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作者:奶思12321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曆史謎團。戰國時期,六國曾多次合縱聯盟對抗強大的秦國,但在秦國最後發起統一天下的決戰時,六國卻似乎默默地"排隊"等待被滅亡,沒有進行最後的拼死一搏。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六國在實力上已經無力抗衡秦國了嗎?還是存在着某些我們所不知的内部紛争和隔閡,導緻他們無法團結一緻?又或者秦國采取了某些精心政策,從根本上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這些疑問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和解答。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秦國的戰略布局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秦國在發動滅六國之戰前,進行了長期精心的戰略布局,為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首先,秦國通過連年不斷的征伐,切斷了六國之間的地理聯系。在前241年的最後一次合縱失利後,秦國加快了對六國的包圍步伐。前240年,秦國攻占了趙國中山地區,隔斷了趙國與魏國的聯系;随後又攻占魏國多地,迫使魏國臣服,并奪取了濮水以西的大片齊國故土。就這樣,秦國将韓魏兩國圍于中部,将楚國隔絕于南方,趙燕被隔離于北方,即便齊國雖處東部但早已"退群"不參與戰事。六國在地理位置上被徹底分割開來,無法互相救應。

其次,秦國在各國内部培植了親秦派力量,離間了諸侯國之間的關系。秦國派遣使節攜帶重金美物,收買各國的大臣權貴,讓他們為秦國所用;對于那些不願合作的人,秦國則派密探暗殺除去。經過這番操作,各國朝野上下都有了親秦分子的存在,無形中為秦國在各國紮下了根基。同時,秦國的外交官員如姚賈等人,也在各國之間穿梭遊說,挑撥離間諸侯國的關系,破壞他們之間的聯盟。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再次,秦國通過長期的戰争消耗,大大削弱了六國的國力。趙國在與秦軍的四次大戰中,雖然兩次取勝,但也損失慘重,最終"邯鄲僅存"。楚國在與秦軍的決戰中,雖然初期占優,但最終還是不敵秦軍的傾國之師。其他諸侯國更是在秦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就這樣,六國在長期戰争的消耗下,國力日漸凋敝,無力組織起有力的抗争。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戰略布局,秦國最終在地理、人員、國力等多個層面,将六國徹底包圍、瓦解和削弱,為最後一舉統一天下掃清了障礙。秦國的這種精心謀劃,可謂是戰國時期諸侯國中獨樹一幟的戰略智慧。

六國内憂外患無力抗秦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六國在秦發動滅國之戰時,内憂外患,國力凋敝,已無力組織起有力的抗争。

昏庸無能的國君盲目自大,是六國内憂的重要原因。當時,諸侯國的國君大多驕奢淫逸,荒廢國事,對秦國的威脅視而不見。他們隻重寵信奸佞小人,聽從讒言,對國家的前途熟視無睹。

以楚國為例,楚考烈王去世後,其子楚幽王、楚哀王相繼繼位,兩人均被傳為是春申君的私生子,地位不穩,無暇理會國事。直到楚王負刍發動政變上位,已是前228年的事了。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黨争内亂在六國也接連不斷。趙國便是如此,趙武靈王時期,宦官權臣專橫,擾亂朝政。趙國名将廉頗、蔺相如等人屢次被陷害流放,國力日衰。

長期戰争也是導緻六國國力凋敝的重要原因。趙國在與秦軍的四次大戰中,雖兩次取勝,但也損失慘重,最終"邯鄲僅存"。楚國在與秦軍的決戰中,雖初期占優,但最終還是不敵秦軍的傾國之師。

其他諸侯國更是在秦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南韓距離秦最近,實力又最弱,周邊稍有險要之地便被秦國吞并,國力耗盡。魏國被秦國三面包圍,都城大梁幾乎成了邊境城市,随時可能被秦軍攻陷。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就這樣,在長期戰争的消耗下,六國的國力日漸衰微。财賦入不敷出,賦稅剝削加重,軍隊紀律散亂,将士士氣低落。即便趙國和楚國尚存一定實力,但也所剩無幾,更無力再出來救援他國了。

面對強大的秦國,六國自身的内憂外患,已使它們無力組織起有力的抗争。這是導緻六國最終被秦國一一吞并的重要原因。

六國自身原因難求合縱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六國在秦國發動滅國之戰時,雖然各自國力已所剩無幾,但若能聯合起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然而,由于種種内部原因,六國最終未能攜手共渡難關。

昔日仇恨難解,猜忌難免,這是六國難以合縱的重要原因。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沖突重重,曾多次反目成仇。趙國與燕國便是如此,兩國曾在長平之戰後爆發連年戰争,傷亡慘重。即便戰火暫時平息,雙方也難免存有芥蒂。

再加上當時各國皆有謀求霸業的野心,權力之争愈演愈烈。趙國名将廉頗、蔺相如等人,便是在這樣的權力鬥争中屢次被陷害流放。諸侯國誰也不願退讓,難以抛開芥蒂攜手共度難關。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更為重要的是,六國在長期戰亂中,國力日漸衰微。趙國雖兩次擊敗秦軍,但"邯鄲僅存",已所剩無幾。楚國在與秦軍的決戰中,雖初期占優但最終亦告失利。其餘諸侯國更是在秦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

就連當時最強大的趙楚兩國,也已是強弩之末。趙國四戰秦軍,損失慘重;楚國則在内亂中國力耗竭。兩國自身難保,更無力再出來救援他國。

此外,六國皆由昏庸無能的國君統治,朝中充斥着奸佞小人,讒言橫行。楚國便是如此,楚考烈王去世後,其子楚幽王、楚哀王相繼繼位,兩人均被傳為是春申君的私生子,地位不穩,無暇理會國事。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直到楚王負刍發動政變上位,已是前228年的事了。同樣的情況在其他諸侯國也時有發生。這些昏君作祟,奸佞當道,自然難有遠見卓識,共赴國難。

正是由于上述種種内部原因,六國最終未能攜手抗秦,反而被秦國一一吞并。這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曆史遺憾。

秦國精心政策瓦解合縱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秦國在發動滅六國之戰前,采取了一系列精心政策,從根本上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為最終一統天下掃清了障礙。

首先,秦國派遣使節攜帶重金美物,收買各國的大臣權貴,讓他們為秦國所用。對于那些不願合作的人,秦國則派密探暗殺除去。經過這番操作,各國朝野上下都有了親秦分子的存在,無形中為秦國在各國紮下了根基。

趙國名将廉頗、蔺相如等人,便是在這樣的權力鬥争中屢次被陷害流放。當時的趙國,宦官權臣專橫,擾亂朝政,國力日衰。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同時,秦國的外交官員如姚賈等人,也在各國之間穿梭遊說,挑撥離間諸侯國的關系,破壞他們之間的聯盟。據記載,當時魏趙楚燕四國曾策劃過一次合縱,但被姚賈以外交手段化解。

秦國的這些精心政策,直接導緻了六國内部沖突重重,難以抛開芥蒂攜手共度難關。趙國與燕國便是如此,兩國曾在長平之戰後爆發連年戰争,傷亡慘重。即便戰火暫時平息,雙方也難免存有猜忌。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各國皆有謀求霸業的野心,權力之争愈演愈烈。諸侯國誰也不願退讓,難以抛開芥蒂共赴國難。以楚國為例,楚考烈王去世後,其子楚幽王、楚哀王相繼繼位,兩人均被傳為是春申君的私生子,地位不穩,無暇理會國事。直到楚王負刍發動政變上位,已是前228年的事了。

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結尾

正是由于秦國的這些精心政策,加之六國内部沖突重重,最終導緻了六國未能攜手抗秦,反而被秦國一一吞并。這些政策可謂是戰國時期諸侯國中獨樹一幟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