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二手交易“避坑”指南

作者:中國小康網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 袁凱

“便宜出手機,九成新。”“順豐包郵,标價直出,成色如圖。”各二手交易平台上,展示的商品琳琅滿目。随着消費者物質需求的不斷更新和變化,舊物品的淘汰速度日益加快。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舊換新”與“二手交易”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小到個人衣物、五金用品,大到攝影器材、汽車用具,以舊換新正成為年輕人處理舊物的主流選擇。

然而,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由于門檻過低、管理不到位,各個二手交易平台頻頻出現買賣假貨、釣魚詐騙、偷換貨品、非法銷售“贓物”等亂象。買賣雙方在享受舊物回收與二手交易便利的同時,應該如何保障自己權益?這是新入坑者需要學會的第一課。

二手交易“避坑”指南

圖檔/米粒

賣家:出售商品也有坑

在許多人眼中,将不再需要的二手物品成功售出,往往意味着交易圓滿結束,可以高枕無憂。然而,在複雜的二手交易市場中,賣家同樣面臨着陷阱與風險。一旦“踩雷”,損失往往以千百計。二手交易市場内,針對賣家的陷阱往往設定在單價較高的商品類目上。這樣,别有用心者才有利可圖。手機、電腦、相機等産品的出售是賣家“中招”的重災區。

以相機為例,各類數位相機更新換代迅速,單價較高,使得二手交易市場成為其流通的重要場所。然而,這也成為了投機取巧者與不法分子布置陷阱、實施詐騙的主要陣地。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相機二手交易避坑”話題持續升溫,已有上萬條讨論内容。許多使用者紛紛分享自己在二手相機交易中的遭遇和經驗,提醒其他消費者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

一年前,小劉開始在小紅書平台上做“相機二手交易注意事項”系列科普,旨在幫助廣大網友在二手相機交易中避免“踩雷”。随着該系列的持續更新,越來越多的網友參與到讨論中,其中不乏因相機交易受騙而尋求解決之道的受害者。

小劉告訴《小康》·中國小康網,自己之是以選擇科普相機交易陷阱,是因為自己也曾上過當。

小劉是個攝影迷,前些年裡花5萬餘元購買了專業相機與鏡頭等配件,後來,因為想要更新換代入手新相機,便将舊機器釋出在二手平台出售。資訊剛釋出不久,他便收到了買家求購咨詢的資訊,一番交流之後,買家爽快地下了單。小劉原以為這樁生意就此了結了,沒想到賣家收到貨後以各種理由壓價、“到手刀”。

“對方和我說我機器鏡頭上有劃痕,刀了一千多塊,甚至還發來了對應的圖檔,但我的相機确實是完好無損的。”小劉後來才知道,“這類‘到手刀’的職業買家,在相機交易圈子裡不在少數,如果賣家不同意壓價,他們就用雷射射CMOS,用尖銳物品劃鏡頭,再把東西退回去,有膽大的直接把東西換成他手裡賣不出去的翻新貨。”當時,小劉害怕機器退回後受損,隻好無奈同意了買家的壓價。“東西在别人手上,就由不得自己了。”這是許多類似受害者的共同心理。

據另一位從事相機回收的部落客介紹,數位相機回收領域的壓價現象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最開始存在于線下的回收店鋪和相機維修店,随着線上平台的興起,這種現象也蔓延到了網絡空間。

線下的回收店鋪和相機維修店常常以高價回收為幌子吸引顧客。一旦顧客表達出回收意願,這些不良商家便會以相機需要質檢為由進行拆機。在拆機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故意損壞相機,如掰折電池金屬片或在相機内部做手腳,導緻相機無法正常使用。随後,他們便會以相機存在品質問題為由進行壓價,原本商定的回收價格可能會大幅度降低,顧客在面臨相機已被拆機且商家花言巧語的情況下,往往隻能無奈接受低價出售。“原先,相機至少還在賣家眼前,如果是線上交易的話,幹脆整個機子都到對方手裡了。這對于賣家來說,風險更大。”該部落客表示。

和相機類似,手機、平闆、電腦等電子産品的出售幾乎面臨着相同的困境。

見識過諸多陷阱與騙局後,小劉總結出了幾條買賣二手電子産品的注意事項。首先,要特别警惕秒拍秒付的買家。這類買家可能是提前用軟體設定好價格,隻要監測到貨品上架,便直接拍下。這種交易方式往往伴随着較高的風險,因為缺乏充分的溝通和了解,容易出現糾紛。其次,無論出售還是購買二手電子産品,都需要錄制好封箱、開箱視訊。這些視訊應一鏡到底,確定完整記錄整個過程。出現糾紛後,這些視訊可以作為交易平台稽核時的證據,有助于維護自己的權益。

最後,在交易中,價格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買賣都應以市場價為基準,對于價格異常高昂或低廉的商品要保持警惕。

買家:小心“撿漏”落陷阱

與購買全新的商品相比,二手商品的價格更低,其中也不乏使用痕迹少,甚至全新未拆的物品,是以,物美價廉的二手商品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睐。誠然,在二手市場常常有“心軟的神”低價售出優質物品,但在選購二手商品時,也有不少消費者有過“踩坑”的經曆,貨不對闆、退換貨困難、賣家隐瞞物品瑕疵等問題時有發生,更為嚴重的則是落入有心人的騙局中,錢貨兩失。

文玩是二手交易市場中的常見品類,該類物品價值較高,由于稀有且用途特殊,極小的瑕疵都會影響到商品價值。小張曾花費數千元在二手平台上購買文玩核桃。購買時,賣家稱物品“無瑕疵”。但收到核桃後,小張發現其中一隻核桃有“斷齒”的情況,通過平台與賣家協商“退貨退款”無果。“文玩核桃的價格很大程度取決于紋路與手感,‘斷齒’即核桃贲張的紋路受到磕碰、損壞。”小張認為該瑕疵不僅影響了核桃的美觀度,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其市場價值,最終訴至法院。

在維權過程中,小張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沒有儲存開箱收貨的證據,無法證明“斷齒”是在賣家發貨前還是收貨後産生的。相反,賣家提供了發貨前的視訊。好在法官通過觀察“斷齒”處棱角光滑的狀态,推斷出該瑕疵部分乃是舊傷。最終小張盡管成功退貨退款,也費了一番波折。

對此,業内人士建議,不論買家還是賣家,都應在快遞員的見證下,将貨品的全部外觀、功能性示範等進行詳細的視訊錄制,儲存好證據。特别是對買家來講,風險往往更大,在确認交易前應詳細了解商品的性狀,主動要求賣家提供盡可能多的照片、視訊;收到時盡量儲存開箱視訊,仔細查驗商品細節是否與賣家描述的相符,做好證據保全,以免訴訟時因舉證不能而承擔敗訴的風險。

買到具有瑕疵的貨品尚是小事,更為嚴重的是錢貨兩失。今年三月,虹口警方成功偵破一起詐騙案,查獲涉案金額近48萬元,先後共有8名受害者被騙。李某先在二手平台上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銷售動漫遊戲卡牌,吸引買家關注。他起初以市場價在正規管道購買卡牌,并轉寄給買家,以此完成一樁看似正常的“虧本交易”,進而擷取買家的信任。待買家對其産生信任後,李某便以各種理由誘導買家下大單,并要求買家提前确認收貨,甚至直接通過銀行卡轉賬進行交易。

對此,警方提醒,消費者在網購交易時,務必謹慎核實賣家的身份和信譽,選擇正規管道進行交易,不要被“低價”誘惑,更不要提前确認收貨或者脫離平台交易。

維權:明确法律資訊

随着二手交易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出售或交換閑置物品。然而,與專業的網絡購物平台上的店鋪商家不同,大部分二手平台上的賣家并非長期從事此業,他們隻是偶爾出售自己的閑置物品。這種非專業的、不定期的交易模式,使得消費者在二手交易中難以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全面保護。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任超指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要調整的是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其中規定的經營者是指那些長期從事生産、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主體。而許多二手商品賣家并不具備這些特征,他們出售閑置物品的行為具有不定期性,且并非以此為業。是以,從法律定義上來看,這類賣家并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經營者範疇,購買其貨物的買家也就難以直接受到該法的保護。

在實際案例中,當消費者發現購買的二手商品存在問題,希望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退貨或尋求懲罰性賠償時,賣家往往會以自己并非經營者為由進行抗辯。這使得消費者的維權之路變得異常艱難。盡管司法實踐中,可以通過分析銷售者出售商品的性質、來源、數量、價格、頻率等因素,來認定其是否從事商業經營活動,但這一認定過程往往需要消費者承擔舉證責任。

二手商品是否能夠“七天無理由退貨”同樣是買賣雙方關注的焦點問題。對于大部分賣家而言,并不想在出售閑置物品時陷入繁瑣的發貨、收貨、退換流程。是以一般都會在商品詳情頁注明“非品質問題不退不換”。對于買家而言,個人賣家的信譽顯然不如企業賣家,如若無法退貨,自己則失去了最後一項保障。

對于二手商品的退貨問題,律師建議消費者首先應嘗試與賣家溝通,如果與賣家溝通無果,可以向交易平台投訴和舉報,有的平台會根據買賣雙方提供的證據進行“仲裁”,平台查證情況屬實後也會對賣家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否則,則需要先舉證證明賣家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經營者範疇,以此提出“七天無理由退貨”的訴求。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規定了包括消費者定做的,鮮活易腐的,線上下載下傳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體等數字化商品以及傳遞的報紙、期刊等四類商品不宜退貨。

其實,二手商品交易目前依舊以交易平台介入處理為主。一方面,二手交易往往所涉金額不高,訴訟費時費力;另一方面,法律法規層面暫未有專門針對二手物品的條例,對于二手交易糾紛,大多視作民事合同侵權糾紛進行處理。

對此,平台方應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完善各項機制,為買賣雙方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交易環境。應進一步完善準入門檻、售後服務、糾紛解決相關業務,及時清理存在違規行為的使用者,維護平台良好生态;同時建立暢通管道,及時響應維權訴求、處理交易糾紛,為正常交易行為提供保障;在處理糾紛過程中應當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采用更細化的判定标準和分類處理流程。對平台内職業賣家和個人賣家進行身份認證,買賣雙方也應加強自身防範意識,提高警惕、擦亮雙眼,注重交易全程“留痕”,這樣才能精準“避坑”、守好自己的錢袋子。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下旬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