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3月女寶命懸一線 3次換血跑赢“死神 ”

作者:第1眼新聞

第1眼-重慶廣電

一次看似平常的咳嗽,差點要了3個月大嬰兒小可(化名)的命,其背後元兇,是近日引起廣泛關注的“百日咳”。

據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4年1月至2月,全國報告百日咳是2023年同期的近23倍。

“‘百日咳再現’應當引起重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重症醫學科專家提醒,特别是對于3月齡以下、還沒有接種百日咳疫苗年齡的嬰兒來說,百日咳危害較大,易發展為重症。今年1月以來,重症醫學科收治的20餘例重症百日咳患兒中,一半為3月齡以下患兒。

3月女寶百日咳感染 命懸一線

白細胞計數結果高于正常值9倍

今年2月,3月齡的小可開始出現頻繁的咳嗽,在當地醫院就診2周後病情并沒有得到緩解,咳得越來越厲害,甚至出現唇周發紫、呼吸困難的表現。家人不敢耽誤,緊急送到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經急診科醫生評估,小可有呼吸衰竭表現,随即轉入重症醫學科治療。

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立即為患兒上了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重症醫學科醫生組長陳應富副主任醫師查房後,看到小可痙攣性咳嗽非常明顯,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綜合各項檢查結果,判斷孩子很有可能是百日咳,于是予以針對性抗感染治療。之後百日咳PCR結果顯示為陽性,證明了此前的判斷,明确導緻小可頻繁咳嗽的罪魁禍首就是百日咳感染。

3月女寶命懸一線 3次換血跑赢“死神 ”

“入院後,我們對患兒給予了積極治療,但是患兒情況在短時間内急轉直下,出現了多器官功能障礙。”重症醫學科住院總醫師霍俊明主治醫師回憶,患兒不僅呼吸困難持續性加重,還出現嚴重的低血壓、嚴重心功能損害,并發了急性腎功能不全,出現嚴重水腫和少尿,代謝性酸中毒等内環境紊亂。

從無創呼吸機轉為有創呼吸機,從常頻呼吸機更換為高頻呼吸機,從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到予以持續血液淨化……治療強度越來越大,情況依然不妙,死神正一步步向小可逼近。

由于小可血正常白細胞計數結果94×109/L,是正常值的9倍,白細胞計數異常之高,這說明體内正處于嚴重發炎風暴。

“當務之急是盡快将白細胞降下來。”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劉成軍、副主任李靜一起組織科内讨論,決定采取換血治療。

制定個體化換血治療方案

患兒曆經3次換血跑赢“死神”

“換血療法”,顧名思義,用新鮮血液替換患兒原本的血液,通過動靜脈置管的方式建立兩條通道,一條将新鮮血液輸入患者體内,另一條将等量血液輸出體外。通過換血治療可以降低白細胞,減輕發炎反應,降低肺動脈高壓等百日咳并發症的發生,減輕百日咳杆菌對各髒器的損害。

換血療法在重症醫學科已開展6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但由于小可年齡小、體重低,治療前合并嚴重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礙,動靜脈通道建立困難,此次換血治療風險大。

“隻要有一絲希望,我們都堅持為孩子治療,我們決不放棄。”取得小可父母充分支援和同意後,醫生團隊針對換血速度、總量、配比,電解質補充、名額監測等,為小可制定了個體化換血治療方案,護士長孟玉倩帶領護理團隊在超聲引導下順利進行深靜脈穿刺置管、動脈穿刺,為患兒換血治療做好充分準備。

換血過程中,醫護人員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同時密切關注無創心功能檢測、床旁超聲、血氣分析等結果,動态監測血流動力學、内環境、電解質等名額;根據患兒的心率和血壓的波動,即時調整換血的速度、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量。

在經曆了三次間斷換血療法,以及抗感染和呼吸機支援等綜合支援對症治療,小可的白細胞逐漸降至正常,休克好轉,心率也恢複正常。曆經27個日夜,最終小可各項名額趨于穩定,順利出院了。

百日咳以輕症為主,不必過度恐慌

3月齡以下嬰兒感染百日咳需要引起重視

重症醫學科劉成軍主任醫師介紹,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病程較長,主要通過呼吸道的飛沫傳播。百日咳典型的臨床症狀有陣發性、痙攣樣咳嗽,伴有“雞鳴樣”吼聲,咳嗽時伴有面色漲紅等症狀。嬰兒病例感染後可能無典型痙攣性咳嗽,易出現發绀、氣促、呼吸暫停甚至窒息。如果有以上臨床表現,建議家長及時就診,及早進行規範治療。

及時接種百日咳疫苗是目前預防百日咳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的風險。大陸兒童出生後3、4、5月齡和18月齡各接種1劑。由于随着年齡的增長免疫水準逐漸下降,年長兒等可進行加強免疫以提高其抵抗力。

“對于已經接種疫苗的大年齡兒童,百日咳以輕症為主,不必過度恐慌。”但是,劉成軍主任醫師提醒,3月齡以下、還沒到接種百日咳疫苗年齡的嬰兒,易并發肺炎、百日咳腦病、高白細胞血症、肺動脈高壓等,會導緻預後不良甚至死亡。

絕大多數重症患兒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而針對持續的機械通氣、白細胞高、心率快的小年齡高危患兒,容易并發急性心力衰竭、肺動脈高壓,死亡風險高,該類患兒可早期予以換血治療,可有效縮短患兒病程,降低并發症和死亡風險。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毛林濤 王祥 特約記者 黃飛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