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曆史上聖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為何結局多悲慘!

作者:趣說曆史

孔子,這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備受尊崇的聖人,其弟子與後代亦被稱為賢良之士。然而,從現代視角審視,孔門中的聖賢在倫理關系上并非完美無瑕。深究先秦文獻,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其弟子曾參,以及孔子的孫子子思,都曾有過休妻的經曆。

曆史上聖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為何結局多悲慘!

孔子的原配夫人來自宋國,據《孔子家語·本姓解》載:“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婚後一年,亓官氏誕下一子,魯昭公還曾派人贈予鯉魚以示祝賀。孔子對此深感榮幸,遂為子取名鯉,鯉成人後取字伯魚。然而,關于孔子與亓官氏的婚姻終局,文獻中并未明确記載,但從字裡行間我們仍能窺見一二。

曆史上聖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為何結局多悲慘!

在《禮記·檀弓上》中,子思的門人提及“子之先君子喪出母”,孔穎達釋為“先君子”指伯魚,“出母”即伯魚之母亓官氏。由此可知,亓官氏并未與孔子白頭偕老,而是遭到了孔子的遺棄。《論語·陽貨》中,孔子曾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此語或許正是針對亓官氏而發。後來,亓官氏病逝,伯魚依禮為之服喪,孔子對此并未幹涉。

曆史上聖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為何結局多悲慘!

《禮記·檀弓上》又載:“伯魚之母死,期(周年)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驚怪之聲),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按照喪禮,若孝子之母被休,應為之服喪一年。但若父親已故,且孝子已為人父,則不必為休棄之母服喪。亓官氏死後,孔子雖允許伯魚為其服喪一年,但伯魚期滿後仍哀傷不已,孔子對此頗為不滿,認為伯魚過分悲傷,伯魚隻得遵從父命,停止哭泣。後世雖尊亓官氏為聖母,并在孔廟中專設寝殿供奉,但若孔子重生,見自己曾遺棄的原配夫人不僅“回歸”身邊,更被一再加封為诰命夫人,不知會作何感想?

曆史上聖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為何結局多悲慘!

曾參,作為孔子的高足,其休妻的理由更是匪夷所思。據宋人汪晫所編《曾子·外篇三省》載:“曾子後母遇之無恩,而(曾參)供養不衰。及其妻以蒸梨不熟,因出(休棄)之。人曰:‘非七出也。’曾子曰:‘蒸梨小物(小事)爾,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遂出之,終身不再娶。”文中,曾參對後母與妻子的态度截然不同。雖然後母對他刻薄寡恩,但他仍視其為盡孝對象,盡心供養。然而,對妻子卻截然不同。他命妻子蒸梨,妻子未能将梨蒸熟,曾參便憤然休妻,可見其性格中确有乖戾、刻薄、冷酷、怪異的一面。

曆史上聖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為何結局多悲慘!

古人休妻有所謂“七出”之條,而蒸梨不熟顯然并非重大過失,并不在“七出”之列。若曾參對妻子稍加寬容,斷不會采取如此絕情之舉。他對妻子的嚴苛引來他人批評,曾參卻辯解說小事不遵命,大事更難以預料。此論實難成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糾錯中成長。若因小錯而預言必犯大錯,豈非荒謬?按曾參的邏輯,世人皆有可能犯大錯,皆可休之。然曾參在中國文化史上以孝聞名,對父母無微不至,何以對妻子如此苛刻?

曆史上聖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為何結局多悲慘!

子思,孔子的孫子,名伋,有時古籍寫作“急”。他師從曾參,對妻子的态度更是冷酷無情。《禮記·檀弓上》載:“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為被休棄的母親服喪)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進而隆,道污則進而污,急則安能?為急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急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子上是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孫,名孔白。子上之母被子思休棄,死後子思不許子上為之服喪。此舉顯然違背喪禮,弟子問其原因,子思回答說:“我祖父對禮儀把握得當,我怎能做到?我的妻子是孔白的母親,不做我妻子的人,就不是孔白的母親。”子思以自己的标準認定兒子的母親,卻未考慮到孔白與其生母的血緣關系不因休妻而消失。孔白的生母雖不再是子思的妻子,但永遠是孔白的母親。

曆史上聖人孔子家族中的女人為何結局多悲慘!

子思為阻止其子孔白為生母服喪,以自謙之辭為借口,聲稱自己在道德層面未能企及祖父孔子之高度,是以不像祖父那般寬容,允許兒子為生母盡孝。然而,實際上,子思之是以如此堅決地禁止兒子為生母服喪,源自他對那位被他遺棄的前妻深深的憎恨與厭棄。由于這種憎惡,他選擇了離婚,即便前妻離世,他心中的恨意仍未消散,以至于他置傳統喪禮于不顧,堅決反對兒子孔白為生母服喪。由此可見,在對待妻子的态度上,子思顯得尤為狹隘。令人驚訝的是,子思的這一行為竟然成為了孔門的一項規矩,自此以後,孔家的子孫便不再為被逐出家族的母親服喪。

孔子、曾參、子思之是以對妻子冷淡無情,其背後反映的是當時社會賦予男性的過度特權,以及女性地位的低微。甲骨文中的“女”字形象描繪了一個雙手交疊、雙腿彎曲、跪地的女子。那麼,她究竟是在向誰下跪呢?答案無疑是那些掌握她命運的男性。在那個時代,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溫順和服從。《儀禮·喪服》中便有言:“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由于丈夫被視為妻子的“天”,妻子必須對丈夫絕對服從,這使得丈夫對妻子可以随心所欲。是以,盡管孔子、曾參、子思對妻子态度冷淡,但這也是當時社會倫理道德所賦予他們的特權。然而,時至今日,社會倫理道德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現代視角來看,孔子師徒對待妻子的态度顯然缺乏人情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