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尺素金聲|“中國綠色産品出口損害他國經濟”?純屬無稽之談!

作者:華聲線上

近期,一些美方人士炒作中國新能源“産能過剩”的論調,宣稱“中國以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光伏産品為代表的‘新三樣’綠色産能過剩,中方為消化過剩産能,大量出口導緻市場扭曲,損害他國經濟。”

事實究竟怎樣?我們不妨先走進中國廣交會,看看這個觀察國際貿易的風向标。

4月15日至19日,以“先進制造”為主題的廣交會第一期成功舉辦,其中新能源汽車及智慧出行展區人流湧動、熙熙攘攘。

“新能源汽車已經在全球形成潮流,中國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上司者,是以我們希望在這裡采購更多新能源汽車産品。”來自歐洲的采購商埃利頓說。

“全世界都對中國綠色技術感興趣。”美國進口商史蒂文·塞利科夫直言,他很願意在中國尋找商業機會。

截至4月19日,來自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125440名境外采購商線下參會,比上屆同期增長23.2%。其中,歐美采購商22694人,占18.1%。

尺素金聲|“中國綠色産品出口損害他國經濟”?純屬無稽之談!

一邊是有關國家一些人士聲稱“中國綠色産能過剩損害他國經濟”,一邊是“全世界都對中國綠色技術感興趣”的事實。兩者反差鮮明,真相不言自明。

産能過剩,是指市場供給大于需求。但事實上,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随着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各國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已有130多個國家宣布到21世紀中葉實作淨零排放目标,綠色貿易将成為未來全球貿易增長的新引擎。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将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将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

也就是說,目前綠色産能不是過剩,而是嚴重不足,何來“過剩”一說?

再從經濟規律看。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如果一國能夠以更低成本生産某種産品,其他國家不應設定關稅壁壘,而是應該進口這一産品,同時出口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産品。

今天的中國,發展綠色産業、拓展綠色貿易,是順應全球發展大勢的選擇,以光伏、锂電池、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産品在全球市場确實形成了一定競争優勢,這有助于世界各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目标。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綠色貢獻實實在在。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和通脹高企的背景下,中國充分發揮完整産業鍊優勢,向世界提供以“新三樣”為代表的品質好、效率高、價格公道的綠色産品,不僅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産業鍊供應鍊穩定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的綠色産能是全球綠色發展的優質産能、稀缺産能。

來看一組資料: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中國的貢獻超過一半;中國高品質的清潔能源産品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還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有效解決了有關國家和地區用電難、用電貴等問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别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

英國緻同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奧力·鴻馳坦言:“中國産品為全球市場帶來巨大機遇,而不是威脅。全世界都在分享中國綠色發展帶來的市場紅利。”

瑞士《新蘇黎世報》首席經濟學家彼得·費舍爾日前刊文指出,“西方圍繞中國‘産能過剩’的抱怨實際上是虛僞與短視的。”“如果西方能夠購買到價格适宜的光伏産品、風能産品,或者如果來自中國的富有創新性的電動汽車能夠促使歐洲制造商加快創新步伐,這都将是消費者樂于見到的。”

在諸多事實面前,中國新能源“産能過剩”這一謬論自然不攻自破。需要警惕的是,面對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國新能源産業自主創新成果,美方一些人士所思考的并不是各取所需、取長補短,而是想方設法打棍子、扣帽子,其背後的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令人擔憂。

這些年來,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沖擊論”,再到“産能過剩論”,有關國家一些人不斷建構“中國威脅叙事”的變體,這些論調無一例外是将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搞貿易限制,扭曲市場秩序,既不利于提高生産效率,也不利于本國和全球消費者。

國際有識之士指出,“産能過剩論”為保護主義提供了借口,這一論調對全球貿易而言是潛在的危險。其目的是為了遏制以中國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産業更新,以不正當手段維護有關國家在全球的經濟霸權。這注定是不得人心的。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又一次強調,“我們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深化改革開放”。一個持續發展、更加開放的中國必将為全球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唯有世界各國攜手并進,才能唱響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和美樂章。

來源:人民日報用戶端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内容的準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分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檔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是以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删除相應内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