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火腿腸,是癌細胞的“催化劑”嗎?世衛組織:三種肉,忍住就是赢

作者:說健康的希希醫生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每天給您分享專業的醫學科普知識,幫助您及其家人提高健康生活品質,感謝您的支援!

在現代社會,飲食習慣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而肉類産品,特别是加工肉制品的消費,一直是公衆和科學界關注的熱點。

火腿腸作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加工肉制品,因其便捷美味,深受許多人喜愛。然而,關于火腿腸與健康風險的讨論,尤其是其與癌症關系的話題,卻常常引起公衆的擔憂。

那火腿腸真的這麼危險嗎?還有什麼是不能吃的呢?

火腿腸,是癌細胞的“催化劑”嗎?世衛組織:三種肉,忍住就是赢

加工肉制品的分類和研究

世衛組織将加工肉制品定義為通過鹽腌、熏制、發酵或添加防腐劑等方式加工過的肉制品。

這包括火腿、香腸、熏肉、牛肉幹等,這些加工手段旨在增強食品的味道或改善其儲存期限。

關于加工肉制品與癌症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後半葉,早期研究已經顯示出加工肉制品消費與某些類型癌症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

世衛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通過回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包括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來評估加工肉制品與癌症之間的關系。

在一份報告中,基于全球多項研究,得出了加工肉制品與某些類型癌症(特别是結直腸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結論。

火腿腸,是癌細胞的“催化劑”嗎?世衛組織:三種肉,忍住就是赢

火腿腸與癌症風險

火腿腸和其他加工肉制品中常添加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作為防腐劑,用以抑制細菌生長并保持肉品顔色。

在腸道内,這些化合物可以轉化為亞硝胺,這是一種已知的緻癌物。亞硝胺在體内的形成可能增加發展某些類型癌症的風險,特别是結直腸癌。

火腿腸在高溫烹饪過程中,如煎烤或烘烤,可能産生多環芳烴和雜環胺等緻癌物質。這些物質在實驗室研究中已顯示出可引起動物細胞變異,與癌症發生有關。

研究表明,火腿腸等加工肉制品的消費量與癌症風險成正比,即消費量越大,癌症風險越高。

除了加工肉制品的消費,癌症風險還受到遺傳、生活方式和其他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鑒于這些風險,許多健康機建構議限制加工肉制品的攝入量,作為預防癌症的一部分政策。

火腿腸,是癌細胞的“催化劑”嗎?世衛組織:三種肉,忍住就是赢

肉類消費指南

由于加工肉制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被列為1類緻癌物,建議限制這些食品的攝入量。一些國家的健康機建構議每周不超過70克的加工肉制品。

紅肉如牛肉、羊肉和豬肉,被分類為2A類緻癌物。盡管紅肉是鐵質和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但建議适量攝入。一些健康指南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350-500克。

WHO建議采取多樣化的飲食模式,包括豐富的水果、蔬菜、豆類、全谷物和堅果,以及有限的加工肉和紅肉。

推薦使用烹饪方法如蒸、炖、煮,避免高溫烹饪,如燒烤或煎炸,這些方法可能會産生多環芳烴和其他潛在的緻癌物。

考慮使用魚類、家禽或植物性蛋白源(如豆類和豆制品)作為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替代品。

在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的同時,確定從其他食物中獲得足夠的必需營養素,如鐵、鋅、維生素B12和蛋白質。

火腿腸,是癌細胞的“催化劑”嗎?世衛組織:三種肉,忍住就是赢

如何健康地消費肉類

優先選擇瘦肉,比如雞胸肉或火雞肉,這些肉類低脂肪且富含蛋白質。選擇未加工的新鮮肉類,避免含有防腐劑和添加劑的加工肉。

在紅肉(牛肉、羊肉、豬肉)的選擇上,尋找“瘦”或“特瘦”的标簽,并去除可見的脂肪。

根據健康指南,限制紅肉的攝入量,一般建議每周不超過350-500克。對于加工肉類,由于其高鹽分和潛在的緻癌風險,建議盡量減少攝入,有的指南建議每周不超過70克。

采用烹饪方法如烤、蒸、煮或炖,而非油炸或煎,以減少額外的脂肪攝入。避免在高溫下烹饪肉類,因為這可能會産生緻癌物質,如多環芳烴(PAHs)和雜環胺(HCAs)。

使用香草和香料代替鹽,以增加風味并減少鈉的攝入。

火腿腸,是癌細胞的“催化劑”嗎?世衛組織:三種肉,忍住就是赢

確定肉類隻是飲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導食物。大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豆類和堅果應該構成飲食的主體。

探索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如豆類、豆制品、種子和堅果,它們可以作為肉類的替代品,提供豐富的營養且含有更少的飽和脂肪。

存儲和處理肉類時要注意食品安全,避免交叉污染,并確定肉類徹底煮熟到安全溫度,以殺死可能存在的有害細菌。

學會閱讀和了解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标簽,注意脂肪、鹽分、糖分以及任何添加的化學物質。

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火腿腸等加工肉品因其便利性和口感而廣受歡迎。然而,衆多研究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提醒我們,這些食品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構成威脅。

這些加工肉制品的确可能是癌細胞的“催化劑”。為了我們的健康,減少這些食品的攝入是明智的選擇。

這不僅有助于降低癌症風險,還能改善心髒健康,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并對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您有什麼想分享的經驗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