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看不下去書,你會焦慮嗎?

作者:合肥觀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此前一天,作家莫言的一篇推文讓大家收獲了共鳴——“其實我也刷短視訊,但每次刷完了都會批評自己。”

看不下去書,你會焦慮嗎?

打開書,翻起第一頁,興緻滿滿;第二頁,有點困惑;第三頁,開始不耐煩.......問題在哪,我們都明白,在于自己看不下去書了。

是以,“你有多久沒讀過書了?”這個問題是否還有問的必要?

文字靜悄

“你有多久沒有讀書啦?”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正在讀高中的李琛不解地擡起頭,“我不是每天都在看書嗎?”

此書非彼書,是課本之外的書。“距離看完全套三本的科幻小說,大概有一年了吧。”他又反問道,是遊戲不好玩還是手機沒意思?平時學業壓力大,好不容易放松,更不想看書。

“當代人好像不愛讀書了”這句話,在現在好像已經見多不怪。

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中提到,“我們處在一個娛樂之城,在這裡,一切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簡單了解,他将電視比喻成緻幻劑,認為電視的出現将一切娛樂化,進而抑制了人們的文字閱讀能力,使人們沉浸在感官刺激中。

孫钰的感受就十分明顯。

28歲的她,是個視訊愛好者。但幾年前,她曾非常抵觸短視訊。“上學時,同學每天玩梗沖浪,當時我覺得太沒内涵,更願意泡在圖書館。”

轉折出現在畢業後。應對全新的工作環境,占據了孫钰的大部分時間。工作和休息尚且無法很好平衡,讀書頻率自然也就越來越低。

看不下去書,你會焦慮嗎?

廬陽區悅書房,越來越多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暢享閱讀之趣。趙明 攝

在印刷時代,人們沉迷文字,進行持續的思考;電視時代開始,人們往往迷于影像,追逐跳躍的歡愉。比如,害怕沒有耐心把文章看下去,有人已經貼心幫忙精确好了預估的閱讀時間——

“特别是自媒體興起後,随手打開一篇文章,就會有閱讀時長小貼士挂在文前,給我一個心理預期。”孫钰說,但若是閱讀預估超過10分鐘,多半就隻會看個開頭,或囫囵吞棗讀完。

當電子産品逐漸開始對文字資訊發起“進攻”,靜靜排列的文字“對戰着”熱鬧多樣的視訊,吸引力的強弱好像從形容詞就可以看明白。

“看書,也靜不下心,總想着擷取一些有用的東西,功利之下反而看不下去。”孫钰說,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刷刷短視訊是很快速的放松方式。“又快,又多樣。幾秒鐘一個段子讓你捧腹大笑,沒有理由不喜歡。”

顯然,熱愛從各類遊戲中尋找放松方式的李琛好像也是這樣。

看不下去書,你會焦慮嗎?

肥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書·裡閱讀空間裡,社群的孩子在品味書香樂享時光。許慶勇 攝

腦袋累,心中苦

出版幾十年來,對于《娛樂至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如果僅憑對這四個字的簡單了解,将尼爾·波茲曼歸類于反對電視這一類視像媒體的群體中,難免有些武斷。

事實上,他在這本書中更多表露的是對于電視及相關的這類電子媒介取代語言文字媒介的擔憂。

孫钰今年的擔憂也逐漸明顯。去年,她獲得了一個将伴随她一生的身份——媽媽。“成為了父母就要以身作則。”

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新手媽媽,她開始在網上尋找攻略,瘋狂下單:育兒百科、父母的語言、好媽媽好老師,甚至入手了社會心理學,還在産後三四個月時報名了育兒課。

她想得很好,一邊帶孩子,一邊學經驗。可現實挺骨感。“說實話,一本完整的書都沒看完過。”指望着課上老師教,可還是要靜下來了解知識邏輯,内化于心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折騰了幾個月,她身心俱疲:擔憂自己進度慢于孩子的成長,盲目查找資訊,在社交平台、短視訊網頁追随大流,跟風買了十幾本書,可現實裡卻看不下去,反而平添了許多焦慮。

在孫钰筋疲力竭時,李琛也在百爪撓心。

越來越臨近高中的關鍵期,他發現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明明為了讀書到深夜,但這個過程中,卻需要用手機的自控軟體來培養專注度。

“計時軟體一開,不自覺就想着,‘我在看書複習了’‘我在讀書了’,腦子很累,心裡很苦。”李琛說。

看不下去書,你會焦慮嗎?

安慶路第三國小靈溪校區,國小生利用大課間閱讀課外圖書。趙明 攝

讀書有兩種

“讀書是一件快樂事,勉強是件痛苦事。”

作為一名圖書館人,市圖書館館長李永鋼已經在這一行工作24年。“在這一行時間越長,越發現生活節奏的加快,帶來了資訊的快速消費。是以在脫離了硬性限制後,完完整整閱讀完一本書,變得愈發困難。”李永鋼說,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碎片化閱讀。

數字資訊時代,人們的閱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這個詞,常常與社交媒體、新聞摘要、社交平台文章等連結。

遇到的問題想要解決,問問度娘;對人生有些迷茫,打開某乎;衣食住行怎麼安排,各類部落客會把最具成本效益的攻略送到眼前.......這樣‘碎片化’的内容,可以迅速被浏覽并提供即時資訊,誰會願意重新拾起晦澀難懂的書?

“随着科學技術的日益成熟,便捷快速的碎片化資訊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是必然的,這也是擴大知識面的一種方式。但更深層次要探究,如何平衡好碎片化閱讀與深度閱讀。”李永鋼說。

在李永鋼看來,兩種閱讀方式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可以利用碎片化閱讀為深度閱讀做出鋪墊與延伸。“比如當我們通過社交平台了解到某個有趣的話題或觀點,就可以将其作為深度閱讀的起點,找出相關的書籍,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思考,這也是培養起閱讀習慣的一種方式。”

4月23日,在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上,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出爐。資料顯示,2023年大陸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9%,尤其是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已成為主要增長點。

魯迅曾說,讀書至少有兩種:“一種是職業的讀書,一種是嗜好的讀書。”前一種,是不得不看。後一種,便可在當下,用“碎片化”作為“嗜好”的吸引點。

看不下去書,你會焦慮嗎?

4月22日,合肥市逍遙津國小開展“世界讀書日‘小腳丫’草坪讀詩會”活動。葛傳紅 攝

拿起來放下去

莫言刷短視訊,為何批評自己?孫钰買了十來本育兒書,卻弄得身心俱疲?李琛讀書用手機專心,但又坐不下去?

大膽猜測一下,沖突點在于他們都了解讀書的重要性,卻又在不同的時間點或不同的情境下,因繼續不了讀書這件事而産生焦慮。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愛好讀書的傳統。誠然,讀書不論古今都與考取功名緊密相連,通過讀書,世人期望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為實作個人的理想打開一條光明通道。然而,讀書的意義遠不止于此。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符讀書城南》中寫道,“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人能成為真正的有道德、有修養、有作為的人,是因為飽讀詩書,有所涵養;

楊绛如此認為,“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通過讀書,讓人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哲學;

林語堂言:“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在書的世界裡,與先賢對話,與智者交流,進而不斷修正腦海觀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 ……

開卷有益,人生漫長。在李永鋼看來,讀書,是一件貫穿人一生的事。不同的書總會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人以不一樣的心靈關懷。而至于讀什麼書,好像也就不是特别重要。

看不下去書,你會焦慮嗎?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護理院活動室,老人在閱讀。全媒體記者 郭如琦 攝

——“如果想要專精某一領域,就選擇領域内的著作,細細品讀,得其要領;如果想要學識廣博,則盡情涉獵經典群書吧,不作限制,無不涵蓋。”

李永鋼說,不必為一時讀不了書、讀不下去書而焦慮,重要的是,把書讀起來。“如同莫言在他的推文裡寫到,‘希望大家拿起書本,放下焦慮’。”

萬事皆易滿足,惟讀書終身無盡。孫钰的孩子日漸長大,她不停思考着如何能夠給孩子更好的引導和教育。

“育兒也是育人,育自己認可的人。首先我要專注、思辨、感悟,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是以當下,我選擇從專注拿起一本書開始。”孫钰說。

看不下去書,你會焦慮嗎?

文字 | 全媒體記者 許露瑤

編發 | 全媒體編輯 吳青培

出品 | 合報特稿融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