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中國近代史——甲午戰争後各國列強的野心

作者:小張說說看

在甲午戰争爆發前後,李鴻章曾努力尋求西洋各國的援助,但均告失敗。國際關系複雜多變,各國均以自身利益為重,結盟與敵對均取決于利益是否一緻。西洋各國雖有意在遠東擴張,但在甲午戰争前因忙于瓜分非洲、互相牽制及中國與日本的獨立抵抗能力而未有積極行動。中日戰争期間,李鴻章多次請求援助,但各國均保持中立,期望中國戰敗後更需要他們的援助,而日本雖勝也會力量受損。在西洋人看來,中日戰争無論誰敗,均為他們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是以他們選擇了觀望而非援助。

中國近代史——甲午戰争後各國列強的野心

在《馬關條約》簽署後,俄、德、法三國聯手迫使日本退還了遼東半島,包括旅順和大連。其中,俄國主動提出此舉,主要是出于其遠東戰略考慮,希望能獲得更便捷的鐵路通道和優質的軍港、商港。法國和德國則因各自利益考慮附和俄國。他們向大陸表達同情,并成功勸說日本退還遼東半島,但要求增加賠款。盡管中國是以需支付更多賠款,但在俄國的協助下,我們從法、俄銀行獲得了低利率的大額貸款,看似得到了援助。然而,這些國家的真正動機仍在于其各自的利益考量,所謂友誼不過是外交手段。

中國近代史——甲午戰争後各國列強的野心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中國派李鴻章為慶賀大使。在與俄國财政部長威特交涉時,威特利用中國對日本的恐懼心理,提出俄國對中國援助有限,并建議修建貫穿東三省的鐵路以增強援助。李鴻章雖提出中國境内路段應由中國自修,但在威特的威脅下,最終簽訂《中俄密約》,允許俄國修建中東鐵路。此密約成為日後中國遭受瓜分、日俄戰争等一系列國難的重要根源。李鴻章離俄後,途徑多國,德國曾試探索要遼東報酬,但未得逞。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因山東曹州傳教士被殺事件,德國趁機占領青島并租借膠州灣等地,中國于次年被迫答應,山東成為德國利益範圍。

中國近代史——甲午戰争後各國列強的野心

俄國占領旅順、大連,聲稱為了維持華北勢力均衡及助中國,需要修建南滿鐵路,中國無奈應允。如此,中國曾花費三千萬贖回的遼東半島又被俄國奪去。俄國自诩為中國唯一朋友,但其外交手段實則陰險,借助助華之名,實則進行侵略。俄國在東北建立了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及占據大連、旅順,使東三省成為其勢力範圍。随後,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紛紛要求租借中國領土及擷取特權,中國除意大利要求外均予應允,這就是所謂的瓜分。唯獨美國未提出要求,但其運用外交手段使各國不完全割據各自劃定範圍,承認在中國境内平等通商,即曆史上的門戶開放主義。這種瓜分運動正是由甲午戰敗所引發,近代世界,敗仗是絕對不能打的。

中國近代史——甲午戰争後各國列強的野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