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作者:栗頿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文 | 栗頿

編輯 | 栗頿

在古代,炎炎夏日,同樣讓人無法忍受。在那個沒有空調、電風扇,以及各種制冷電器的時代,古人卻憑借着智慧與創意,發明出許多别具一格的解暑方法。

盡管,古人對禮教規矩恪守不悖,衣着盡量遮掩身體,然而夏季的酷熱、濕悶實在,使人無法長久忍受。于是,古人甚至發明了形如“開裆褲”的夏季服裝——“胫衣”。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最早出土的先秦時期“胫衣”,亦稱作“绔”。乃是一種獨特的褲子。此褲以四根細帶,提拉兩褲管,上端與在腰處的繩子綁在一起,讓小腹至膝蓋區域留有空隙,進而透氣。

為了遮羞,外面罩短裙狀短裳,穿着時搖曳生風,内部通透無阻,實為富有創意,且極為實用的夏日專屬服飾。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在極其酷熱的地區,古人設計了一種名為“裈”的服飾。“裈”與現代的“沙灘褲”頗為相似,褲長至膝,露出小腿以散熱納涼。此種“裈”深受農夫、仆人以及士兵的青睐,因其清涼舒爽且不妨礙行動,更便于穿脫與洗滌。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到了唐朝,女性在穿衣打扮上,既注重實用性又兼顧美觀,其風格大膽而開放。她們勇敢地引領潮流,率先穿上了“袒胸裝”。

這種服飾以簡約的布料,巧妙遮擋女性的胸,同時大膽展露胸脯、肩膀及大半個後背,再搭配若隐若現的薄紗,讓唐代女子,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與衆不同的清涼與舒适,徹底擺脫了悶熱潮濕的束縛。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盡管,古人追求穿着輕薄簡約,仍需遮擋大部分肌膚。是以,古人智慧選材,運用麻、絲、竹等原料,創造既輕又柔、既薄又涼的夏裝。

有些服飾之輕盈,竟不及一兩之重。例如:從馬王堆發現的“素紗禅衣”,它的重量不足五十克,薄如蟬翼,縱使疊上十層,也可透視紙張的文字。最初,紗衣僅為裝飾性外套,披在絲綢錦緞上面,使絲綢的華麗質地與精美繡花,更添一份神秘與朦胧之美。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随着,紗衣工藝日益精進,其不僅外觀華美,更兼具輕盈特質,逐漸成為夏季人們首選的穿着。據史書記載,白居易與元稹二人,曾共同遭遇貶谪之難,分别前往江州與通州。

白居易深知通州炎熱難耐,出于對兄弟的關懷,特意寄送一套輕紗生衣予元稹,以助其度過一個舒适的夏季。白居易由此創作了,《寄生衣與微之,因題封上》,這首詩文。

紗衣是比較貴的衣料,隻有貴族官員,才能有錢享用,普通群眾夏季穿竹衣、麻布。竹衣,主要由細竹管和竹篾編織而成,孔洞寬敞,形似“漁網”。古人将其剪裁為馬甲或短襦的模樣,夏天貼身穿着,既能隔汗隔熱,又透氣排濕,效果神奇。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避暑工具

冰鑒

冰箱雖為當代科技産品,但其雛形“冰鑒”古已有之。曾侯乙銅鑒缶是華夏最古老的冷藏裝置,其設計精巧,利用在特定部位加入冰塊的方式,達到冷卻食物的效果。

最早的“冰鑒”為青銅制,後逐漸被木質替代,成為古代貴族的避暑佳品。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空調房

盡管,古人沒有空調這一現代科技,但他們卻以非凡的智慧,發明了空調房來避暑。早在秦朝初期,一種被稱為“窟室”的地下室就已出現,它專為富人打造,成為他們夏日裡,恣意玩樂的場所。

這些窟室,往往選址于涼爽之地,工匠們在其中放置冰塊,以達到降溫的效果。然而普通群眾因經濟能力受限,不能如顯貴家族那般精心選址建構此房,隻能作出妥協,栖身于自己經濟實惠的窯洞中。

到了漢朝,空調房更為奢華。據《漢書》載,漢朝宮殿清涼,殿内夏日能結霜,制冷效果極佳。此殿除用皇家冰塊外,還配備貴族專用制冷裝置——天然石床。雖現今大理石常見,但在可是極為珍貴的。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扇子

空調房多為富貴之家所建,平民多以小扇納涼。扇子源于何時起,已無從考證,但在原始社會,古人已用大樹葉扇風。

商朝開始有了關于扇子的明确文獻記錄,名叫為翟扇,材質分為竹子和絹帛,後者美觀且輕便。古代文人,常在扇面作詩畫以顯學識,而達官貴人則有仆從為他們搖扇送風。

到了漢代,人們創造出了名為“葉輪撥風”的工具。由于年代久遠,我們無從知曉其真實形态。但從《西京雜記》記錄得知:長安的工匠丁緩制造了七輪扇,每個輪的直徑都達到了一丈,而且各輪之間互相連接配接。隻需一人操作,風扇上的七個葉片便能吹來滿屋的涼風。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自雨亭

到了唐代,自雨亭在皇宮及達官貴人的府邸中已十分普遍。這種自雨亭采用提升水源的方式,将水引至亭頂模拟降雨,利用水流循環降低室内溫度,其運作機理與當今的中央空調頗為相似。

然而,平民百姓因财力所限,無法建造自雨亭。尤其在北方缺水地區,窯洞便成為了替代自雨亭的避暑之所。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瓷枕

古人夏季睡覺常枕瓷枕。瓷枕乃是枕面覆寫一層釉質,觸感冰爽。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飲食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皇親國戚便懂得了在冬季鑿取冰塊,存儲于冰窖中,為來年夏季解暑降溫做準備。然而,由于儲存冰塊極為不易,是以在唐代以前,能夠享受到冷飲的人相當有限。

有了充足的窖藏冰塊,古人在夏日自然形成了用冰、食冰以避暑降溫的習俗。周朝時期,冰制品已然成為,上層社會夏季的珍品。每當三伏天來臨,朝廷都會舉行盛大的賜冰儀式,将冰塊賞賜給王公貴族,以彰顯皇家的恩澤。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皇室貴胄使用“冰鑒”來冷藏果品,而平民百姓則智慧地,把西瓜和李子,放在冷水中浸透後食用,可謂是一種很惬意的解暑方式。

唐代冷飲由果品或草藥熬制,能解渴并清熱解毒。在唐代,貴族宴會上流行名為“酥山”的進階冰淇淋,以乳制品制做而成。唐代朝詩人王泠然,描繪了酥山的制作方式,即把淋蜜糖于碎冰上,冷凝成小山形狀,因而得名“酥山”。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古代冷飲業,在宋代達到鼎盛,市井中湧現衆多,名為“飲子”的飲品鋪。農曆六月時節,北宋東京的街巷兩旁,各式冷飲攤點琳琅滿目,冰甘草湯、冷元子等美食應有盡有。

元朝時期,古人設計出一款與現代冰淇淋相似的冰品,它是經由混合冰、牛奶、果汁調制而成,名為“冰酪”。這款甜品,深受王室貴族的喜愛,作為消暑佳品,在宮廷中廣為流傳。

明清時,食冰品已普及到群眾。盛夏常有小販沿街售冰品,有的還加了水果,便于行人消暑解渴。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四、靜心采蓮,登高賞景

古時,諸多文雅之士,皆向往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他們常通過采蓮、泛舟、垂釣、彈琴以及登高賞景等活動,來尋覓心聲。

這些亦是古人習以為常的,戶外消夏娛樂之法。古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融,借此陶冶性情,以靜谧之心應對酷暑。“心靜自然涼”的哲理便源于此。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詩中表示: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為了消夏解暑,古人憑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匠心獨具的創造力,巧妙地應對了酷熱。他們精心設計了多種方法,每一種都充滿了生活的樂趣和巧思,展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古人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