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作者:最愛曆史

史書上輕輕翻過的每一頁,都有值得挖掘的細節,比如說,漢末風雲人物曹操,其實是一名鷹獵高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雲:“太祖(曹操)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

所謂“飛鷹走狗”,是古代的一種狩獵形式,即打獵時放出獵鷹、獵犬追逐野獸,捕獵者在後面騎馬追逐。曹操年輕時是個官二代、公子哥,整日不務正業,就喜歡幹這事兒,尤其是在養鷹方面,他很有心得。

後來,天下大亂,曹操起兵,遇到不少強勁的對手,如号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呂布。曹操對呂布有一句評價:“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這是用鷹來比喻呂布的狼子野心。

養鷹有個過程叫“熬鷹”,其中一種方式是利用鷹的饑餓感,故意不喂飽它,讓它長久保持狩獵習慣,才不會逃跑。呂布這人反複無常,往往得到好處就叛變,其品性豈不是與鷹相似?

鷹隼,本是一類自由自在翺翔于高空的猛禽,卻被獵人馴化,成為權貴的寵物,正因如此,鷹隼在漫長的曆史中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符号,甚至曾影響一個王朝的興衰。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五代 黃居寀《蒼鷹捕雉圖》。圖源:網絡

01

我們常說,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勇士,但沒有人知道這位勇士姓甚名誰,同樣,我們也不知道,哪位勇敢的獵手第一次馴養了鷹。

不過,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蔔辭中,已經出現“鷹獵”的記載。

甲骨文蔔辭,是殷商貴族用龜甲、獸骨記錄占蔔的文字,其中有很多當時權貴的生活片段。

比如學者黃天樹解析一句蔔辭,“勿曰兔鷹,田弗其執”,認為其意思是商王向上天請示,我該不該用獵鷹去捕捉野兔啊?這次狩獵能不能生擒獵物?

可見,早在殷商時期,人們就發現鷹可馴養,并利用它在高空中窺視、追逐獵物,于是商王有了“以鷹逐兔”的田獵方式。後來曹操酷愛的“飛鷹走狗”大抵是這種中原古老習俗的延續。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清 朱耷《雙鷹圖》。圖源:網絡

古代典籍中不乏關于鷹生活習性的記載,如《禮記·月令》曰:“驚蟄之日,鷹變為鸠。小暑之日,鷹乃學習。處暑之日,鷹乃祭鳥。”

這是古人通過對鷹類動物生長的觀察,結合古代的樸素觀念進行記錄。

《禮記》這段話說,鷹在每年驚蟄之時,見萬物生機勃勃,遂變成溫和的“鸠”,不行殺戮,元代吳澄注解認為,這是鷹作為“義禽”的表現,它們不殺“有胎之禽”;到了小暑之時,夏日炎炎,鷹為捕獵做準備,學習飛翔;處暑時節,天地間有一股肅殺之氣,鷹變得兇猛,大量捕殺其他鳥類而陳之若祭,展現空中霸主的本色。

古代有所謂“化生”的說法,即認為生物之間可以互相轉變,故有“鷹變為鸠”的想象。

但是,這段記載有一定科學依據,秋季的鳥類大部分完成當年的繁育,還有很多候鳥要南遷過冬。此時,作為擅長捕殺其他鳥類的猛禽,鷹察覺到季節變化,于是加緊獵食,儲存能量。古人發現了鷹在秋季的大規模捕獵行為,而且見其先殺鳥而不食,與人祭拜神明、祖先時不敢立刻吃供品的行為相似,便稱之為“祭鳥”。

02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載,春秋時期的楚文王年輕時喜好打獵,有人向他進獻一隻長相奇特的獵鷹。楚文王見這隻鷹雙爪極其鋒利,與尋常的鷹大不相同,于是為這隻鷹專門舉辦了一次鷹獵活動。

楚文王一行人來到雲夢澤之畔,鋪設的捕鳥網像雲一樣密集,篝火燃燒的煙遮蓋了天空。其他鷹都競相追逐獵物,新來的這隻鷹卻高昂着頭,瞪着雙眼,似乎絲毫沒有捕獵的鬥志。

楚文王以為遇到了騙子,對獻鷹的人說:“我的鷹捕捉的獵物有好幾百隻,你這隻鷹竟完全沒有捕獵的意思,你是在欺騙寡人嗎?”那人回答道,假如這隻鷹隻能抓野雞、兔子,臣怎麼敢獻給您呢?

說時遲,那時快。雲端忽然浮現出一隻大鳥飛翔的身影,地上衆人都分辨不出它是何物,隻見這隻奇鷹展翅高飛,快如閃電,沖向那隻體型巨大的獵物,頃刻間,獵物的羽毛像雪花一樣飄落下來,血如雨下。随後,大鳥墜地,被此鷹捕殺。劉義慶在此運用了誇張的手法,說這隻被捕獲的大鳥雙翅極為龐大,有博物學家推測其為“大鵬之雛”。實際上,這是對獵鷹捕獵能力的贊揚。

楚文王看到這隻獵鷹果然非同凡響,趕緊下令厚賞。

正如以上的典故,關于養鷹、馴鷹的故事,常見諸曆代文物、史書、筆記、小說之中。學者葛承雍在其文章中提到,出土于新疆和田的漢代織錦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可能與鷹有關,一說是弓箭手系在臂膊上起保護作用,也有一說是獵手出外狩獵時供獵鷹站立所用。

到了唐代,權貴對鷹獵的熱衷盛極一時,馴養獵鷹的風氣堪比同時期的熱門運動擊球、鬥雞。據《新唐書》載:“諸王日朝側門,既歸,即具樂縱飲,擊球、鬥雞、馳鷹犬為樂,如是歲月不絕。”

于是,唐朝中央專門設立為權貴馴養獵鷹、獵犬的機構,稱為“五坊”,分别是雕坊、鹘坊、鹞坊、鷹坊、狗坊,各坊的馴養師統稱為“五坊小兒”。五坊中,訓練鷹、雕等猛禽的很多是出身北方遊牧民族的胡人,他們将草原與中原曆史悠久的鷹獵文化進一步融合。

在中原地區,除了部分以打獵為生的獵戶外,鷹獵更多是權貴消遣的娛樂項目,而對善于狩獵的遊牧民族來說,鷹,是他們重要的生存工具。唐代詩人崔颢在《雁門胡人歌》中如此描寫胡漢交融地帶,邊地居民放鷹逐鳥、縱馬打獵的生活畫面: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将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裡孤峰濕作煙。

聞道遼西無鬥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唐朝之後,鷹獵的風潮在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中走向巅峰。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唐 懿德太子墓壁畫《架鷹圖》。圖源:網絡

03

契丹人,早年在西遼河流域過着遊牧、射獵的生活。由于北方草原地帶“大漠之間,多寒多風”,契丹人不得不“轉徙随時,車馬為家”,鷹獵,時常伴随着他們的流浪生活。

唐末五代時期,在耶律阿保機等傑出人物的帶領下,契丹人強勢崛起,建立了遼政權。

遼(907—1125年)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稱霸北方,仿照唐朝建立“五坊”,作為馴養鷹、犬的機構。契丹統治者對射獵尤為癡迷,這不僅是他們的老本行,也發展成一種政治行為。

遼代有所謂“四時捺缽制度”,即皇帝在一年之中的不同季節外出巡行,分為“春水”“秋山”“坐冬”“納涼”。遼代皇帝可不是帶着一幫大臣外出無所事事、遊山玩水,而是繼承遊牧民族的習俗,一邊漁獵,一邊在捺缽(指行帳)中召開國政會議,處理政務、接見官員。

其中,“春捺缽”在鴨子河泺(今吉林洮兒河入嫩江之月亮泡一帶)舉辦。東北地區分布有大量的河湖沼澤,是各類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天堂。遼代春捺缽有兩個主要活動,一是由皇帝在湖中親自釣上大魚,舉行“頭魚宴”,宴請各部酋長;另一個就是鷹獵,具體來說,是用一種叫“海東青”的鷹隼捕捉天鵝。

春捺缽前,遼國會安排專門的人員觀察鵝、雁北返的行迹,避免錯過獵鵝的絕佳時間。鷹獵一般在早晨開始,每逢這一天,皇帝更換打獵的裝束,親自望風,見有天鵝飛過,當即放飛海東青。侍從們身穿墨綠色的衣服,配備各種獵鵝器具,如鍊錘、刺鵝錐等。一旦海東青擊落天鵝,距離較近的侍從急忙上前,以錐刺鵝。

得到頭鵝後,皇帝要進行祭祀,并與群臣同慶,舉行“頭鵝宴”,歡飲達旦。此外,皇帝還用鵝腦喂食獵鷹,賞賜獵得頭鵝的海東青。每天鷹獵直到太陽下山才結束,契丹皇帝樂呵呵地回到行帳休息。

遼人發掘海東青“能擊天鵝”的天賦,一方面是因為契丹貴族喜歡食用天鵝肉,将其視為珍馐美味;另一方面,是為了與宋朝的貿易,史載,宋遼邊境的榷場流行一種産自北方的珍珠,稱為“北珠”,“契丹嗜其利”。

“北珠”産于蚌中,而天鵝食蚌,常将珍珠一同吞入,海東青又善于捕天鵝,于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契丹人用海東青捕殺天鵝,也能同時獲得大量北珠。

生物圈中的自然現象被契丹人利用,并樂此不疲,這也是曆史的有趣之處。

此外,訓練有素的海東青不僅能捕鵝、雁、野兔等,甚至能以小制大,幫助獵人捕捉比自己體型大的鹿。研究表明,海東青經過馴化後,可從高處猛撲鹿首,狠抓猛啄鹿的眼睛、耳朵、喉舌等處,直至使鹿失去逃跑能力,被獵人捕獲。

宋人姜夔的一曲《契丹歌》,生動描繪了春草萬裡之間,遼代統治者縱放海東青捕獵的狀況場面:

平沙軟草天鵝肥,胡兒千騎曉打圍。

皂旗低昂圍漸急,驚作羊角淩空飛。

海東健鹘健如許,韝上風生看一舉。

萬裡追奔未可知,劃見紛紛落毛羽。

這首詩是南宋時的姜夔根據一位相識的契丹人蕭鹧巴所說而作。蕭鹧巴是一個從金國降宋的契丹人,當時,遼早已被金所滅,聲勢浩大的四時捺缽也成了久遠的回憶,身在異鄉的蕭鹧巴隻能将自己從小聽到的掌故轉述給他的漢人朋友姜夔。

舊史有一種說法,遼之亡國,正是亡在了這小小的海東青上:“海東青,鹘之至俊者也,出于女真,在遼國已極重之。因是起變而契丹以亡。”(《草木子》)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宋 李迪《楓鷹雉雞圖》(局部)。圖源:網絡

04

那麼,“海東青”到底是個什麼鳥?

有學者認為,海東青即現代生物分類中的矛隼。當然,古人分不清鷹與隼的差別,于是常常稱海東青為鷹。從文獻記載來看,海東青和矛隼有很多相似之處。

清代《柳邊紀略》記載:“海東青者,鷹品之最貴也。純白為上,白色而雜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矛隼,也稱白隼,但其毛色和文獻中的海東青一樣,并不是唯一的,也有灰色、褐色。

矛隼會捕食野鴨、海鷗、天鵝等鳥類,其掠食方式是在高空中以直線飛行,發現下方獵物後突然收緊雙翅,向下俯沖,如飛箭般徑直地沖向獵物,将其擒獲。明代《燕山叢錄》記載了海東青捕天鵝時的場景,與矛隼别無二緻:“海東青大僅如鵲,既縱,直上青冥,幾不可見,俟天鵝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鵝驚鳴,相持殒地。”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明 殷偕《鷹擊天鵝圖》。圖源:網絡

矛隼喜寒怕熱,常栖息于寒溫帶人迹罕至的森林、草原,按照《中國鳥類分布名錄》,中國矛隼分為東北亞種和新疆亞種,前者分布在東北北部黑龍江流域、東北呼蘭,後者繁殖在新疆天山、新疆西部、青海湖。史料表明,曾向遼國進貢海東青的,有控制西北的西夏政權,以及在今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五國部、女真部等,這與今日矛隼的分布地點一緻。

是以,契丹人雖然善于馴養海東青,但其統治區域無法繁殖野生的海東青,隻能向周邊其他民族索取。

據《契丹國志》記載:“女真東北與五國為鄰,五國之東鄰大海,出名鷹,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小而俊健,能擒鵝鹜,爪白者尤以為異,遼人酷愛之,歲歲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國,戰鬥而後得,女真不勝其擾。”

契丹人興起後,吞并了東北的渤海、奚等部族,白山黑水之間的其他民族也先後向遼國臣服。

遼對東北的女真人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将女真的豪強大族數千家遷往今遼陽一帶,編入遼的戶籍,并設立州縣治理,稱之為“熟女真”。其他女真人不入遼籍,仍由本部酋長統轄,稱為“生女真”。其中勢力最強的就是完顔部,他們以按出虎水(黑龍江支流阿什河)為母親河,鑄造弓箭兵器,飼養良馬,馴養鷹隼。

海東,一說指中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鏡泊湖以東,《金史》記作“東海”,而這一帶是五國部的定居點,也是海東青的原産地。

五國部分布在今松花江和黑龍江下遊地區,海東青亦在此築築巢繁殖。遼國貴族喜愛的海東青,很多來自五國部,為此,他們指令與五國部相鄰的女真人為他們擷取海東青,女真人不得不被迫與五國部人發生沖突,進入五國部所在的地區捕捉海東青。

為了維持貢鷹的苛政,遼人專門開通了兩條“鷹路”,一條從遼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經長春州到生女真和五國部,另一條從遼上京沿西遼河、東遼河東行,經信州、黃龍府到生女真和五國部。

鷹路是契丹人的剝削之路,後來又成為女真人的反抗之路。

05

元代的《至正析津志輯佚》收錄了遼金到元馴養海東青的方法:

由于海東青喜冷畏熱,權貴常将海東青養于玉山上,保持其爪冷,讓海東青少生病。到了冬季寒風凜冽時,則讓海東青立于金繡的香墩上。每日專門有人觀察海東青的糞便和肥瘦情況,以此安排喂養的飼料量,甚至到海東青替毛時,除了正常飼養外,還要增加藥食。

作為皇家獵鷹,海東青的裝飾極盡奢華,籠帽多用精巧的刺繡制成,飾以小紅纓、馬尾。每次放飛海東青時,下面的人要通過擊鼓敲竿為其助力,等它飛回時,又趕緊撫摸喂水慰勞它,一般情況下,一天飛一兩次就要停歇下來。

該文獻著者寫到此處,不忘調侃道,時人養護這種猛禽的謹細程度,“過于子之養父母也”。

酷愛鷹隼的權貴對待寵物比照顧爹媽還用心,對待其子民,卻毫無憐憫之心。

史載,遼對女真強取豪奪,驅使他們不斷進入五國部山林捕捉海東青,每逢契丹使者持銀牌到女真部索要海東青時,晚上還要女真的女人服侍。到了遼後期,來往鷹路的遼國使者絡繹不絕,他們仗勢欺人,要求女真人一定要選美女來“三陪”,不管她們是否已婚或出身如何(“後求海東青使者絡繹,恃國使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高者”)。

對于遼人常年的壓榨欺侮,“女真浸忿,遂叛”。

遼天祚帝在位時(1101年-1125年),有一年初春,在遼帝捕魚、鷹獵的“春捺缽”上,女真完顔部首領阿骨打率先表現出反叛的迹象。

當時,釣魚達人遼天祚帝舉行“頭魚宴”,指令生女真各部酋長前來朝見。

酒過三巡,遼天祚帝讓各部落首領起舞助興,其他酋長都不敢反對,不顧“社死”,依次起身舞蹈,唯有完顔阿骨打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推辭說自己不會跳舞。

遼天祚帝見阿骨打不給面子,隐約看出他的英勇氣概,想要找個借口把他殺了。

大臣蕭奉先勸說道,阿骨打隻是一個不懂禮義的粗人,殺了他會影響民族團結,就算他膽敢謀反,就他那麼點人能幹成什麼事呢?

遼天祚帝放下酒杯,放過了眼前的阿骨打,卻不曾想,自己将成為女真人的狩獵對象。遼天慶四年(1114年),蟄伏多年的完顔阿骨打聯合生女真各部,誓師起兵,對遼朝發起了反攻。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明 林良《雙鷹圖》。圖源:網絡

遼對女真人的統治,可謂“成也鷹路,敗也鷹路”。

女真完顔部地處鷹路交通的要津,在阿骨打之前,完顔部曆代首領一邊依附遼國,為契丹貴族維持鷹路暢通,一邊暗中發展勢力,聯合女真各部。

阿骨打的祖父烏古乃統治完顔部時,從鄰近的部落擷取鐵器,并與部衆熟悉掌握“修弓矢,備器械”,壯大兵力,征服了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五部。

五國部的拔乙門叛遼,導緻鷹路不通,烏古乃用計将其生擒,使鷹路複通,讨得遼人的歡心,獲封生女真部節度使,從此可以名正言順地節制生女真諸部。

完顔阿骨打的父親劾裡缽,及叔父頗剌淑、盈歌先後襲位,他們繼承其父的事業,借助遼廷的支援,打着修通鷹路的旗号,攻打異己勢力,以武力征服女真各部。至此,遼人不得不依賴完顔部的勢力來保證鷹路暢通無阻,又無法阻止女真部落聯盟的形成。在完顔部的上司下,女真“号令乃一,民聽不疑”,俨然一方諸侯。

完顔部依靠鷹路崛起,到遼天祚帝時,遼國内亂四起,皇帝荒于畋獵,完顔阿骨打起兵反遼,還不忘用鷹路作為起兵的口實,指責遼帝“每歲遣使市名鷹海東青于海上,道出境内,使者貪縱,征索無藝,公私厭苦之”。

實際上,阿骨打以反對貢鷹為口号,更多是為了激起女真人的民族情緒,于是将反對遼人征索海東青作為強有力的政治宣傳,一呼而百應。

天輔七年(1123年),完顔阿骨打率領大軍攻入居庸關,将遼南京(又稱燕京,即今北京)擄掠一空,遼天祚帝棄城向西一路逃竄。至此,遼五京全部落入女真人手中。

征戰途中,56歲的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因病去世。兩年後,兵敗國破的遼天祚帝在逃亡大漠的途中糧草斷絕,隻能飲冰雪止渴,随後被金兵俘虜,遼亡。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畫像。圖源:網絡

06

遼亡之後,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仍保留了鷹獵的傳統。

金代也設鷹坊,隸屬殿前都點檢司,直接為皇室服務,鷹坊人員皆為皇帝親随。不過,遼人玩鷹亡國的教訓讓女真貴族有些PTSD。金世宗在位時,到鷹坊參觀,見鷹隼養于内省堂上,不禁大怒,說:“此宰相聽事,豈置鷹隼處焉!”

元代亦重視鷹獵。元朝統治者常在秋冬季節舉行狩獵活動,在大都(今北京)柳林和上都附近(今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放飛鷹隼,進行捕獵。中亞、東亞的各國家、地區常向元朝進獻鷹隼。元朝皇室、諸王廣置打捕鷹房,由昔寶赤(掌鷹隼之事的執役者)負責養鷹、馴鷹,確定權貴鷹獵時所需。

清朝統治者喜愛東北老家養的鷹。早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内務府設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和“捕鷹丁”,專門負責采捕朝廷貢品,其中,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轄區大緻在今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清朝貴族把玩的“獵鷹”,分黃鷹、燕松、細熊、白熊、鹞子等多種。

随着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相容并包,鷹獵活動與馴養獵鷹的風氣,在中國權貴的生活中興盛了數千年。在與鷹相伴的歲月中,有人敬畏鷹的兇悍,于是有了“鷹視狼顧”形容為人狠戾,“鷹猜”形容人的猜忌,“鷹鼻鹞眼”形容人奸詐兇狠,“犬牙鷹爪”比喻奴才;也有人贊頌鷹的英勇,用“虎視鷹揚”比喻威武奮勇,“鷹瞬”形容銳利機靈的目光,“雛鷹展翅”比喻年輕人長大成材。

為什麼說,遼朝亡于海東青?

據說晉朝創始者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圖源:影視劇照

到如今,鷹獵已經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滿族、納西族、柯爾克孜族等南北各地的少數民族還保留了鷹獵文化,如吉林漁樓村滿族鷹獵文化節、麗江納西族鷹獵文化節等,吸引遊客前往參觀、體驗。

王侯将相今何在?唯見,“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參考文獻: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

[南朝宋]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中華書局,2014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證》,中華書局,2011

[元]脫脫:《遼史》,中華書局,2016

[元]脫脫:《金史》中華書局,2019

[明]葉子奇:《草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黃天樹:《釋殷墟甲骨文中的“鷹”字》,《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葛承雍:《獵鷹:唐代壁畫與詩歌共創的藝術形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年第5期

聶傳平:《遼金時期的皇家獵鷹—海東青(矛隼)》,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