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作者:母愛聖地美好乳山

古人常說人生有四大樂事,頭兩件便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然而對于吃貨來說,其實還有另一件,那便是“他鄉遇故吃”。人在外漂泊久了,胃口難免犯思鄉病,催促着人滿大街尋找屬于自己的“療愈美食”(Comfort food)。然而除了中餐館之外,我竟然也曾在海外遇到了許多似曾相識的“家鄉風味”,來了一場精神上的還鄉之旅。

01木薯做的/ "肉夾馍" /

隔着老遠就看見不遠處架着的爐火,身型精瘦的哥倫比亞小夥正站在爐前賣力地扇風,一邊扇一邊給爐上的白色“面餅”翻面,整套動作麻利又輕盈。本着“走過路過,絕不放過”的吃貨精神,我快步走了過去,這下看得更清楚了:不大的操作台上擺滿了各色醬料,蕃茄醬、芥末醬、鳳梨沙拉醬,選擇之豐富,口味之百搭,讓人啧啧稱奇。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小哥一邊烤,一邊快速地用刀将“面餅”對半切開,然後往裡面塗酸辣醬,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往裡面夾牛肉或者雞肉。夾完後再次放在爐上稍加烘烤,拿錫紙快速一包,就可以随時帶走了。這款小吃頗受當地人歡迎,我站旁邊觀察了一會兒,過往的計程車司機紛紛停下購買,全然不顧自己的車是否阻礙了别人的通行。

我于是立馬買了一個,剛開始熱熱地捧在手上時頗為自得,沒想到剛咬一口就大呼上當。原來這個“面餅”并不是用小麥粉做的,而是用的麻薯。這種在南美大陸廣受歡迎的澱粉類作物固然美味,卻十分缺乏粘性,況且自身沒有香氣,作為餅皮來說不僅太過松散,而且味道全無,每咬一口都像在嚼泡了水的牆皮。至于辣椒醬呢,并不算辣,卻又有些過酸,加少了毫無滋味,加多了又真的會倒牙。于是吃的時候隻好一邊無奈地咀嚼,一邊腦補出熱氣喧騰、餅皮柔韌、肉片鹹香的國産肉夾馍,恨不能立刻飛回去解饞。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02南美/ 烤玉米和"啞巴豆" /

“苞米、苞米,新出鍋的熱乎粘苞米咯——”對于在東北度過了四年大學生活的我來說,上面的這句吆喝妥妥地長在了我的飲食審美點上。在我看來,什麼網紅新品、分子料理,統統比不上一穗剛出鍋的、冒着一團團熱氣的、由翠綠色的玉米葉包裹着的、還帶着嫩黃玉米須的黏苞米了。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在我讀書的那座城市,人們常常把玉米裝在泡沫保溫箱或者裹在厚三角兜裡,推着自行車沿街叫賣;在玉米的真正故鄉秘魯,人們同樣站在車站旁或是街邊售賣。每次看到賣苞米的人,我都不由得加快了腳步,我堅信這種糧食一定是被祝福過的,要不然,它怎麼會那麼噴香、那麼軟糯,那麼豐富呢?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唯一略有不同的是,在秘魯買到的玉米都特别“原生态”,玉米粒排列很不均勻,仿佛尚未矯正的青少年的牙齒。

在秘魯買煮苞米時,攤主還會給你搭配一片新鮮的奶酪,奶酪軟糯鹹津,自帶一種淡淡的奶香,玉米軟糯微甜,有一種内斂穩妥的谷物氣息,二者相得益彰,看似跨界混搭,實則出乎意料的完美。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相比之下,烤玉米則無趣了些,少了東北的靈魂大醬加持,秘魯的烤苞米隻撒鹽少許,有些過于樸素,解饑之外,并無太多驚豔之處。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據說在玉米文化的發祥地秘魯,光是玉米的品種就有上百種,對于這種作物,人們除了直接煮着吃和烤着吃之外,還會用它做成各種菜肴、零食,甚至制成發酵玉米汁和玉米酒“奇恰”。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黑色的玉米和用它做成的玉米酒

南美人還愛吃加了小蘇打的玉米面烙的巴掌大的小餅。剛出鍋的玉米餅又暄又軟,仿佛幼兒的肌膚。吃時攤主會在玉米餅的表面刨一些新鮮的奶酪碎,随着熱量的傳遞,奶酪慢慢地融化,可謂渾然天成。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啞巴豆”則是另一種玉米做的小零食。在東北,人們将那些未像苞米花一般爆裂開來的玉米零食稱為“啞巴豆”,在秘魯老城庫斯科當地的菜市場,我也找到了這種小零食。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這種小吃食的用料和做法都很簡單,無非是玉米粒經火持續烘烤,最後變得酥脆噴香,并且便攜耐儲,可以一路走、一路帶、一路吃。國内的“啞巴豆”有鹹、甜兩種,秘魯人的吃法則更為純粹,隻取玉米的本味,不加雕琢。我買了一大袋,一路從秘魯吃到了玻利維亞,又從玻利維亞吃到了智利。這種聯通大地、古今和不同民族的食物讓我莫名地感動,它們不隻是一粒粒零散的玉米粒,每一粒種子都湧動着古老大地的勃勃生機。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03哥倫比亞/ "大碴粥" /

當我看到當地人拿着自帶的大壺出門打“大碴粥”的時候,整個人都震驚了。等等,此刻我确實是在哥倫比亞的東北部,而不是在山海關以北那個被白山黑水環繞的地方嗎?如果煮苞米和烤苞米的高度契合尚且情有可原,大碴粥的出現真可謂遙遠國度間的巧妙呼應了。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見到我,賣大碴粥的大叔顯得也很高興,民間的文化友好交流細緻到這種層面,這是誰都想不到的。碩大的鍋蓋一掀,熟悉的谷物芳香蒸騰而出,我深吸一口氣,嗯,盡管粥裡面沒加飯豆,但一切确定無疑,就是這個味兒!然而遙遠的默契僅僅止步于此,很快,南美大碴粥的構成就遠遠掙脫出了我的想象。

牛奶打底,加奶粉和一勺半蔗糖,加大半杯玉米粥,然後再在表面加牛奶和奶粉。想象中的主食忽然化身成了甜品,站在原地的我,不是不震驚的。正當我排了幾枚硬币轉身要走,大叔忽然叫住我,從塑膠袋裡神秘兮兮地掏出了一枚巧克力大小的、用植物葉片包裹的長方形小方塊放在我手上。打開一看,竟然是一枚如果丹皮一般口感的果糕。面對眼前的一切,誰能想到我有多無助呢?我好像一瞬間了解了意大利人面對着鳳梨披薩的心情。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04阿塞拜疆/ "菜肉盒子" /

阿塞拜疆人很會做面食,幾個圍着頭巾的大媽圍在桌前奮力擀面,是最尋常的當地風景。沒有人不愛這種皮薄餡兒足、個頭碩大、口感無限柔軟的餡餅——古塔布(Gutabs)。人們喜歡把它放在平底鍋上,隻用極少的油來緩慢地烘它,仿佛誓要激發出小麥面粉最純淨的香氣不可。至于裡面的餡料,則通常是碎羊肉或碎牛肉、洋蔥和香草。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作為愛死了韭菜盒子和牛肉餡餅的人,無論饑飽,古塔布總能讓我食指大動。裝滿的古塔布像個巨大的口袋,表面金黃,有着清晰可見的焦香餅花。輕輕撕開一個小口,讓熱氣蒸騰而出,再搭配上脆爽無比的泡菜和新鮮的香草,幸福的感受立馬化身成餅狀的。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05中南美/ "餃子"和"糯米雞" /

empanadas是流行于南美洲的街頭小吃,它的形狀長得就像一個大餃子。隻不過人們不給它捏邊,而是用叉子的背面給它鎖邊。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無論是用小麥粉還是木薯澱粉制作,不管是烤還是炸,它都是當之無愧的國民早餐,公交站台、街旁小店你就看吧,每個人手裡肯定都捏着至少一個empanadas,正津津有味地吃着。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一樣食物如果接受度高,必定因為它的可塑性強,瞧瞧empanadas裡面的餡料,真可謂是無盡的豐富。葷的可以有雞肉絲、牛肉碎、洋蔥、奶酪、水煮蛋,素的也可以有南瓜碎、菠菜泥,不同口味的人都能心想事成,怎一個皆大歡喜了得?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同樣廣受歡迎的還有Tamales,它活脫脫就是廣式糯米雞的遠房親戚。表面用芭蕉葉包着,裡面是填了豬肉、雞肉、雞蛋、奶酪、橄榄、蔬菜或任意食材的大米。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廣式糯米雞的外皮用的是荷葉,裡面包的是糯米,食材也圍繞香菇、豬肉和雞肉展開,内容相對固定,口感也更為緊湊;中南美洲的Tamales則品類更為豐富,口感略顯松散,很多時候很像糯米雞和粉蒸肉的合體。對于這種食物我毫無抵抗力,盡管每個都足足有巴掌大小,卻完全無法割愛,難以取舍。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06斯洛文尼亞/ "酸菜"和"豬油渣" /

和德國人一樣,巴爾幹地區的人們也喜歡吃酸菜,但與咱們國内不同的是,他們使用卷心菜腌制酸菜。原材料相似,成品也雷同,無論是在克羅地亞還是在斯洛文尼亞,随便往菜市場裡一走,都能看到人們把酸菜碼得齊齊的,整顆或者切成絲售賣,都能聞到熟悉無比的、無限酸爽的酸菜味道。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最家常的做法當然是炖,和塊大量足的大肘子肉一同“赴湯蹈火”,每頓都能吃個酣暢淋漓。稍微偷懶一點的做法是做成酸菜罐頭,吃烤肉的時候搭配一點,解膩開胃,可謂地位無可撼動的優質配菜。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這些都還好說,唯一讓我無法接受的吃法是生吃,在斯洛文尼亞,生切的酸菜芯也是一道“沙拉”。腌漬的過程讓卷心菜失去了一部分的水分,也改變了它原本脆爽的口感。腌好的酸菜又酸又韌,無論把絲切得多細,都會無限難嚼,同時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倒牙。

市場裡還有煉油剩下的副産品豬油渣,當地的吃法也和中國一樣,或直接當作小零食幹嚼,或加在類似司康的小面包裡以代替葡萄幹,烘焙成鹹香的小點心。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07丹麥/ "笨果子" /

内蒙古人喝奶茶時有一種茶點,當地人稱為“笨果子”。之是以冠之以“笨”字,是為了與早餐鋪子裡售賣的那種身形颀長、成對出現的果子加以區分。笨果子通常不加泡打粉,是以身型矮胖,放在盤子裡憨憨的,十分讨喜可愛。在丹麥的面包房裡,我發現了連造型都一模一樣的果子。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笨果子丨豆果美食網網友@鵬鵬愛做飯

人們在菱形的面坯中間劃上一刀,然後折疊邊角,做成花型的成品。唯一不同的是,内蒙的笨果子用的是未經發酵的生面團,丹麥使用的則是制作丹麥面包的酥皮,是以成品更為酥香,入口即散,滿口沁香。想想真是有趣,一個配鹹奶茶,一個配黑咖啡,都很登對,果然在追求美味的路上,人們的默契值總是更高。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08中東/ "棗夾核桃" /

大棗夾核桃都吃過,椰棗夾一切呢?看着面前擺得琳琅滿目的椰棗夾各類堅果,我簡直驚呆了。内裡碧綠的,夾的是開心果,内裡乳白的,夾的是腰果,内裡橙黃的,夾的是橙皮果脯,還有夾核桃、夾夏威夷果仁的,果然隻有想不到,沒有椰棗包容不了的。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椰棗天生麗質,軟糯得一塌糊塗,并且極甜,哪怕隻是淺嘗一顆,也會讓人感到很幸福。然而人們總是喜歡讓美好的事物更美妙一些,于是把裡面橄榄形的細核取出來,替換以口感脆爽、富于油脂,越嚼越香的堅果,兩相呼應,不僅讓口感更富于層次,也讓口味不至于呆闆。這個時候如果再配上一杯桂皮和小豆蔻味橫溢的、金色橙黃的阿拉伯咖啡,誰還要吃巧克力呢?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09智利/ "珍珠奶茶" /

智利北部的夏天實在太熱了,剛出門走了不到三百米,我就一屁股坐在了路邊的小攤前。陽光無情地把薄鐵皮招牌烘得滾熱,真正的熱辣滾燙,往往來得過于明媚晃眼。沒有什麼能夠抵禦一把遮陽傘和一杯冰鎮飲料的誘惑,更何況從圖檔來看,它們簡直就是甘肅甜胚子和杏皮水的翻版。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店家制作起來也很簡便:幾勺冰鎮過的煮熟小麥粒打底,一粒浸泡在果汁的桃子或李子果幹點綴,然後再加上一滿杯呈現出琥珀色誘人光澤的果子汁,就完成了。一切顯而易見:智利人有屬于智利人的“珍珠奶茶”。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我在小攤前坐了好久,一杯一杯複一杯。我喜歡這種把冰冰涼涼的飲料捏在手上的感覺,仿佛惬意穩妥地拿捏住了一整個阿拉卡塔沙漠的夏天。唯一的問題是這種飲料又是肉桂味的,似乎外國人偏愛在炖煮水果時加入肉桂,然而對于國人來說,這種口味可能就是愛者愛之,不愛者避之唯恐不及了。上網一查菜單發現,炖煮果幹時的食糖使用量同樣驚人,難怪我坐在傘下越喝越渴,與其說這是一種清涼解暑的夏日飲料,倒不如說是一種即将中暑前的能量補充劑。

10安第斯山區/ "酸梅湯"和"廣式涼茶" /

安第斯山區炎熱幹燥,是以花樣補水就成了保障生活品質的重要功課。第一次發現當地的酸梅湯時實在驚喜,細細一瞧,草莓、李子、葡萄、菇娘果、榅桲,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當地植物,熱乎乎地咕嘟了一大鍋。不過這種酸梅湯隻有果子的酸味,并沒有明顯的甜,和想象中的酸甜口感相去甚遠。更有意思的是,當地人把它和不同品類的甘蔗酒與金酒混合,迷惑性極強,讓人稍不留神,就會昏醉。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至于“廣式涼茶”則是另一種當地飲料,由于過于常見,沒有人會在攤位前懸挂招牌,是以我甚至叫不出它的名字。至于鍋裡煮的呢,能認出來的原材料有路易莎草、母菊和苜蓿,味道很像花草茶。當地人也随意,随便一瓢舀在塑膠袋裡,邊走邊喝,好不惬意。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11秘魯/ chifa /

如果說前面介紹的還是一些他鄉偶遇的美食單品,秘魯的chifa餐廳則是各類足以喚醒懷鄉食物的合集。chifa是中餐和秘魯餐的融合之作,如果翻開菜單,你一定會驚訝于兩類餐飲文化的融合程度竟然如此之深。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chaufa”源于粵語的“炒飯”,在秘魯,人們把雞肉、豬肉、蝦仁等材料搭配蔥、姜、蒜和米飯同炒,成品幹爽噴香。“tallarin saltado”是另一個版本的炒面,雞蛋面條配青菜絲和腌制過的肉塊,醬油着色,賞心悅目。除此之外還有炒牛柳、馄饨湯,簡直每一口都吃在飲食的舒适區裡。

世界是個巨大的“中餐廳”

走得越遠,離家卻仿佛越“近”,這些奇妙的經曆時常讓我感到恍惚。不禁感慨人們對于生活的智慧真是相通的,一切顯而易見,無論人們來自山川湖海,廚房裡永遠都充滿了歡笑和熱愛。(*文章裡未标注來源的照片均為作者拍攝)

世界再大,對美食的熱愛是一樣的

來源:“吃貨研究所”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