“邁向新諾萊塢”描述了非洲電影發展的領頭羊奈及利亞電影從粗制濫造到逐漸精良的制作過程,在編劇制作、攝影技術以及拍攝場景方面不斷提高的新趨勢。

第五章“外部影響”有三個主題。“走進非洲”總結了十七年期間中國電影在非洲的放映情況。作者列出了中非電影交流的多種形式:互辦電影周、設立代表處、配合外交活動放映以及參加非洲電影節等,同時總結了頂層設計多方協同、抓重點國家的差異化合作、重視非洲方面的感受等經驗及遺憾之處。“香港也瘋狂”主要介紹了香港電影在非洲的放映情況,特别是李小龍等具有特色的武打電影等,同時分析了香港與非洲電影交流的影響及意義。“電影節的魅力”分析了非洲電影與西方電影節之間的關系,特别是文化地位不同給非洲電影造成的兩難境地以及非洲導演的雙重身份等實際存在的問題。

張勇的這部著作首次向我們展現了非洲電影的魅力,他的研究提供了一種中非優秀文化交流的理想管道,也拓寬了大陸非洲研究的新邊界。

(作者為非洲問題專家,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亞非研究所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