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作者:柏拉圖的訴說

福壽螺在中國被稱為"殺人螺",這個可怕的生物在過去幾十年間可謂飽受争議,它最大的成就,莫過于打敗了14億吃貨。

據統計,僅僅一隻福壽螺體内就能寄生多達6000條緻命的廣州管圓線蟲,一旦人體攝入,寄生蟲會迅速入侵中樞神經系統。

然而在印度,這種看似危險的軟體動物,卻意外地成為了街頭巷尾的美味佳肴,為何其在兩個亞洲大國有着如此迥異的命運?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本文内信源來自(澎湃新聞等),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入侵中國的福壽螺

福壽螺原産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上世紀80年代由大陸廣東、福建等地引進,當時被認為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經濟價值大的水産品。

1981年廣東省農業廳曾大力推廣福壽螺養殖,到1983年全省已發展到8000畝,産量達450噸。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防範措施,福壽螺的種群數量迅速失控。

一隻母螺每年可産卵4-8次,單次産卵量可達8000-10000粒,其繁殖能力可謂驚人。

一畝塘養殖一年後,福壽螺成螺可達100~200萬隻,一隻雌性福壽螺一年就能繁殖幾十萬隻後代。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更可怕的是,福壽螺還有超強的環境适應能力。

它們在幹旱或低溫等惡劣條件下,能通過深埋泥中冬眠來度過難關。

據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态研究所調查,即使池塘徹底幹涸,福壽螺也能在土壤中存活200天以上。

随着福壽螺種群在大陸多地迅速擴張,其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凸顯。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21年全國福壽螺發生面積539.87萬畝,農作物受害面積1604.78萬畝。

這些螺類在田間肆意橫行,大量啃食水稻等禾苗嫩葉,造成苗期缺苗斷壟,結實率下降。

有的地區秧苗被啃後缺苗率高達20%以上,嚴重影響水稻産量。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除危害糧食作物外,福壽螺還嚴重破壞水域生态系統平衡。

它們以沉水植物為食,攝食量巨大,可使水生植被面積驟減,加速水體富營養化。

據中科院測算,100隻成年福壽螺一天就能吃掉1平方米水花生。

此外,福壽螺還會通過牧食、掘穴等方式改變原有生境,影響泥螺、田螺等土著物種的生存。

一些珍稀瀕危物種也未能幸免于難。

除了生态和農業危害,福壽螺還嚴重威脅公衆健康安全。

2006年,北京海澱區曾發生福壽螺引發的人體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情,131人感染,其中76人出現頭痛、頸項強直、高燒等症狀。

經調查,患者均在同一家餐館食用了涼拌福壽螺。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原來,這種螺體内常寄生廣州管圓線蟲幼蟲,一旦被人食用,幼蟲可在體内發育為成蟲,遊走于腦脊液等組織,引發腦膜炎、腦炎等緻命并發症。

令人驚悚的是,僅一隻福壽螺體内就能寄生數千條廣州管圓線蟲。

這種線蟲對高溫有很強的抗性,一般的烹煮很難将其徹底殺滅。

據中國疾控中心統計,近年大陸食源性廣州管圓線蟲病多在福壽螺高發區頻發。

尤其在一些街邊攤點,商販為節省成本,用福壽螺冒充田螺出售,更是讓人防不勝防。

其實,隻要烹調不當,一鍋福壽螺就能放倒一桌人。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福壽螺在印度的“弟位”

與中國鮮明的态度相比,印度人對福壽螺卻是喜愛有加,這和他們獨特的飲食文化有關。

衆所周知,印度是一個“虔誠”的國度。

印度教、耆那教、佛教等本土宗教信仰深入人心,長期影響着印度人的日常生活。

其中,吠陀教義認為牛是神聖的化身,嚴禁食用牛肉,耆那教、佛教更倡導不殺生的戒律。

受此影響,印度成為世界上素食人口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全國14億人口中,約40%為純素食者。

在肉食資源極度匮乏的情況下,福壽螺便成了許多印度人心目中的"完美食材"。

這種産量高、繁殖快的軟體動物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的淡水水域。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氣候條件非常适合福壽螺生長。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河網密布,為福壽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繁衍環境。

據當地漁業部門估計,印度現有野生福壽螺資源量至少在2000萬噸以上。

如此驚人的數字,也難怪當地人将其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螺寶"。

長期以來,福壽螺一直是印度人最愛的美食之一。

無論是在恒河兩岸,還是喀拉拉的椰林水鄉,但凡有水的地方,就少不了食用福壽螺的身影。

尤其在一些沿海城市,福壽螺俨然已成為街頭巷尾的"網紅"小吃。

在加爾各答,幾乎所有街邊小攤都在賣炒螺肉、烤螺肉串等各色螺味美食。

當地最負盛名的"加爾各答炒螺",更是遊客的必點菜品。

大廚們将鮮活螺肉與辛香料、椰奶等食材混炒,佐以孜然餅,風味獨特,令人回味無窮。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不僅如此,在印度許多家庭,福壽螺也是餐桌上的常客,最常見的做法是福壽螺咖喱。

印度主婦們擅長用各種香料和螺肉炖煮,再搭配印度飛餅或米飯享用。

在她們看來,福壽螺肉質細嫩,是制作咖喱的上好食材。

更難得的是,這種咖喱價廉物美,深受普通群眾歡迎,在一個貧富懸殊的國度,能吃得起肉類的畢竟是少數。

對大多數窮人而言,福壽螺咖喱無疑是最經濟實惠的美味。

與中國老百姓談"螺"色變不同,印度人似乎并不擔心食用福壽螺的安全隐患,這背後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在印度,恒河被視為神聖之河,沐浴恒河水被認為可以洗清罪孽。

在宗教儀式上,虔誠的信徒們每年要飲用恒河水以示虔誠。

長期以來,印度人已經習慣了在污染嚴重的水環境中生活,而生活在恒河流域的印度人,更是早已進化出一副鐵打的腸胃。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是以,對于福壽螺可能攜帶的寄生蟲,他們顯得無所畏懼。

甚至關于福壽螺采集和銷售已經成為業務,在印度還是一個重要的謀生手段。

恒河及其支流兩岸聚集着大量以捕撈福壽螺為生的人群。

據不完全統計,全印度每年有近百萬人從事福壽螺采集産業。

對這些身處社會底層的窮人而言,捕螺銷售是他們賴以為生的重要經濟來源。

在加爾各答及其周邊地區,福壽螺産業已形成一條從養殖、收購到餐飲加工的完整産業鍊,帶動了諸多行業的發展。

據測算,僅加爾各答一地每年的福壽螺交易額就超過2億盧比。

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也充分印證了福壽螺在印度社會的不可或缺地位。

正是印度的特殊國情,造就了福壽螺無可替代的地位。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食用福壽螺的安全原則

客觀來說,吃福壽螺并非不可為,前提是要掌握科學的加工手段。

目前,已有不少國家找到了馴服福壽螺的法門。

除印度外,東南亞諸國在福壽螺食用方面也有諸多創新,在泰國、高棉等地,用福壽螺煲湯、熬粥是家常便飯。

當地居民喜歡用新鮮椰汁、香茅等食材與螺肉同煮,湯汁清甜鮮美,回味無窮。

在馬來西亞,福壽螺則是沙爹的常見配料。

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烤制螺肉串的食攤,色香味俱全,頗受本地人和遊客歡迎。

在食品安全方面,學界也有定論,徹底清洗、高溫炮制是消滅寄生蟲的不二法門。

隻要烹饪得當,廣州管圓線蟲在人體記憶體活的機會微乎其微。

福壽螺體表往往附着大量污泥雜質,這是各類細菌和寄生蟲繁衍的溫床。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是以,烹制前必須對其進行反複沖洗,直至螺殼恢複本來面目。

在加熱環節,溫度和時間的嚴格把控至關重要。

專家建議,不論是水煮、炖煮還是炒制,内部溫度都要達到70℃以上,且持續10分鐘以上。

隻有在高溫持續作用下,寄生蟲卵囊和幼蟲才能被全部殺滅。

相比之下,某些地方盛行的涼拌螺肉就存在極大隐患。

當然,生吃、半生吃都是大忌。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不良商販和攤主為了牟利,往往不惜偷工減料,或是用劣質原料冒充福壽螺。

更有甚者為節省燃料,刻意暗中縮短烹煮時間,凡此種種,都是危及公衆健康的潛在隐患。

對此,政府相關機構也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一方面通過立法規範福壽螺食品加工流通,嚴懲違法違規行為;另一方面廣泛開展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提高群眾自我保護意識。

通過政府與群眾的通力合作,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防控體系。

沒想到,同一種生物落入不同文化語境,命運大相徑庭。

在中國,福壽螺是洪水猛獸,人人喊打;可在印度,它卻化身國民美食,承載着窮人的希望。

說到底,衡量一種食材的标準,不應局限于主觀好惡,更要看能否因地制宜。

當然,并非所有入侵物種都像福壽螺這般好運。

可以預見,随着氣候變化加劇,更多物種将被迫遷徙。

屆時,誰泛濫、誰滅絕,一切尚未得知。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既“能生”又“嗜吃”、539萬畝土地受害,警惕福壽螺入侵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705039

呼市科協,【科學辟謠】體内寄生蟲多達6000條,不小心吃了這種螺可能得重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840589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體内6000條寄生蟲,吃一口爬滿大腦,這種生物為何卻成印度美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