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甘快看】五千年前的鲵魚紋彩陶瓶,為何冠絕“彩陶之鄉”?

作者:中國甘肅網

中新網蘭州4月24日電 (記者 馮志軍 高瑩)“雙目圓睜,炯炯有神;大嘴咧開笑,白牙一排;身軀卷曲,仿若水中遊……”這件呆萌酷炫的文創産品“鲵娃娃”,近年蹿紅網絡仍不忘背着原文物“鲵魚紋平底彩陶瓶”(以下簡稱“鲵魚紋彩陶瓶”),成為衆多年輕人追捧的“顯眼包”。

【甘快看】五千年前的鲵魚紋彩陶瓶,為何冠絕“彩陶之鄉”?

圖為呆萌酷炫的鲵魚紋平底彩陶瓶文創産品“鲵娃娃”。李亞龍 攝

作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鲵魚紋彩陶瓶以其獨特的鲵魚紋飾,加之曆經五千多年曆史仍儲存完整等因素,在被稱為“中國彩陶之鄉”的甘肅力壓“群雄”,成為首屈一指的存在。

鲵魚紋彩陶瓶于1958年在甘肅天水市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屬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200年)。瓶高38.4厘米,底徑12厘米,口徑7厘米,為泥質橙黃陶,陶瓶腹部以黑彩繪鲵魚紋。鲵魚面部似人臉狀,雙目圓睜,大口露牙,長條曲折狀身軀首尾相接,肢爪由身體兩側伸出,身軀卷曲似在遊動。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研究員李永平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以魚紋為紋飾的彩陶,在同期文化陶器中多有發現,但在構圖創意和形象塑造上,它将頭尾呈三角形自然相連,使鲵魚的頭部拟人化,構圖簡單明了,線條流暢潇灑,形象飽滿逼真,少了一些猙獰,多了幾分寫實。

【甘快看】五千年前的鲵魚紋彩陶瓶,為何冠絕“彩陶之鄉”?

圖為觀衆參觀鲵魚紋平底彩陶瓶。李亞龍 攝

“在此之前更早的瓶類應是儲水之用,鲵魚紋彩陶瓶應該是盛酒類液體,具有禮樂、祭祀等功能。”李永平說,釀酒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隻有在生産力水準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能會有富餘糧食用于釀酒,由此可見5000多年前當地的農耕文明程度已經不低。

在文創爆火之前,其實鲵魚紋彩陶瓶早已在海外走紅。2001年,為慶祝中比兩國建交30周年,中國國家郵政局和比利時郵政部門聯合在全世界發行了《陶瓷》特種郵票,全套2枚,其中一枚“彩陶瓶”圖案,就選取了“鲵魚紋彩陶瓶”。

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的甘肅彩陶經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文化,曆時55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發展史。特别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巅峰,代表着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類型繁多、紋飾精美的彩陶展,是甘肅省博物館常設的特色展覽。鲵魚紋彩陶瓶,其器型與我們現在使用的玻璃瓶差不多,它為何能夠冠絕“彩陶之鄉”?

“鲵魚紋彩陶瓶不僅儲存完整,更是在中華文明連續性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發展程序中的标志性器物。”李永平解釋說,該瓶處于仰韶文化晚期,鲵魚紋的演變史,則用實物表現了彩陶從寫實向抽象符号轉變,通過紋飾可以看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寫實的繪畫風格,也可以看到晚期紋飾抽象化和幾何化的發展趨勢。

【甘快看】五千年前的鲵魚紋彩陶瓶,為何冠絕“彩陶之鄉”?

圖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鲵魚紋平底彩陶瓶。李亞龍 攝

鲵魚,因其聲音像小孩啼哭,又稱娃娃魚,主要分布于黃河以南地區,甘肅省隻見于包括天水在内的隴東南地區。鲵魚低啼是降雨的預兆,當地有民諺“大雨來臨娃娃叫”,龍在中華文化中又是司雨靈獸,出于鲵與龍的“共同性”,是以有人認為該鲵魚紋彩陶瓶圖案是遠古龍圖騰或早期伏羲形象。

甘肅省博物館講解員徐銘澤介紹說,在《山海經》中對伏羲形象有“人首蛇身”的記載,與鲵魚紋彩陶瓶的紋飾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天水是伏羲故裡,這件器物出土地甘谷縣附近有伏羲廟,以及與伏羲文化息息相關的故事。

李永平表示,發現這件鲵魚紋彩陶瓶的甘谷地區位于渭河流域,史前遺址分布密集,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彩陶瓶上的鲵魚形象或許是當時先民們對鲵魚真實樣貌的寫實表現,也展現了中國農業文明的特點,其寓意就是敬天法祖,尤其是對祖先和對血緣傳承的認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