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耳環最初叫珰,原是為防止女子偷情

作者:趣說曆史

耳環,古稱“珰”,其曆史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據東漢劉熙的《釋名》所述:“穿耳施珠,名之曰‘珰’。初興于異族,後盛行于華夏。”

耳環最初叫珰,原是為防止女子偷情

耳環之名,實乃寓意深長,寄托着對遠方兒女的思念,期盼他們早日歸來。民間有言:女子未上轎不紮耳眼,出嫁之日,耳環成為她們佩戴的重要飾物,寓意着對家的眷戀與思念。

耳環最初叫珰,原是為防止女子偷情

曆史記載中,耳環的起源與女子的行為規範有關。往昔,有些女子不守婦道,趁丈夫熟睡之際,偷偷外出與情人相會。丈夫們為防此弊,便在她們的耳根穿孔,挂上金屬圓環。每當女子稍有動作,耳環便會發出聲響,進而打消她們私會的念頭。

另一種說法則是,古時女子尚無貞操之念,遇見陌生男子,常主動搭讪,甚至邀請留宿。次日,男子離去時,常以耳環相贈,作為留念與酬謝。女子耳上耳環越多,越顯其魅力非凡。

耳環最初叫珰,原是為防止女子偷情

然而,随着時代的演變,耳環逐漸演變成女子鐘愛的飾品。在文學作品中,耳環亦成為描繪女子形象的點睛之筆。如《陌上桑》中的羅敷,“耳中明月珠”熠熠生輝;《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耳著明月珰”更顯婀娜;《雜詠》中的遊春女子,“金環耳際搖”平添了幾分生動。

耳環最初叫珰,原是為防止女子偷情

在《紅樓夢》中,戲子芳官的耳環“右耳根内隻塞着米粒大小的一個小玉塞子,左耳上單一個白果大小的硬紅鑲金大墜子”,更顯得她面如滿月,眼似秋水;尤三姐的耳環“忽起忽坐,忽喜忽嗔,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就和打秋千一般”,在燈光下更顯得她柳眉籠翠,檀口含丹。此時,耳環已被稱為“耳墜子”,為女子增添了不少妩媚與美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