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試點, “畫”出中國農業新可能!

作者:中國氣象局
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試點, “畫”出中國農業新可能!

随着全球氣候變化不斷加劇,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的農業生産也出現明顯變化。對大陸而言,全國農業生産熱量條件增加,但水分條件變化區域性差異明顯。水熱條件變化及其連鎖反應,正考驗着大陸農業生産布局和風險應對能力。

此時,擁有适應目前氣候變化形勢的農業氣候資源區劃圖,尤為關鍵。

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大陸先後完成兩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如今,原有的區劃已不能适應目前的氣候條件、社會需求、農業生物物種及其适應性等農業生産實際。

由此,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試點(以下簡稱“試點”)應運而生。

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試點, “畫”出中國農業新可能!

“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遠比想象複雜”

新、精、準、智是此次特點

2023年中央一号檔案明确,要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一年後,試點相關工作啟動。準備時間為何長達一年?

“這是一項巨大工程,遠比想象複雜。”試點工作組組長、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亞偉指出,2023年,氣象部門主要開展了新一輪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預研究,并聯合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業農村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相關部門赴新疆實地調研,最終确定每種作物編制6張氣候區劃圖——聚焦種植、産量、品質、氣象災害、病蟲害和經濟效益。

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試點, “畫”出中國農業新可能!

3月10日,在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牛場鎮三江村,村民正在農田裡耕地。攝影:易盛武

“相較于40多年前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工作,每種作物由1張區劃圖變為6張,有了顯著的變化。”技術組副組長、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廖要明介紹,變化展現在内容新、資料新、方法新、名額新等方面。

除了“新”以外,此次試點工作還具備“精”“準”“智”等特點。

廖要明進一步解釋,“精”展現在試點工作基于8萬多個區域氣象站資料及未來公裡級精細化預估資料,以及小網格計算方法和地理資訊系統(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等地理資訊技術;“準”是指經過最新農業普查、土地利用資料,衛星遙感,農業氣象觀測等多源資料對比檢驗,運用更加标準化的流程、名額,結果會更加準确;“智”則指的是利用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和智慧平台推動工作更加快速順利開展。

此次試點工作也吸引了更多力量加入——中國氣象局聯合農業農村部,攜手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組建專業團隊,并細化成立試點工作組、工作組辦公室和技術組,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彙任技術組組長。

“開展試點就是要鼓勵有基礎的地方多探索”7省(區)的11市7縣被列為試點地區

要想将這項大工程從美好藍圖變成現實,需要通過試點探索出全國氣候區劃的實作路徑和實作形式,為全面推廣提供可複制的經驗做法,發揮好試點對區劃工作的示範、突破和帶動作用。

今年4月,中國氣象局與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試點工作方案。試點方案明确,此次試點工作分為國家級和省級兩個層面,前者包括國家級農業氣候區劃系統建設及農業氣候資源、農業生産普查規範制定,後者則根據作物品種,選擇了内蒙古、遼甯、黑龍江、江西、河南、新疆、陝西等7個省(自治區)的11個市和7個縣開展工作。

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試點, “畫”出中國農業新可能!

3月7日,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氣象局農氣人員到南大橋鄉、洪埠鄉、往流鎮等鄉鎮開展冬小麥苗情調查。攝影:商澤浩

“開展試點就是要鼓勵有基礎的地方多探索。”廖要明說。

記者梳理發現,試點省(自治區)選擇的是對農業氣候變化較敏感且具有一定區劃工作基礎的地區。

從作物品種上看,此次共選擇小麥、玉米、大豆三種大宗作物和柑橘、蘋果兩種特色作物。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層面也将完成全國冬小麥和大豆氣候區劃。

普查類型分為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生産普查。其中,遼甯、黑龍江、江西、河南各選擇兩個市,内蒙古、陝西、新疆各選擇1個市,繪制市、縣兩級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分布圖,分析農業氣候資源變化特征,編寫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報告;試點省(自治區)氣象部門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選擇1個縣開展縣級農業生産普查。

“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生産普查内容各有側重,也存在一定的交集。”試點工作組辦公室副主任喻迎春介紹,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内容包括基礎地理資訊、農業熱量資源、光照資源、水分資源、風資源等,而農業生産普查内容則包括縣域農業種植制度、種植作物品種和産量品質、作物生育期、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病蟲害、農業生産成本和收益等。

無論是農業氣候資源普查還是農業生産普查,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畫好作物的種植、産量、品質、氣象災害、病蟲害氣候和經濟效益這6張氣候區劃圖。

“這個工作讓我們行動更有計劃了。”在試點地區遼甯省鐵嶺市鐵嶺縣,蔡牛張莊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的進階農藝師郭鵬說,“區劃對種植區域、密度、結構、品種以及标準都将起到指引作用,我們能借此作出最有利于生産的判斷,産量、品質更有保障。”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楊曉光表示,普查與區劃結果可以為制定農業政策和優化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促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優化,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農業氣候區劃圖并非這項工作的全部成果。此次試點工作還将搭建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及動态區劃應用系統平台,形成普查資料、技術規範、分析報告等。“這些都将提供給當地政府部門、種植大戶、保險行業以及涉農企業等。”喻迎春說。

“試點的目的是要形成可推廣應用的基本範式” 2025年将全面推動開展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

此次試點工作明确将在2024年内完成。不到一年的時間,試點工作真的能夠順利完成嗎?

“首先要明确,試點産品不是成品而是半成品,其目的是要把‘路子’走通——形成可推廣應用的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基本範式,為全面展開新一輪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提供基礎支撐。”廖要明說,後期産品真正投入使用還需要進行反複驗證。

從試點啟動開始,在這有限的8個月時間裡,試點地區按照“搞調查、找問題、抓資料、定名額、劃界限、做檢驗、加評述、提建議”八個步驟開展工作,其中“定名額、劃界限、做檢驗”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

王亞偉表示,如果試點工作進展順利,2025年将全面推動開展全國農業氣候區劃,屆時,将進行10種主要大宗作物、15種主要特色作物六大類農業氣候區劃。同時,中國綜合農業、種植制度、畜牧養殖業、畜牧種植業、漁業設施農業氣候區劃也将納入其中。

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試點, “畫”出中國農業新可能!

3月8日,在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城東街道的農田裡,農機手正在駕駛農機耕田作業。攝影:蔡寬元

“期待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在試點地區之一的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擁有25年種植蘋果經驗的張永寬對區劃工作提出建議,“由于南北塬海拔相差較大,生長周期相差7天至15天,北塬适宜生長周期相對較短,耐寒、耐旱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種,南塬适合晚熟品種。希望可以以洛川為中心,進行南北兩區種植氣候區劃。”

尚未參加此輪試點的地區,對農業氣候區劃同樣充滿了期待。

江西省新餘市蜜橘種植大戶裴海明近幾年發現,随着氣候變暖,蜜橘樹的花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前,部分常見于南部溫暖地區的病蟲害有北移的趨勢,每年的生産安排都需要重新調整。

“氣候區劃是個好東西,以後在擴大蜜橘種植範圍時可以用得上。”裴海明希望早日成為6張區劃圖的使用者。

作者:吳卉(陳鵬獅、蔡哲、梁轶、李欽、黨紅霞、李興福對本文有貢獻)編輯:王亮 劉钊釋出:張琳皓稽核:段昊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