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再議五一調休:“不得不調”與“衆口難調”

作者:淄博日報
再議五一調休:“不得不調”與“衆口難調”

2024年“五一”假期臨近。由于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兩天上班,衆多網友在“五一其實隻放一天”詞條下讨論節假日調休的“套路”,各種聲浪湧上輿論場。

這些年,關于“五一”調休的話題幾乎成了“保留節目”。以2023年為例,由于當年4月23日和5月6日需要繼續上班,也有大量網友讨論“五一實際隻放一天假”。

此前,國家發改委官方微網誌曾發文解讀2024年假期安排的亮點。該文提到,調休是放假安排中社會公衆普遍關心的話題,是否調休以及如何調休,目前社會公衆的觀點差異比較大。總體而言,調休比不調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調。因為7個法定節假日中,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是按照農曆來确定的,元旦節、勞動節和國慶節是按照公曆來确定的,清明節又是按照節氣來确定的,與公曆曆法中的雙休日不夠銜接,如果不做調休,基本上每年都會出現部分節假日與雙休日之間間隔1個工作日、造成節假日“碎片化”等情況,形成很多“單蹦”,那就不是“累覺不愛”,而是“累且不愛”。

該文稱,調休就是在節假日總量固定的前提下,為避免節假日“碎片化”所做出的有效政策安排。2024年通過調休,形成了“9573”的放假時間安排,展現出較強的人性化和靈活性。

具體而言,通過調借臨近周末,春節至少8天、國慶7天、勞動節5天,元旦、清明、端午、中秋都是3天,長假後最長工作日為6天。

國家發改委解讀文章認為,2024年全年假期比較均衡,調整的幅度比較小,避免出現長假過後工作時間長的局面,較好地滿足了人們勞逸結合的實際需要。另外,此次放假安排充分考慮到這些法定節假日的日期特點,形成了四個3天短假、一個5天小長假、一個7天長假、一個9天超長假的假期分布,較好地實作了長假與短假互相交錯的局面。通過長假、短假的合理搭配,人們可以提前做好全年的出行計劃與安排,在探親、休閑、旅遊等方面擁有更多更好的日期選擇,避免“一窩蜂”出行和“紮堆”旅遊。

圍繞節假日“調休”,兩派聲音長期交織。2023年4月,九派新聞評論文章《五一調休好不好,人流最有說服力》認為,長假是有現實需求的,哪怕它有一萬種不好,有也總比沒有要好。不喜歡長假的人,可以個人“微調”,但不能是以呼籲剝奪他人擁有長假的權利。無論從旅遊體驗還是從旅遊經濟的角度來說,調休出來的法定長假也許不能算是最好的選擇,但具體到當下國情,至少是最不壞的選擇。它讓長假供給,成為所有人都能享有的,一個可預期的确定性事實,這一點十分重要。

紅星新聞評論文章指出,假期調休之是以令人愛恨交加,一方面在于,調休必然意味着要調整公休日;另一方面則在于,公休日被捆綁進法定節假日,意味着普通人的休息權更加有保障——至少可以從容地制訂假期安排,而不必擔心“被加班”。

這篇文章談到,從假日經濟的角度來看,零存整取式的假期安排并非最優選項:集中爆發的旅遊消費需求,不僅意味着旅遊服務部門壓力陡增,同時意味着公衆出行成本增加,甚至消費體驗也會是以大打折扣。但是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迎難而上未必不是一種綜合考慮之後的次優選擇——在雙休日容易被占用、帶薪休假隻是“看起來很美”的時候,能夠享用一個确定的假期,也很重要。顯而易見,“痛并快樂着”的節假日假期,暴露出的不隻是“結構問題”,更是“總量問題”。伴随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假日制度不妨進行改革優化。當然,比怎樣“優化結構”更重要的是,假期總量不能“縮水”。由此值得關注的不隻是法定節假日,還有如何為法定休息權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保障。

在調休的反對者們看來,借調周末硬湊假期,打亂了應有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并普遍出現出行難、購票難、住宿難等。

中國民主促進會南昌市委員會網站2022年刊發的《關于進一步優化中國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的建議》還提到,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調休安排出台後,受訪者中有半數以上不贊同為湊長假而調休,其中有約七成是希望不調休就按正常的工作休息時間來安排。

除了造成節前或節後工作日偏長等問題外,該《建議》亦提出中國傳統佳節的原汁原味逐漸喪失,節假日變成了購物、旅遊狂歡節等情況。為此,建議由全國各地結合本地實情出台更具前瞻性、合乎民情民意的調休政策,可考慮分行業分類别進行彈性調休、錯峰調休。

比如,逢節假日在周中,可以考慮分時段分批次調休(總休息天數不變),公司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制定調休安排(國家法定節假日必須休息),對于需持續用工不能長時間中斷的企業可以不調休。

此外,建議端午、中秋節假日不調休,節日當天可舉辦一些傳統民俗文化表演、慶祝活動等,如果家在外地的可以考慮準許節假日前一天下午提早出發和寬限節後返程時間(如給予節後返程半天時間),避免因集中出行造成道路擁堵的情況;五一勞動節視情況而定是否調休,勞動節應突出“勞動”内涵,節日當天提倡全民走出家門參與勞動,由社群組織提供各項公益勞動及場地,弘揚“勞動最光榮”的理念精神,創造良好的社會勞動氛圍,引領青少年一代樂于勞動、善于勞動,進而提升增強全民的勞動實踐技能意識。

如何回應公衆樸素的民意期待?

揚子晚報相關評論文章指出,衆口難調,節假日的調整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隻能盡可能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調休隻是手段,怎樣對群眾工作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都有正向意義,才是關鍵。這個尋找最優解的過程,本身就必定能獲得更多認可和共鳴。要擷取最優方案,需要統籌考慮,聽取百姓和企事業機關的聲音。如果隻“淺聽”一下也是不夠的,舉個例子,從輿論場域的觀點,煩惱于調休帶來的前後補班之聲較多,有網友直接建議長假取消調休,但在相對“低調”的意見裡,一定也有衆多贊成調休、不支援取消調休的網友,有必要得到同樣重視。

澎湃新聞注意到,針對法定節假日運作中出現的問題如帶來全國性的生産停滞、加劇旅遊市場供求失衡等,很多機關和專家都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國家發改委曾在2018年對這些意見和建議進行了梳理。

當時,大多數意見認為:解決上述問題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快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由職工自行安排休假時間;法定節假日安排應當逐漸回歸節日的本意,更重要的是發揮紀念、教育及休息的功能,不應過多考慮其經濟作用;目前大陸法定節假日天數已接近世界平均水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基本相适應,不宜大幅增加;傳統節假日承載了大陸悠久的曆史文化,更符合法定節假日的設定要求,應予以保留;調休周末應做到有規律可循并及早公布,不能由地方自行安排;節假日安排衆口難調,無法提出令所有社會成員都滿意的方案,是以,應當尊重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意見,同時保持政令穩定。

《青年報》近日刊發的評論文章《吐槽調休,何時能不成“保留節目”?》也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破解“調休之困”,切實推廣帶薪休假制度勢在必行。

該文稱,國家是在推廣帶薪休假的,可執行情況不盡如人意。人社部開展的60個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情況調查資料顯示,所在機關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不含可放寒暑假的機關)且具備休假條件的職工中,享受帶薪年休假的人數比例為60%。換言之,有四成勞動者未能享受政策紅利。這不能單方面歸因于企業。人社部給出的原因包括:帶薪年休假制度及理念宣傳不夠;企業職工休假帶來崗位人員空缺以及用工成本增加,影響企業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的主動性;一些職工怕影響就業崗位、工資收入、職級晉升等不敢提、不願休。是以,“企業有難處,員工有痛處”是帶薪休假難以落實的堵點。而疏通堵點,光靠行政指引、理念宣傳顯然是不夠的。

“我們應當認識到,像這類關乎全體勞動者切身權益的大事,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形成綜合治理。不群策群力,不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那麼不管調休政策如何調整,都将是治标不治本。”這篇文章最後表示。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