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作者:報君知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提到小金庫,大家肯定不陌生。

可很多人不知道古人也愛藏“私房錢”,而且花樣百出,手段極多,甚至有位明朝男子把錢塞進木雕藏了600多年!

這個木雕先後落入兩位收藏家手中,結果他們愣是對其中異樣毫無察覺,還是拍賣行從業人員偶然發現并将紙鈔取了出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古人到底是怎麼想到在木雕裡“藏錢”的?那張紙鈔價值如何,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一 、古人千奇百怪的“藏錢”手段

要說“藏錢”,今人在古人面前還真不夠看,畢竟現在有銀行。

可古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儲蓄不便,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财産,自然會在“藏錢”這一塊更加别出心裁。

古人用得比較多的藏錢方式,主要是“壁藏”“梁藏”“檐藏”以及“地藏”這幾大類。

顧名思義,就是分别把錢藏進牆壁夾層裡、屋子房梁和屋檐下,還有地底下,尤其是最後一種用得最多。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1982年,江蘇一群農民挖水渠,結果意外挖出了一大批金銀财寶。

最上面的“金獸”足足有18斤重,地下的銅壺裡還有金餅和馬蹄金,經查證,這是來自西漢時期的“饋贈”。

當然,大家不隻是藏錢,凡是珍貴的東西都可以這麼藏,“孔壁遺文”就是這麼來的——

人們拆了孔家老宅,結果從牆壁中拆出了一大批古文經傳!

既然能這麼藏,自然也就能這麼偷,古人将小偷稱之為“梁上君子”可不是沒道理的。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為了防止自己辛辛苦苦積累的财産被小偷偷走,古人也想出了一系列防盜手段,譬如說,直接把錢藏在糞堆下面。

這裡自然不是直接丢,而是采取了“分層貯藏”的辦法,挖寶藏坑的時候挖深一些,最底下埋寶貝,填入泥土後上面另作他用。

除了茅廁外,豬圈也是比較常見的“搭配”。

倘若又賺了錢,想繼續“藏起來”,自然不适合再将茅廁、豬圈推掉,通常來說會另外挖坑埋放。

時間長了,或許連屋主都記不起來自己藏了多少錢,這也是後人能從地下挖到“寶藏”的原因之一。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據說當年蘇東坡在金山寺借住,閑來無事在床底下亂挖,結果竟還挖出了一大甕白銀。

不過蘇東坡比較有氣節,挖出來後他又給埋回去了,後來中了進士,偶然想到這段往事,寫信給家人讓他們挖出來拿去修繕寺廟了。

除了遺忘,還有許多可能性,譬如說遭遇戰亂來不及挖,遭遇變故沒來得及交代藏寶地點等。

還有可能藏的是“私房錢”,藏錢比較少,以至于不久就抛之腦後了,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木雕銀票”應該就是這一類型。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二 、意外被發現的“木雕銀票”

故事的“主角”,是一座羅漢雕像,據說它有着700多年的曆史。

而在被雕刻出來一百多年後,它落到了一名“明人”的手裡,成為他藏私房錢的“隐蔽之地”。

沒錯,這位明人在雕像頭部藏了一張大明寶鈔,而且它非常的“大”——

一方面,說的是面額。

明朝發行的紙鈔一共有六種面額,分别是100、200、300、400、500以及1000文。

1000文的那種也稱之為“一貫”,他藏的就是這種,在當時能換一兩白銀,當然也可以湊齊四張換一兩黃金。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另外一方面,說的是面積,尋常人很難想象,一張紙鈔竟有A4紙那麼大!

不過也可以了解,畢竟當年世界上最早的紙币交子也沒問世多少年,而且還沒有留下實物,大明朝廷在“發行紙币”這件事上尚且在摸索階段。

當然,明朝還是繼承了元朝一些制鈔方法的,譬如說原料上采取的都是桑穰,即桑樹肉和皮之間那一層薄薄的内皮。

朝廷對鈔料的把控非常嚴格,以至于僞造者想要僞造的念頭被扼殺在了源頭。

除了原材料難得外,雕刻技藝精湛以及朝廷打擊态度嚴厲,也是大明寶鈔在當時幾乎沒有仿造品的重要原因。

印鈔用的銅闆,雕刻得十分精湛細緻,以至于大明寶鈔表面花紋繁複,上面蓋的印也有防僞印記,讓僞造者“望而卻步”。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真有不信邪,非要跟大明朝廷“碰一碰”的,最終也很難扛住群眾舉報,因為朝廷在寶鈔上寫得很明白:

“舉報、抓捕的人可以得到250兩白銀的獎賞,另外還有犯人的财産。”

朝廷把控得很好,可是大明寶鈔最終還是落地了“毀滅”的下場,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明寶鈔剛發行的時候,購買力還挺強,一貫面額的寶鈔能購買一石大米;

可是後來它慢慢貶值了,等到永樂二年就要三十張一貫紙鈔才能買一石大米了,宣德年初要五十張,正統九年要足足一百張!

等到明憲宗時期,一張一貫紙鈔的價值不到一文錢,掉到地上人們都懶得撿;

明思宗時期十張一貫紙鈔大緻相當于一文錢,其價值隻有最初的“萬分之一”,也難怪木雕主人及後人不當回事了。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試問今天藏了一百塊,後來它變成了一分錢,還有必要特意取出來嗎?

大明寶鈔貶值得這麼厲害,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倒鈔法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朱棣開了個“壞頭”。

為了解決開支濫發寶鈔,後來的大明皇帝們有模有樣,大明寶鈔也就走上了“擺爛之路”。

當然,大明寶鈔也是分類的,早期發行的寶鈔和後來發行的寶鈔不太一樣,價值也不能一概而論,早期戶部發行的比後來中書省督造的好不少。

最重要的是,這東西經曆了時間的“沉澱”,它今天的價值自然也不是成化帝、崇祯帝時期能比的。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大陸博物館就曾以2萬元的價格從民間收了一張,澳洲拍賣行給那張“木雕銀票”的股價是3000~5000澳元。

寶鈔換算成人民币,大緻為15000~26000元,這還隻是它的直接價值,木雕由于有紙鈔“證明身份”,價格也将迎來一波上漲。

據說總拍賣價格高達二三十萬人民币,之前“看漏眼”的兩位收藏家,要道一聲“可惜”了。

在感慨寶鈔、木雕價值之餘,人們也不禁疑惑,大陸的寶貝怎麼跑到澳洲拍賣行去了?它們有着怎樣的曲折經曆?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三 、古文物的“漂流”

大陸文物之是以流落在外,主要有三個原因:掠奪、倒賣以及走私。

從鴉片戰争開始,西方國家通過一系列戰争和不正當交易從大陸搶走了大量文物。

比如說英法聯軍搶圓明園,還有八國聯軍入北京,這都導緻大陸文物嚴重流失,後來日軍侵華是同樣從大陸搶走了不少東西。

據不完全統計,在1931~1945年間,日本總共從大陸搶走了将近1900箱文化财産。

注意機關是“箱”而不是“件”,具體數量日本在戰後曾經公布過,至少有360萬件!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美國、法國、荷蘭以及意大利也是如此,至于英國就更不用說了,大英博物館收藏文物超2.3萬件,是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裡面的文物都是怎麼來的?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除了侵略者掠奪外,文物倒賣和走私同樣不容忽視。

文物倒賣主要集中在20世紀前期,當時有不少外國人跑來勾結反動軍閥和奸商,将大陸文物偷偷運送出境。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至于盜墓走私,持續的時間還要更久一些。

我們上面提到的羅漢木雕,據說就是在侵華戰争期間被搶走的。

當時木雕的主人還想将木雕給藏起來,可惜被日本人發現了端倪,蠻橫地奪走了,然後才淪落到國際收藏家的手中。

在先後經過兩位收藏家之手後,這個羅漢木雕被送到了澳洲拍賣行,拍賣行的從業人員在檢查木雕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之前不曾發現的秘密。

即被藏入木雕頭部600多年的“大明寶鈔”,木雕的故事才為人所知。

拍賣行主管在接受采訪時說,發現寶鈔對他來說是“驚心動魄的時刻”。

因為半寶石或者卷軸之類的獻祭物被留在雕像中是比較常見的,可是像這種文物中藏有“大明寶鈔”的情況卻相當罕見。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木雕和寶鈔的下一站,是悉尼拍賣行。

盡管這是侵略者從大陸搶走的東西,可外國人顯然沒有将它們歸還給中國的打算,這也是大陸流落在外的文物大多面臨的尴尬處境。

除非遇到“境界高尚”的文物持有者,否則這些文物很難以捐贈的方式回流。

而我們能做的也很有限,要麼是坐視這些文物在外繼續“漂流”,要麼就是國人花費高價将其拍下。

希望漂流在外的文物,能夠早日“回家”,當然這注定是條漫長的道路。

感慨之餘,我們将目光繼續放回那張寶鈔,不少人看到這個故事都感慨,沒想到錢也能成為“收藏品”。

不知我們現在将一張百元大鈔收藏起來,幾百年後能否成為“傳家寶”呢?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四 、從曆史中走來的“私房錢”

乍聽之下,收藏人民币像是一個玩笑,實際上這還真有一定的可行性。

很多人不知道,在收藏界人民币藏品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就是“私房錢”,而過去幾十年已經有人靠着它,取得了相當豐碩的回報。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大陸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币?

它的典型特點,就是面額大而且版别多,當時大陸一共發放了12種面額、62種版别的人民币,面額從1元到5萬元不等。

版别最多的是100元券,足足有10種,其中光是“1元劵”,市場價都早已突破1700元。

面值1萬元的,市場價格高達162萬元,要是能湊齊一套那更不得了。

在近10年前,一套“大全套”都能兌換400多萬人民币,大家可以想想今天它的價格。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第二套人民币同樣意義非凡,它被視作“中蘇關系晴雨表”。

雖然在市場流通的時間不長,可是“1分劵”也能兌換178元,早年間“10元劵”的收藏價格更是将近30萬元!

聽到這有些人或許會不解,為什麼已經退出流通領域的人民币,還能在市場上賣出如此高價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老版人民币本就有比較高的藝術、史料以及文物價值,再加上大陸有不少人長期使用這些貨币,對此有着濃厚的感情。

是以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才逐漸興起了“人民币收藏市場”。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當然,既然是市場,那麼肯定是有起伏。

在1997年以及2006年前後,前後出現過兩波“大行情”,其間人們收藏人民币的熱情也曾短暫退卻。

不過從整體來看,人民币收藏市場還是逐漸走向火熱的。

收藏人民币,也有幾個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注意人民币的品相。

通常來說品相越好,價值也就越高,哪怕是同一種紙币,因為品相差距其價格也可能有數十倍的差異。

其次是同号問題,同理收藏的時候最好涉足“百張”,這樣也有利于保管和收藏。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總的來講,隻要達到“收藏”層面,情況就會比較複雜,像“羅漢像裡藏一張大明寶鈔”這種事,是相當罕見的情況。

普通人恐怕也很難有耐心收藏一張紙鈔600多年,等到時候再看它的價值吧?

由此我們也不禁感慨,“古人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藏”。

不僅是金銀珠寶,這類“藏寶趣事”同樣彌足珍貴。

倘若不是600多年前那位明人将一張大明寶鈔塞進木雕裡,我們也很難透過這段故事,了解這種種故事。

明朝男子将私房錢藏于木雕中,藏了600多年,愣是瞞過了2任收藏家

參考資料

《古人藏錢千奇百怪,晉商将銀子化成液體》 中國網

《澳洲:中國木雕中發現明朝紙币》 觀察者網

《從曆史中走來的私房錢》 人民網

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