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作者:令狐伯光

文|令狐伯光

前幾天,賈玲導演的《熱辣滾燙》終于在視訊網站上線了,這電影是2024年春節檔票房冠軍,一共有38億多的票房,賈玲可謂成了最大的赢家,但是電影上映時期争議很大,之前也寫過很多文章分析。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結果在某視訊網站評分才7.1分,着實是不高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代表什麼,它就好像中國賣票房APP那些電影一樣,是不是動不動評分都有九點幾,如果掉到9分以下,電影品質就很差了。

更不用提什麼8分,還有7分左右,那是真的代表觀衆不待見這電影,覺得它很爛。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這個視訊網站也是一樣的,隻要稍稍知名點,還算好看的電影評分動不動都是九點幾,能掉到7.1證明這個視訊網站的觀衆是真的不待見這部電影。而評論和彈幕陰陽怪氣為主,其實也能夠了解。

由于之前寫過太多,這裡就不寫電影本身了,其實這電影上線我倒有另一個感慨。

《熱辣滾燙》确實有原罪,但它沒那麼糟糕?它到底得罪了誰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它得罪了誰,得罪了現在成天在網上吵吵的網友,電影上映的時候因為女性主義+國民級女笑星的減肥,讓它票房拿下了第一,大衆眼中看電影就是看個樂子,當初《滿江紅》也是這樣的。

《熱辣滾燙》就是現在國産電影翻拍外國IP+現實主義噱頭+話題明星主演+鋪天蓋地營銷=最終大賣商業片的絕佳例子。它品質其實還過得去,優不優秀見仁見智,但及格還是有的,就是說沒有粉絲吹的那麼神,但是也沒有罵的那麼爛吧。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現在網友是把《熱辣滾燙》當成營銷的原罪了,這點真的很少見多怪。電影熱映期特别春節檔,熱搜一月幾百條是很常見的,去年開始短視訊營銷也很猛。從貓眼營銷事件數看去年猛的封神能到1898(26億),孤注一擲也有852(38億),春節檔飛馳2資料是858(約34億),熱辣是983(34億)并不是很突出的資料。

《熱辣營銷》的問題還沒硬控排片來得大,影響正常競争了(當然《飛馳人生2》《第二十條》也不是白蓮花,現在中國春節檔沒點背景的真的别去了,已經是營銷宣傳大過電影品質了)。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另外,我感覺現在的中國電影和網絡短視訊、長視訊平台已經在深度綁定了。就以熱辣滾燙為例,我都沒去看,刷到一堆罵這個片子的影評。我覺得正常,畢竟很多人覺得爛,你說一些大家有共鳴的,可以了解。

但是後來我總是刷到同一個部落客不同的角度的吐槽視訊,我就覺得有些蹊跷了。點進這個人的首頁看,一周内發了5個罵《熱浪滾燙》的視訊,換着角度換着方式的罵,而仔細分析一下他的作品流量,不難看出從第一篇罵“熱浪”的影評開始,流量就有了幾乎指數級的增長。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後面盡管罵的視訊流量一個不如一個,但仍然好過最早時期的作品。也難怪那個部落客隻能變着花的罵“熱浪”了,因為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如果這時候評論其他的電影,流量會怎麼樣。由此必然會造成未來不管你想不想看,你刷這些平台都會看到大量關于這些電影的内容,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判斷。

這個吐槽罵電影的影視部落客是這樣,那麼反之呢?是不是也是這樣。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這幾年好萊塢電影沒落,以及國内電影崛起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短視訊平台的出現,用7年時間馴化了觀衆,國外還沒用AI拍片的時候,國内已經開始按照抖音資料炮制短視訊化的電影。

比如去年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就是典型了。其實《熱辣滾燙》我給了後半段以及賈玲本人好評,但這個電影前半段也是非常的短視訊化的,甚至好評的後半段也有種實習生炫技的感覺,就是咔咔一頓剪個cut丢到短視訊看起來特别炫。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但國外尤其好萊塢拍片偏學院化,比如《奧本海默》這種悶片。最後就是這幾年疫情打的民族意識牌讓很多人情緒很重,哪怕出了好貨也不看,本身有IP基礎口碑也高但大家知道是國外電影就熄火了。

這個現象有好有壞,國外電影不會為了中國市場再做特供或者連海外版一起修改,這樣我們能看到更不同的電影,并且作為做長視訊的,我覺得短視訊的影響也不是永久的,依然有很多人願意看長視訊,隻是電影和長視訊一樣,越來越和短視訊綁定了。

它的節奏也越來越快了,畢竟當初《魔戒》都被無聊節奏慢,你也不能說啥。

人設崩了,影響還很壞?《熱辣滾燙》對中國電影“罪大惡極”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這倒不至于,不過它帶來的影響确實顯而易見的,難道大家沒有發現這幾年翻拍外國IP+現實主義噱頭+明星炒作話題+鋪天蓋地營銷=票房爆款的中國電影,越來越多了。

嚴格說來,單純從品質上來講其實比前幾年的中國電影強得多,就是前幾年流量明星主演的“流量電影”,什麼《上海堡壘》那類,你說是特效片沒得比,那《小時代》,疼痛青春片那些呢?

《消失的她》《孤注一擲》《滿江紅》《熱辣滾燙》,哪一個品質不比它們更好。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問題是,這種資本複制流水線電影吧,最根本問題就是複制。就是對電影品質本身,制作成本,以及票房的相關度的定義,很多文藝片品質好但是制作成本低,他的票房不好,《流浪地球2》這種電影品質高,但是它的制作成本更高。

《周處除三害》這種制作成本低,電影品質高,但是票房高的現象,大家都喜聞樂見。

但《滿江紅》投資5億,《四海》2.6億,《熱辣滾燙》投資3.5億,那你就有點想不下去了,我覺得春節檔是一個特殊時間段,為什麼春節檔的票房遠遠領先于其他時間,除了一方面是放假人們有時間消費,還有個原因是過去人們在春節看春晚,以及轉變成了看電影的消費習慣。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有好的電影如果不是春節大家可能不會去看,你能出來是為了看那個電影,但是春節隻是出來去電影院消遣。這是完全兩個邏輯,至于電影品質,《唐探3》和《熱辣滾燙》的相似之處在于獨幕喜劇式電影,與其說選對了方向,不如說抓住了大家看個熱鬧和搏君一笑的心理。

而與《唐探3》不同,他的網上評價是被詐騙了,但是《熱辣滾燙》的網上争議點是在減肥,沒有人讨論作品本身的品質,而越是門檻低的議題設定越容易讓網民參與其中,《紅毯先生》和《搖太陽》因為議題設定的原因熱度沒有到被詐騙這一步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好電影不一定是大賣的電影,沒有大賣的電影也不一定是好電影。

如果說2024年春節檔《第二十條》《熱辣滾燙》都是菜雞打架(沒說《飛馳2》是它還算是工業片),那《流浪地球2》的票房不及《滿江紅》。本來疫情後電影人就在喊沒錢了,越來越困難了。

這種大環境之下,到時《流浪地球2》這樣的電影越來越少,如果今後都是《消失的她》《滿江紅》《熱辣滾燙》這樣的電影。那麼對于中國電影,中國觀衆來講這是一個好消息嗎?

《熱辣滾燙》證明,電影還沒死,但是快成“長視訊”了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現在的電影要大賣,真的要找現實話題+明星噱頭+短視訊極限營銷了。

無論春節假期還是暑期檔,朋友聚會,一緻認為電影成了一種成本效益極低的生活方式。在電影漲到5、60的狀況下(漲至少4成),電影品質、題材有能成為吸引大家進入電影院的充分理由(而不是必要)嘛?

以前還有時間多、空閑也多、疫情後電影消費确實在下降,畢竟大家經濟層面确實有些問題,有多少人把寶貴的休息時間給電影嘛?結合原因一似乎就更不值當了。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工作如果是使人比以往勞累的狀況下,我們是否更加變得"失語"了?是以就認為更應該關注自己當下的狀況,而非電影這個外部的 "世界 "了。

電影倒不能說具有什麼儀式感,但是跑去電影遼觀看終究是一個需要投入的過程,網際網路的興起使擷取更加易得了,而短視訊的興起使得電影那種嚴密的連續性、觀影專注程度被大幅削減了。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衆文化中,流行音樂已經被幹碎了,單純的音樂作品無論是産值、流量都不值一提了;電視劇也快被幹碎了,當然廣電總局功不可沒;電影在世界範圍内也是下滑明顯,内容品質變差本就是行業衰退的展現。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我認為在文娛領域,大投入、大制作、大團隊的内容會越來越難做,因為這要求内容能夠覆寫最廣泛的人群,才能有高票房。但是短視訊時代,“主流口味”會越來越難做,大家可以選的娛樂方式太多了。

現在的市場其實是無數個小圈子,這就是為什麼樂壇出不了巨星,但是靠音樂節livehouse生活的獨立音樂人反而越來越多,因為成本低,回本容易,這在rapper上最明顯,成本約等于無,接商演就能賺錢。

上線流媒體,評分急轉直下?賈玲怎麼就成了“國産電影之害”

是以我認為,以後能夠借助AI手段降低拍攝成本,針對小圈子愛好拍攝的電影團隊反而容易成功吧。

最後,至于賈玲和《熱辣滾燙》的成功,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熱辣滾燙》,這是不可避免的東西。是以,目前我們需要珍惜的中國商業大片,大概就是《封神2》《紅海行動2》《流浪地球3》了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