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4年3發“嫦娥”,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預計2035年前建成

作者:長江日報
4年3發“嫦娥”,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預計2035年前建成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4月25日訊 “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三号,實施火星采樣傳回任務。”4月24日下午,在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24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回顧了大陸深空探測的發展曆程,還披露了國際月球科研站有關情況。

4年3發“嫦娥”,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預計2035年前建成

吳偉仁院士發言。記者何曉剛 攝

“天問一号”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實作火星環繞、着陸,“祝融号”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迹,中國航天實作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後續深空探測會是長期的、持續的。吳偉仁透露,大陸計劃在2025年前後發射天問二号,對離地球4000萬公裡的一顆小行星進行伴飛探測和取樣傳回。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三号,實施火星采樣傳回任務。

“目前縱觀世界各個國家的進展,我們國家有望成為第一個火星采樣傳回的國家。”吳偉仁表示。目前,大陸已經開始籌劃建設世界首個火星樣品實驗室,同時深化論證天問四号探測任務,實作木星及其衛星環繞探測,随後抵達天王星。

吳偉仁介紹,在本世紀中葉,大陸将計劃發射新型動力航天器,飛抵太陽系邊際,對極遠、極暗、極寒的未知區域開展科學探測,有望在人類認識宇宙的曆史上樹立新的豐碑。

吳偉仁還透露,大陸已經開展了小行星防禦計劃,預計在2027年前後對一顆數千萬公裡外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使其改變運作軌道,并在軌開展撞擊效果評估,實作“撞得準,推得動,測得出,說得清”。

4年3發“嫦娥”,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預計2035年前建成

國際月球科研站的概念視訊截屏。

近年來,大陸空間技術能力實作重大跨越,建成深空探測重大基礎設施,并與世界多個國家建立起合作,這些都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依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原則,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将計劃按照兩個階段分步實施,計劃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開展常态化科學實驗活動和一定規模的資源開發利用;2045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作的裝置設施,開展月基綜合性科學研究和深度資源開發利用,為載人登陸火星開展相關技術驗證和科學實驗研究。

吳偉仁表示,作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階段的重要任務,嫦娥六号将于近期實施發射,執行月背采樣傳回任務;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後發射,開展月球南極環境與資源勘察;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後發射,開展月球資源原位利用試驗。

國際月球科研站由月面段、月軌段和地面段構成,由能源動力系統、指揮資訊系統和月面運輸系統等基礎設施組成,具備能源供應、中樞控制、通信導航、地月往返、月面科研等功能,可長期持續開展科學探測、資源開發、技術驗證等多學科多目标大規模科學和技術活動。

據悉,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中國發起,聯合多國共同研制建設,在月球表面與月球軌道長期自主運作、短期有人參與,可擴充、可維護的綜合科學實驗設施。未來,大陸将打造“五五五工程”,歡迎50個國家、500家國際科研機構和5000名海外科研人員加入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攜手一道共同建設和實施國際月球科研站這一大科學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設施,共享科研成果。

昨日,國家航天局還釋出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最新合作進展,國際月球科研站新增尼加拉瓜、亞太空間合作組織、阿拉伯天文學和空間科學聯盟3個合作國家、機構。中國将與合作方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論證、工程實施、營運和應用等多方面合作。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肖龍教授

利用月球熔洞方案

肖龍教授傾向于将月球熔洞作為人類在月球的科研基地。目前全月已發現200多個坑洞,有21個疑似為月球熔洞。肖龍表示,目前發現的熔洞天窗都在平坦的月海地區,有巨大的可利用地下空間,且極少受月塵和濺射物影響,還有相對恒溫的内部環境,也能防止隕石或微隕石撞擊,防宇宙射線照射。

■ 華中科技大學丁烈雲教授

月面列印“月壺尊”方案

早在2015年,丁烈雲就提出了在月面列印基地的設想,科技部2021年底将此項研究列入重點研發計劃。丁烈雲希望能夠在月球上就地取材,用月壤燒結方式做出月壤磚,再用機器人砌築“月壺尊”——這是一個外形酷似雞蛋殼的建築。

(長江日報記者楊佳峰 李昕宇 實習生彭冠迪)

【編輯:王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