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沼澤地,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

作者:用晦則明

中國最大的沼澤地,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南部,被大家稱為三江平原沼澤濕地,也被稱為“北大荒”。這裡是大陸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總面積将近104萬公頃。沼澤濕地擁有獨特的生态環境,承載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于維護區域生态平衡和氣候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沼澤地,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

三江平原濕地簡介

三江平原濕地位于中國黑龍江省的最東北端,地處黑龍江與烏蘇裡江彙流的三角地帶,地理坐标大緻為東經133°43′20″至134°46′40″,北緯47°26′至48°22′50″。這裡是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沖積形成的低平原,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其範圍西起小興安嶺東南端,東至烏蘇裡江,北自黑龍江畔,南抵興凱湖,總面積達到5.13萬平方公裡。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沼澤地,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

這裡地勢低窪平緩,排水洩洪能力不足,加上降水充沛,又處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三條大河的彙合處,來水量大,是以形成了廣闊的沼澤地。

三江平原濕地的主要植被類型包括草甸植被、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草甸植被又分為典型草甸和沼澤化草甸植被,其中典型草甸主要分布在高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以中生植物為主,小葉章為優勢種;沼澤化草甸植被則以小葉章—苔草群系最為普遍。

沼澤植被則分布在低河漫灘和低濕地上,以濕生、沼生植物為主,蘆葦、苔草為優勢種。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泥沼中,包括挺水植物如香蒲、菖蒲、蘆葦等,浮水植物如眼子菜、睡蓮等,以及沉水植物如狸藻、狐尾藻等。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沼澤地,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

三江平原濕地形成原因

氣候條件是影響濕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三江平原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較大,但季節配置設定不均,多集中于夏、秋兩季。在夏秋季節,降水豐富,為濕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此外,冬季寒冷漫長,當機期長,凍層深厚,導緻土壤粘重,不利水分下滲,地表經常過濕,為沼澤的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沼澤地,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

植被覆寫也是影響濕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三江平原濕地的植被以沼澤化草甸和沼澤植被為主,這些植被類型能夠涵養水源,保持地表水分的穩定,進一步促進了沼澤地的發育。

地形地貌對濕地的形成也起到關鍵作用。三江平原低沖積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河流縱橫、泡澤遍布的地形特點,使得地表水不易外排,形成了有利于沼澤濕地形成的環境。土壤表層經常過濕,也是沼澤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漫長的地質曆史過程中,河流的沖積、洪水的泛濫以及凍土的形成等因素共同作用,逐漸塑造出三江平原濕地的獨特地貌和生态系統。

三江平原開發的曆史

開發三江平原濕地的具體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随着封禁政策的逐漸解除和“移民實邊”政策的實施,三江平原地區的人口逐漸增多,開荒活動也開始頻繁起來。此時,耕地面積雖然相對較少,僅占區域總面積的一小部分,但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植被已經減少。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沼澤地,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

新中國成立後,随着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的不斷增長以及糧食需求量的增大,三江平原的開發進入了急速發展時期。從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三江平原經曆了四次大規模的開荒高潮,濕地面積是以大幅減少。大規模的農業開墾和排水工程改變了濕地的自然狀态,導緻濕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

從1949年到1954年,三江平原經曆了第一次開荒高潮。随後,在1956年和1958年,第二次開荒高潮到來,特别是1958年,王震将軍率領10萬官兵開發建設北大荒,僅在1958年就開荒了23.06萬公頃。到了1969年至1973年,第三次開荒高潮中,由于大量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到生産建設兵團,每年開荒約6.8萬公頃。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随着縣鄉和農場的連續幹旱,第四次開荒高潮掀起,開荒面積超過100萬公頃。

三江平原——中國最大沼澤地,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

在這一系列的開發過程中,三江平原的濕地生态系統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大量沼澤濕地被轉化為農田生态系統,濕地面積急劇減少。據統計,從1950年到2015年,三江平原的農田生态系統面積從358.6萬公頃增加到621.16萬公頃,而濕地生态系統面積則減少了近290萬公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