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我來唠家常#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貴州安順,龍舟宴上的涼拌茄子。攝影/馮四方

-風物君語-

餅餅馍馍圓圓圈圈

糕糕粑粑團團丸丸

春種、夏醞、秋收、冬藏,食材品類随季節而變;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口味偏好因方位而異;川、魯、粵、湘、蘇、徽、浙、閩,菜系流派因地理而分。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中國各地人的餐桌。由上至下分别來自上海、甘肅平涼、廣東廣州、内蒙古。 圖/圖蟲·創意、張律堂、張卓君、圖蟲·創意

縱然如此,中國的美食家族,依然可以找到共同的形與神——圓。

圓形、能吃的,說的不就是月餅嗎?當我們将目光視野不斷放大,就會發現:月餅,隻是圓形美食家族的九牛一毛。

中國人的美食地圖

其實是一幅精彩紛呈的“吃圓地圖”

各種澱粉都可以塑造渾圓的形狀:麥面的饅頭、大米的粑粑、糯米的麻團、雜糧的煎餅。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饅頭、油餅、粑粑、麻團。圖/視覺中國

各種烹饪方式都能演繹圓的傳奇:烤的燒餅、烙的大餅、蒸的包子、煮的湯圓;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燒餅、包子、湯圓。圖/視覺中國

大江南北,都可以是圓的江湖:新疆的烤馕、雁北的莜面栲栳栳、關中的肉夾馍、江南的團子;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馕、莜面窩窩、肉夾馍,分别來自西域、塞北與關中。圖/視覺中國

每個城市都能找到各自的圓形驕傲:北京的焦圈兒、上海的生煎、天津的包子、廣州的煎堆、濟南的油旋、甯波的湯圓、保定的驢火……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包子、煎堆(麻團)、生煎。圖/視覺中國

中國人,為什麼要瘋狂地“吃圓”?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自然造化

吃圓,是自然的造化。

一位探險家曾說: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我們也可以說:

為什麼要“吃圓”?因為,圓在那裡。

大部分宇宙天體,是圓的;我們的行星家園,是圓的。在我們還不會制作煎餅、烤馕、月餅的歲月,大自然已經給人類創造了天然的圓形美食。

最具代表性是各種圓形、接近圓形或橢圓的瓜果: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甘肅平涼泾川縣的柿子紅了,仿佛是一盞盞圓燈籠。 攝影/左雪蘭

西瓜、南瓜、哈密瓜、蘋果、柿子、蟠桃、荔枝、桂圓、番茄、柑、橘、橙、柚、櫻桃、藍莓、葡萄、棗子......

如果取橫剖面視角的話,

幾乎所有果實,都可以簡化為圓形

盡管我們今天吃到的水果,大部分是馴化品種,但它們的鼻祖和母體都出于自然荒野。我們的祖先還無法人工取火的時候,野生的果實是他們維持生命、繁衍後代的必需品。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國文課本裡的江南楊梅:“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着小刺。”圖/視覺中國

世界消費量最大的四大水果——蘋果、葡萄、柑桔、香蕉,前三種均為圓形家族成員。

水果,以及衆多果實,為什麼會選擇圓形?

圓,最有利于儲存養分。體積相等的立體物,球形表面積最小,選擇成為圓滾滾的形狀,水果表面的水分蒸發量最小,進而有利于自身更好發育;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櫻桃,光澤猶如紅寶石。攝影/黃彬彬

圓,最有利于自我保護。球形表面積最小,害蟲在果表皮上的立足之地就少,同理,球形水在風吹雨打時的受力面積也最小。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赤霞珠葡萄,猶如藍色瑪瑙。 圖/視覺中國

除了水果,古代傳統“五谷”稻、黍、稷、麥、菽之中,黍(大黃米)、稷(小米)、菽(豆類)的種子為圓形或接近圓形的顆粒。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五谷雜糧,合奏圓形交響。圖/視覺中國

造物主,永遠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有了天然果實的智慧指引,人類隻需“抄作業”,就可以做出成本效益最高的選擇。

漫長的歲月裡,饅頭、大餅、烤馕,多數作為商人、旅客的幹糧。圓形以最少的周長提供了最大的分量;相比等邊三邊形、四邊形、五邊形……N邊形,圓形可最大程度地減少食物的水分流失。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禮天之作

吃圓,是天人的對話。

幾何學家那裡,圓是擁有無數對稱軸的完美圖形;中國古代哲人那裡,圓象征天道自然,正所謂“天圓地方”。

中國古人以圓形的禮器(如玉璧)、圓形的祭壇表達着對天的高度禮遇。這種虔誠的儀式感,不僅展現在大型祭祀活動上,更要被物化在衣食住行的細節裡。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圓形的金盤、玉龍,都隐含着對上天的膜拜。攝影/動脈影

用餐之時,時刻不忘感恩蒼天。把食物做成圓形,是對天道緻以最高的敬意。

蒸的 “圓”

饅頭,北方主食界的扛把子。

中國各地的深度交流,讓飲食結構變得豐富多元。但在廣袤的華北平原,尤其是山東各地,上圓下平的大饅頭,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圓圓的蒸屜,圓滾滾的大饅頭。 圖/視覺中國

圓形的大包子是饅頭的變種,魯西北人至今習慣把包子稱為“菜饅頭”、“肉饅頭”。從關中到膠東半島,一種叫花馍或花饽饽的面食,是白面饅頭的豪華Plus版。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黃土高原的花馍,是飽腹的食物,也是藝術品。圖/圖蟲·創意

北方的主食饅頭,傳入富庶的江南,就成了精緻的小吃:圓而可愛的生煎包、小籠包,在長三角百姓口中,更道地的稱呼是生煎饅頭、小籠饅頭。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上海生煎包子,不,生煎饅頭!圖/圖蟲· 創意

山西、河北、内蒙古交界地帶出産的莜麥,磨成面粉很難高度粘合,但當地人依然倔強地表達着對圓的向往——蒸屜上的栲栳栳,仿佛一個個小圓筒。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莜面窩窩,山西人稱為莜面栲栳栳,你知道怎麼讀嗎?圖/視覺中國

米食很少像小麥那樣磨粉,依然可以組成圓形——南方百姓喜愛的八寶飯、烏米飯,不僅是暖胃飽腹的美食,更是一件件用圓形線條與不同色塊構成的藝術品。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上圖:雲南羅平的五色花米飯。攝影/袁翠華。下圖:八寶飯,寓意團圓。圖/視覺中國

烤的 “圓”

北方人的日常,肯定少不了大鐵鍋烙出的大餅;山東的魯中山區,卷大蔥的一定是用大鐵鏊滾出的“圓于望月,大如銅铮”的煎餅;帶餡兒的壯馍、火烤的燒餅、鍋蒸的炊餅,都擁有圓滾滾的身材。

大西北的馕,無論大小、葷素,烤出來都是金黃的圓,仿佛一個個小太陽;西北人的馍也是圓的化身,夾肉的白吉馍、昵稱“鍋盔”的烙馍,摞起來就是一小一大的同心圓。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甘肅靜甯的鍋盔,比月餅更像圓月。攝影/張律堂

天下驢肉火燒分兩派,其中保定派以其标志性的圓形身材,跟河間派的長火燒形成了鮮明對照。

吃圓的執念,一直延續到長江和珠江流域,江蘇的黃橋燒餅、浙江的缙雲燒餅、長三角的蟹殼黃芝麻燒餅、潮汕的老婆餅、香港的雞蛋仔、澳門的蛋撻、台灣的肚臍餅,延展着中國人的吃圓版圖。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廣東潮汕的紅糖肚臍餅。圖/等一味

炸(zhá)的 “圓”

人對油炸的迷戀,是深入骨髓、植入基因的。

圓形油炸家族中,面食以北方的炸糖糕、幹炸丸子、四喜丸子(先炸後燒)為代表,米食以南方以東南沿海的燈盞糕、湖南地區的蔥油粑粑為代表。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炸牛肉丸、燈盞糕。圖/視覺中國

團圓丸圈旋| 聽起來就“狠圓”

中國美食到底有多圓?

有時候光看名字就可以得到答案:團、圓、丸、圈、旋。這個“圓形天團”,是以圓或圓的近義詞命名——比如,江浙的湯圓、青團、藕圓,潮汕的肉丸,福州的魚丸,北京的焦圈兒,濟南的油旋。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青團子,也可以叫做青圓子。攝影/陸明星

丸子(油炸除外)、圓子、團子,其實是一大類小吃的不同叫法,如湯圓,也叫湯團、湯丸;肉丸,也叫肉圓。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潮汕牛肉丸。圖/圖蟲·創意

月餅| 吃圓大會“帶鹽人”

月餅,是中國人吃圓的集大成者。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典型的廣式月餅。攝影/吳學文

這種因圓月而得名的糕點,經曆了從蒸時代到烤時代、從局地到全國、從日常小吃到節日專用的曆史。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左上圖:蘇式月餅。攝影/嚴晨毓。滇式月餅、廣式月餅。圖/彙圖網、視覺中國

因地域變化,月餅江湖形成了衆多門派;廣式、潮式、京式、晉式、秦式、港式、徽式、滇式、甯式、閩式;又以口味偏好,加入了各種餡料:五仁、豆沙、棗泥、蓮蓉、蛋黃、火腿、鮮肉、香腸、叉燒、松茸、鮑魚……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近些年人氣不斷攀升的黑松露餡月餅。攝影/吳學文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吃一枚月餅,猶如吃掉空中的圓月——這恐怕是吃圓的最高境界了吧。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美食之器

吃圓,是器物的塑造。

那些沒有圓形身軀的美食,也逃脫不了圓的手掌心。采摘、加工、烹饪,各種食材都要在各種圓形器皿——籃、籮、筐、筒、壇、罐、窖、瓶、鍋、爐、籠——中完成一次次洗禮。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川渝人的麻辣火鍋。圖檔/視覺中國

有了這些美食之器,人與自然創造的食材,才能在爆、炒、熘、炸、烹、煎、烤、燒、焖、炖、蒸、汆、煮、燴、炝、拌、腌、烤、鹵、熏、滑、焗……中完成華麗轉身。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山東章丘鐵鍋因《舌尖3》一炮走紅。圖為傳承人牛祺聖在打造鐵鍋。圖/視覺中國

觸碰舌尖之前,幾乎所有的食物都要盛放在圓形的鍋、碗、盆、盒、盤、碟中。主菜雖無常形,但它們仍然可以通過大号的圓盆、圓盤、圓鍋,變成一道道圓形的“硬菜”:川渝火鍋、東北亂炖、廣東盆菜、甘肅莊浪暖鍋、湖北十堰蒸盆、皖南“全家福”……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東北殺豬菜、嶺南的盆菜,沔陽三蒸、莊浪暖鍋,都是團圓宴上少不了的“硬菜”。圖/圖蟲·創意(圖1圖2)、彙圖網(圖3)、風物之旅(圖4)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終極之圓

吃圓,是終極的寄托。

圓,不止于造型,更關乎靈魂。關于圓的本意,《說文解字》這樣說:

“圓,圜全也。從口員聲。”

各大傳統節日,幾乎是由“吃圓”來串聯:元宵節的湯圓、二月二龍擡頭的春餅、三月三的煮雞蛋、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煎堆(麻團)、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菊花糕。

每一枚圓形的馍、餅、糕、團,背後都有深層的文化寓意:團結、團圓、完滿、完美。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廣式魚丸、靜甯鍋盔、莊浪花馍。攝影/王宇同、張律堂

相比分餐制在西方的流行,中國人更願選擇以圓桌為機關的團餐。在一糕一點、一菜一肴的基礎上,一個個小圓不斷組合,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人們團團圍坐,造就了無數個圓桌盛宴。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福建圓土樓與團圓宴,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圖檔/視覺中國

中秋遇上國慶,是家的團圓,是國的團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