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喀瓦堅藏毯廠30年蝶變新生

作者:陝西網
喀瓦堅藏毯廠30年蝶變新生

展廳裡擺放的藏毯。

喀瓦堅藏毯廠30年蝶變新生

喀瓦堅藏毯廠門牌。

喀瓦堅藏毯廠30年蝶變新生

2014年生産的布達拉宮挂毯。

“笃笃笃……”走進喀瓦堅藏毯廠編織工廠中的房間,五顔六色的藏北高原羊毛線在一雙雙巧手中幻化成圖案精美的藏毯,技藝精湛的阿佳們用傳統藏式手工打結法匠心編織,一張藏毯往往要花費二十天甚至兩個月以上的時間。在這裡,每一縷羊毛都承載着手藝人的智慧,每一次穿梭都編織着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機杼聲聲,回蕩在廠房的每一個角落。藏毯,不僅是溫暖的鋪陳,更是文化的傳承,是歲月給予的美好饋贈。三十年,藏毯的技藝傳承,今朝仍在繼續……

【走紅】

社交平台“曬”小衆打卡地

去年盛夏以來,預約參觀位于拉薩市西郊的喀瓦堅藏毯廠,幾乎成為一種新風尚。談起藏毯廠的意外走紅,該廠負責人鄭怡說:“喀瓦堅是一座充滿了歲月痕迹的老廠,如何讓它煥發新生?我們選擇了讓人們走近它、走進它,看看一塊藏毯是如何誕生的。”

從去年夏天至今,通過預約前來參觀藏毯廠的主要包括自媒體部落客、藏毯文化愛好者、以民族文化為研究方向的高校學生等群體。采取預約的方式,主要是為了給雙方預留充足的時間,以獲得最佳的參觀體驗。“夏季以遊客為主,秋冬季節主要是本地部落客,春天接待的研究學者比較多。總之,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參觀預約。”鄭怡說。

冬去春來,這個藏毯廠已然成為拉薩的一個小衆打卡地。經過從業人員的仔細介紹,再加上身臨其境的感受,參觀者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将“觀後感”釋出在社交平台上,收獲一衆粉絲的點贊、評論。同時,也有不少參觀者反映:“是否可以讓我們上手試試呢?”目前,受人力及工廠中的房間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無法滿足參觀者的要求。未來,喀瓦堅藏毯廠将會在預約參觀的基礎上,适時開放藏毯編織體驗活動,讓大衆距離藏毯更近一點。

【老廠】

一家隐藏在時光深處的藏毯廠

喀瓦堅藏毯廠成立于1994年6月1日,迄今已有三十年。一塊刻有歲月痕迹的木質門牌,仿佛默默訴說着這個院落的曆史。走進大院,兩層民居的四合院環繞着天井,院内空地上晾曬着剛編織好的幾塊藏毯,遠處有一株桃樹,滿樹繁花讓整座院落散發着春天的氣息。這就是喀瓦堅藏毯廠,也是藏毯廠所有員工居住的地方。

查斯和盆達是一對夫妻,建廠那年,他們成為編織勞工,居住在大院内。如今,在院内出生的孩子已經在東北上大學。“我年輕時在這裡工作,我的孩子也是在院裡出生。直到現在,我們全家人都住在這裡。”查斯動情地說。院裡的每個人既是同僚,又是鄰居,彼此結下了深厚情誼。

2024年初,由西藏本土文化藝術品牌“醍醐”與喀瓦堅藏毯廠、收藏家八諾共同呈現的“激蕩與超然:西藏龍毯新春特展”在上海拉開帷幕。鄭怡說,這是屬于老藏毯廠的“蝶變新生”。

【老人】

30載風雨同舟 他以廠為家

西藏各地均有藏毯出産,其中,拉薩、江孜素以編織聞名。喀瓦堅的編織勞工大多來自上述兩地,普布頓珠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經驗豐富,使用傳統的藏式手工打結法編織藏毯超過20年。每一道制毯工序——從篩選羊毛、梳絨、紡線、染色、手工導線、編織、平剪雕花再到後期清洗與晾曬,都是出自這些手藝人。

數十年如一日,手藝人編織的每塊藏毯背後都藏着他們的生活軌迹。今年55歲的普布頓珠出生在江孜縣一戶普通家庭,12歲時,家裡的經濟條件無法供他繼續求學。于是,他進入江孜地毯廠拜師學藝。學習編織技藝三年、學習繪圖一年、學習平剪一年……五年後,他從江孜地毯廠學成出師,來到拉薩以編織藏毯謀生。1993年,他着手負責喀瓦堅藏毯廠的建廠籌備工作。可以說,普布頓珠是喀瓦堅藏毯廠的“元老級”師傅。

普布頓珠最拿手的要數編織虎毯,但是,如今他已經很少接像虎毯、龍毯這樣的“大活”,而是負責平剪。“要給年輕人多一些機會,隻有讓他們親自上手,才會有進步空間呐!”廠裡近一半的編織勞工都是普布頓珠的學生。那平剪又是什麼呢?普布頓珠解釋,通常來說,平剪是編織一塊藏毯的最後一步,也是“把關”的步驟,他會檢查藏毯是否平整、紋飾是否清晰等。

三十年來,普布頓珠一直居住在這座大院内,在規律的機杼聲中生活。建廠、留廠、守廠,以廠為家是他的真實寫照。

【老毯】

每張藏毯都有專屬“身份ID”

在藏毯廠陳列廳裡,懸挂着一幅以布達拉宮為題材的藏毯。“眼前的這幅藏毯已經懸挂十年,沒有任何變形。”喀瓦堅藏毯廠從業人員彭志紅說,可見手工藏毯的品質絕佳。

普布頓珠回憶,這幅藏毯是廠裡幾名編織勞工于2014年合作織成。為何如此記憶猶新?原來,每張藏毯都有專屬的“身份ID”,資訊包括編織年份、設計序列号、規格等。以這幅“布達拉宮”圖案藏毯為例,它編織于2014年,是當年編織的第26塊藏毯,規格為250×183公分。三十年來,藏毯廠先後設計過、編織過以傳統花卉、草本養心、幾何圖形、動物圖騰、自然紋理等系列為代表的經典紋飾,供廣大消費者選購。

在展廳内,參觀者可以欣賞到“毯齡”長達二三十年的老毯。在以往的預約參觀中,不少參觀者也表示出了對這些老毯的濃厚興趣。“近年來,老藏毯的收藏逐漸火熱,有些藏家專門淘一些有年代感的藏毯,因為大家都知道藏毯是手工制品,每塊藏毯都是無法複制的,才顯得彌足珍貴。”鄭怡分析道。

最近,鄭怡忙得不可開交,他正在準備申請“西藏老字号”的相關材料。“申請條件裡有一項是字号傳承已滿30年,今年剛好是喀瓦堅走過的第三十個年頭。”鄭怡說,如果把藏毯廠比作一個人,那麼今年剛好是喀瓦堅的“而立之年”。未來,他希望以藏毯廠為原點,把這裡打造成展示藏毯文化的一個視窗。(文/記者 趙越 圖/記者 秦盼)

記者手記

手藝人與他們的“桃花源”

走進喀瓦堅藏毯廠,仿佛穿越回了曾經的歲月。每一縷線,每一張毯,都在訴說着一個個悠遠的故事。

在廠區一角,有一株建廠那年栽下的桃樹。每到春天,它便綻放出絢爛的花朵,為藏毯廠增添一抹生機與活力。在工作之餘,手藝人們喜歡在桃樹下休息、聊天,享受着這片屬于自己的甯靜與美好。這株與廠同齡的桃樹,或許就是他們精神上的“桃花源”。在這裡,他們可以遠離塵世的喧嚣,沉浸在手藝的世界裡,與同伴們分享着彼此的故事與心情。“我們不用去林芝也能看到桃花!”編織工廠中的房間主任尼瑪紮西自豪地說。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家藏毯廠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活力。相反,他們正在積極尋求創新與發展,将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打造出更多符合現代人需求的藏毯産品。這種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讓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