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遠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聞訊,急得要親自奔喪。長子諸葛恪勸道:“兩家各投一國,早就不是一路人了,

作者:文史旺旺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遠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聞訊,急得要親自奔喪。長子諸葛恪勸道:“兩家各投一國,早就不是一路人了,你身體也不好,何必去奔喪!”

234年,漢朝末年,三國鼎立的時代,蜀漢、東吳與曹魏三足鼎立的局勢已達數十年之久。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如浮萍随波逐流。諸葛亮,蜀漢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智謀與忠誠,成為後世頌揚的忠臣典範。

他的兄長諸葛瑾,雖然身處東吳,但兩兄弟情深如海,常通過書信交流思想與情感。而諸葛瑾的家庭生活則較為複雜,其子諸葛恪天資聰慧,卻性格剛烈且自負,與父親的溫和與穩健形成鮮明對比。

在諸葛亮服役的五丈原病逝的噩耗傳到東吳,遠在他鄉的兄長諸葛瑾聞訊後,悲痛欲絕,決心不顧一切前往奔喪。但這一決定遭到了其子諸葛恪的強烈反對。諸葛恪的言辭中顯露出對現實政治關系的冷酷認知,他認為,兩家因國家利益已非一家,且父親年事已高,體弱多病,不應再承受跋涉奔喪的風險。

在東吳的甯靜居所中,諸葛瑾望着外面的庭院,孤獨的身影映襯在窗戶玻璃上,他的眼神流露出難以言喻的哀愁。自從得知弟弟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噩耗後,他的心就一直在煎熬中掙紮。雖然政治的風雲變幻已讓他曆練成一位睿智的政治家,但在這一刻,他更多的是一個兄弟深情的普通人。

弟弟的聰明才智和對國家的忠誠總能讓他感到無比的驕傲。他們共享着對未來的希冀,也共同承擔着家族的重托。然而,現在這一切都隻能在記憶中慢慢回味,再也無法與弟弟面對面地交流心聲。

那個晚上,諸葛瑾獨自走進了書房,點燃了油燈。他打開了儲存多年的書信,每一封都是諸葛亮的親筆,每一句話都透露出兄弟間的深厚情誼。這些書信,成了他與已故弟弟之間最後的紐帶,字裡行間仿佛還能感受到諸葛亮的呼吸和溫度,那些關于天下大勢的讨論仿佛就在昨日。回想起兩人在一起的時光,諸葛瑾的心中不禁湧上一陣酸楚。

與此同時,諸葛恪的态度則是另一番景象。這位年輕的後輩,雖有過人的才智,卻對于家族情感的維系顯得異常冷漠。諸葛瑾不止一次聽到諸葛恪在讨論中表示,對于家國的大義,個人情感顯得微不足道。這種冷靜而理智的态度,在諸葛瑾看來,雖然有其政治上的成熟,但在人倫情感的維系上卻顯得過于蒼白。

這種巨大的代溝讓諸葛瑾感到痛苦。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在強調理智與能力的同時,忽略了對兒子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諸葛瑾認為,一個人如果隻是機器般地執行任務,而忽視了人性中情感的部分,那麼不管多成功,其人生也是殘缺的。而今,看着諸葛恪對親情的淡漠,他深感自己在這方面的失敗。

幾日的深思熟慮後,諸葛瑾做出了決定。他決定不顧兒子的反對,親自前往五丈原。他相信,這不僅是對弟弟的最後一份尊重,也是向兒子展示家族情感重要性的一次教育。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能夠在諸葛恪心中種下一粒種子,未來或許能發芽生根,讓這位年輕人了解,即便在亂世中,親情的維系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諸葛瑾獨自一人踏上了前往五丈原的旅途,背後留下諸葛恪在庭院中靜靜地望着他遠去的背影。盡管心中充滿了不解和疑惑,諸葛恪的眼中卻不禁流露出了一絲複雜的情緒。這一幕,或許在未來的歲月裡,将會在他心中慢慢發酵,影響他的一生。

參考資料:《三國之諸葛兄弟情》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遠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聞訊,急得要親自奔喪。長子諸葛恪勸道:“兩家各投一國,早就不是一路人了,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遠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聞訊,急得要親自奔喪。長子諸葛恪勸道:“兩家各投一國,早就不是一路人了,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遠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聞訊,急得要親自奔喪。長子諸葛恪勸道:“兩家各投一國,早就不是一路人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