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辛亥革命前夜:清政府改革與革命風潮交織的動蕩歲月

作者:小張說說看

庚子拳匪之亂後,中國人民普遍認為清政府是民族複興的障礙。這一觀點是有根據的。在甲午戰争前,因西太後重修頤和園,中國海軍八年未添新艦。甲午之後,由于西太後與光緒帝的權力之争,以及滿清親貴對維新的誤解和擔憂,他們煽動反動勢力反對新政。盡管不能一概而論滿人守舊、漢人維新,但滿人領袖地位的影響巨大,且守舊者居多,且常借反對維新排漢。是以,庚子後清政府雖推行新政,漢人仍對其誠意表示懷疑。庚子年末,西太後在西安時已下诏變法,随後幾年内裁汰冗員、廢科舉、設學校、練新兵、派學生留學,并許滿漢通婚,這些舉措超越了戊戌年的新政。日本戰勝俄國後,君主立憲觀念盛行,西太後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法,預備立憲。随後的三年,官制及法制經曆了大規模調整。

辛亥革命前夜:清政府改革與革命風潮交織的動蕩歲月

1906年,清政府進行了中央官制改革,拟定了新的組織結構。原本的内閣、軍機處、六部、九卿等機構中,許多被認定為無效或備援,于是設立了十一部,每部由一名尚書主管,提高了行政效率。然而,改革後的尚書配置中,漢人僅占五席,較之前更少,這反而加劇了漢人的不滿情緒,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

随後,在1907年和1908年,清政府分别決定在北京設立資政院作為中央民意機關,在各省設立咨議局作為地方民意機關,并頒布了憲法大綱,宣布九年為預備立憲期。然而,由于國人對清政府的不信任,許多人認為這不過是清政府借預備之名拖延立憲。此外,清政府還試圖通過改革收回漢人的政權,并削弱袁世凱的北洋兵權。最終,在宣統繼位後,其父載沣攝政時,袁世凱被罷免,這一決策進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加速了其滅亡的步伐。

辛亥革命前夜:清政府改革與革命風潮交織的動蕩歲月

1906年,同盟會會員蔡紹南、劉道一在浏陽和萍鄉發動起義,旨在打倒清政府、建立民國和平均地權,但不幸失敗。同時,許多革命黨員也在武昌和南京的新軍中秘密策劃革命。日本政府應清政府要求,迫使孫中山離開日本,他随後在安南河内成立革命中心,并多次在潮州、惠州、欽州、廉州及鎮南關等地發動起義,但均告失敗。此外,江浙人組織的光複會也積極開展活動,其首領徐錫麟和秋瑾在行動中犧牲。1908年,熊成基帶領安徽新軍一部分突破安慶,雖敗猶榮,顯示了長江一帶新軍已受革命思想影響。這些行動雖然未能成功,但表明了推翻清政權的革命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胡漢民主張改變政策,避免零散的暗殺和小規模起義。汪精衛則堅持志士應有恒德和烈德,他秘密進京試圖刺殺攝政王,但失敗被捕。與此同時,孫中山、胡漢民、黃興、趙聲等人則向華僑募捐,計劃大規模、有組織地向清政府發起進攻。他們的計劃在辛亥年得以實作,即黃花崗起義,雖然軍事上失敗,但在心理上取得大成功,激發了國民的革命精神。此外,清廷宣布鐵路國有的計劃,由于群眾的不信任和革命黨的煽動,這一事件成為大革命的導火線。

辛亥革命前夜:清政府改革與革命風潮交織的動蕩歲月

同盟會原本重視廣東作為革命策源地,但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陳其美、宋教仁、譚人鳳等人轉而将長江流域視為新的革命中心。他們在上海成立了同盟會中部總會,特别注重長江中遊的湖南和湖北兩省。當時,湖北新軍中的蔣翊武組織了文學社,湖南的焦達峰、湖北的孫武和居正則另組共進會,這兩個團體雖有同盟會會員參與,但并非其支部,起初還存在摩擦,後經譚人鳳調解,雙方開始合作。

同盟會原計劃在長江一帶進行數年準備後再起事,但四川、湖北、湖南的保路運動不斷更新,于是決定在辛亥年秋天發起起義。原定的發難日期因準備不足而推遲,又因革命黨的機關被破獲,倉促間決定于八月十九日即陽曆十月十日行動。

辛亥武昌起義的上司者是新軍下級軍官熊秉坤,他率隊直攻武昌總督衙門,總督瑞澂及新軍統制張彪未做抵抗即逃,武昌的文武官員紛紛棄城,武昌遂被革命軍占領。革命分子臨時推舉官階較高、聲望較好的黎元洪為革命軍都督。

辛亥革命前夜:清政府改革與革命風潮交織的動蕩歲月

武昌起義後,一個月内,湖南、陝西等十三省相繼宣布獨立,且未發生激烈戰争。清朝的滅亡并非革命軍武力打倒,而是自身瓦解。各省代表制定了臨時約法,并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突然轉變為民國。

清政府在困境中請袁世凱出山挽救局勢,但此舉并未成功。袁世凱為清室争取了退位後的優待條件,同時自己獲得了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總統的地位。辛亥革命雖然成功推翻了清朝,消除了民族複興的一大障礙,但在建設新國家時,仍面臨民族内部的各種挑戰和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