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文化中國行”遇見的三張文化面孔

作者:浙江日報

潮新聞 記者 陳黎明

4月23日至26日,“文化中國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浙江。來自20餘家中央、行業類及浙江省級媒體,共90餘名記者編輯,分兩路走訪了杭州、湖州、紹興、嘉興、衢州、麗水等地,探訪古建築、老街區。有風君随采訪團先後來到清河坊曆史街區、崇仁古鎮等處調研采訪。

漫步古鎮老街,看見的是古韻綿長、老街新事、悠悠鄉愁,也遇見了生于茲長于茲的不同面孔,他們有文化機關主理人、非遺傳承人、故事講述人。職業不同,身份不一,但從他們身上,都可以感受到一股對傳統文化的衷心熱愛,和為守護傳承傳統文化的竭力付出。正是這樣一群人,以實際行動播散文化,延續文脈。

01

南宋書房主理人趙群偉:讓雅文化“大衆化”

“我叫趙群偉,‘趙’是宋朝國姓的‘趙’,是以我做宋韻文化也算是一種緣分。”在位于杭州清河坊曆史街區的南宋書房,面對衆多媒體和遊客,書店主理人趙群偉打趣道。

清河坊曆史街區鎮海樓下,這家很“宋”的書店,常常吸引過往遊客駐足探訪。

“我們的書店坐落于南宋禦街,遊客衆多。近年來,浙江大力推廣宋韻文化,二者結合,書店主打宋韻文化也便順理成章。”趙群偉告訴有風君,宋朝的文化、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今天,這種美學需要被呈現和傳播,也有必要讓更多人感受宋韻、認識宋韻。

“文化中國行”遇見的三張文化面孔

清河坊裡的南宋書房。記者 陳黎明 攝

“南宋書房不僅僅是一家書店,也是一個文化平台。”趙群偉告訴有風君,作為一家複合業态宋韻主題書店,南宋書房連結了上下遊各類文化資源。如今,南宋書房以宋韻主題相關圖書集中展示、宋韻主題文化活動、宋韻主題文創開發、宋韻普及讀本出版等功能業态,深度挖掘和傳播宋韻文化。自2020年10月開業以來,南宋書房每年舉辦線上分享會、研學活動、講座等大小活動約200場,年均吸引近100萬人次參與。

為了讓宋韻文化更大衆化、更有趣味性,南宋書房近年來策劃出版了《圖說南宋禦街》《藏在宋畫裡的兩宋史》等普及讀本。“讓宋文化變成普通讀者願意看、看得懂的内容,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宋韻。”趙群偉告訴有風君。

“宋韻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美學意義和生活指導作用,宋朝在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創造性、創新性,在當下也能夠為我們提供啟發。”趙群偉說。

02

“嵊州皮蛋”吳虹:把故事說給你聽

小時候被鄉人呼作“皮蛋”的吳虹,如今将“嵊州皮蛋”作為自己自媒體賬号ID。诨名連接配接着兒時記憶,記憶勾起了鄉愁。

在個人賬号上,吳虹向網友傳播家鄉文化。線上下,作為一名職業導遊,他日複一日向往來遊客講述嵊州、崇仁古鎮的故事。

“文化中國行”遇見的三張文化面孔

吳虹(手持話筒者)請小導遊為記者介紹崇仁古鎮。記者 董旭明 攝

“我做導遊二十多年了。一開始,導遊隻是我的一項工作。”吳虹告訴有風君,在一次講解中,他按照解說詞提到嵊州是“茶葉之鄉”,一位遊客問到“嵊州都有什麼茶”,這一問,把吳虹問住了。這件事一直讓他耿耿于懷。此後,吳虹開始慢慢了解家鄉茶葉,由茶葉逐漸了解“旅遊”背後的嵊州。了解得越多,愛得也越深。

如今,吳虹每周有兩三天到崇仁古鎮為遊客講解。閑暇時,他也常到古鎮閑逛,和當地居民聊天,在談笑風生中了解到更多古鎮的曆史和故事。每次來到古鎮,老人們都會說“大外孫又來了”,親切的鄉音問候,讓古鎮更添溫情。

“走在古鎮就像回到了小時候。”在吳虹眼裡,崇仁古鎮是平凡的,更是真實的。徜徉在原汁原味的街巷,時間慢了下來,人也靜了下來。“現在生活節奏快,人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慢下來靜下來的感覺。”

“隻有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産生深層的民族自尊。”吳虹告訴有風君,換句話說,隻有足夠了解自己家鄉的曆史文化,才能産生對家鄉的熱愛。

“文化中國行”遇見的三張文化面孔

紹興嵊州崇仁古鎮。圖源 視覺中國

“我沒有想過一個人能為文化傳承做多大貢獻,現在隻想盡己所能去講好家鄉故事,講好故事背後的意義。”讓更多外地人了解嵊州,讓更多嵊州人了解家鄉,是吳虹最大的心願。

03

剪紙技藝傳承人沈燕麗:隻因心中熱愛

走在吳興小西街曆史文化街區,随處可見各類文創市集。團扇、燈籠、滾輪拓印、剪紙……讓市民遊客徜徉街區時,随時感受非遺魅力。老街區嵌入老手藝,既是複興文化遺産,也是讓古藝重新。

在一處文創市集,有風君遇見了小燕飛刀剪紙社社長、創始人沈燕麗。為将剪紙工藝展示在更大舞台,讓更多人認識剪紙、了解剪紙,沈燕麗時常來到街區,現場為遊客奉上剪紙技藝。

“我會剪一些窗花之類的作品送給遊客。”沈麗燕說,“有時候也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為孩子們上工藝體驗課,讓他們親身感受剪紙的趣味。”沈燕麗是土生土長的吳興人,已從事手工剪紙30餘年。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她還結合套色、彩繪、水墨等形式,在剪紙中融入湖州地方辨別和潮流元素。“這樣不僅可以傳承技藝,還能宣傳家鄉。”沈燕麗告訴有風君,注入新潮元素的剪紙也更受年輕人喜歡。

“文化中國行”遇見的三張文化面孔

沈燕麗在小西街曆史文化街區做手工剪紙。記者 陳黎明 攝

“主要是因為熱愛。”談及接觸剪紙技藝的誘因,沈燕麗脫口而出。

因為熱愛,是以堅持。因為堅持,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熱愛,00後鄭佳雯便是其中之一。“我本身就對剪紙很感興趣,平時有空都會來學。”鄭佳雯大學畢業後從事金融行業,閑暇時常來學藝,或随師傅到街區文創市集現場為大家剪紙。

如今,包括鄭佳雯在内,沈燕麗帶了九位徒弟,其他學員有二十多人。傳統技藝就是在這樣的接力中,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