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廢掉人生的五大元兇:短,淺,傲,拖,耗!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有網絡使用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人是如何逐漸走向頹廢的?”

獲得高度贊同的回答精煉地總結為五個關鍵字:“短、淺、傲、拖、耗”,任何一點若在生活态度中占主導地位,都可能使人距離頹廢不遠。

首先,若過于追求即刻的滿足與短暫快樂,往往意味着舍棄了真正長遠且豐厚的回報。

其次,若是對事物僅停留在表面認知,缺乏深度了解和獨立思考,那麼很容易陷入盲目跟風、随波逐流的狀态。

再者,若總是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将難以準确地認識并提升自我。

接着,若總是期待他人的援助來改變現狀,而忽視自身的努力與成長,那麼個人進步的空間将會被無限壓縮。

最後,若長期處于内心糾結與精力内耗的狀态,還未有所成就,精神與意志力就已經瀕臨崩潰。

是以,從這一刻起,讓我們共同努力,遠離這五個消極因素的影響,進而邁向一個更優秀的自我。

廢掉人生的五大元兇:短,淺,傲,拖,耗!

短:追求短期快感

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能夠輕易地擷取即時滿足感,例如浏覽短視訊或享用快餐,這些活動都能迅速帶來愉悅感,而遇到問題時隻需通過百度搜尋即可快速找到解決方案。

然而,這種對即時滿足感的追求本質上是一種易令人沉迷的行為,并可能對我們的大腦産生不良影響。

神經心理學專家曾經強調:“持續依賴于短時間内獲得的回報刺激,将會逐漸改變大腦内部的神經通路,使得大腦逐漸适應并傾向于追求短期的感官體驗。

這樣一來,那些原本需要耐心投入、回報并不頻繁的經曆和行動,我們可能會越來越難以堅持和執行。”

廢掉人生的五大元兇:短,淺,傲,拖,耗!

最近,我再次觀看了經典影片《夢之安魂曲》。

影片中,那位渴望登上電視舞台的母親角色,由于身體的肥胖,已經無法穿上那條象征着她昔日榮耀的紅色連衣裙。

為了實作這一心願,她做出了一個決定——減肥。然而,她并未采取健康合理的飲食調控與鍛煉方式,轉而選擇了看似立竿見影的減肥藥物。

短時間内,她确實迅速減掉了十斤體重,但同時也陷入了藥物依賴的困境。最終,非但未能如願踏足夢想中的電視台,反而因為藥物成瘾而住進了精神病院。

正如李嘉誠先生所言:“期待即時回報的人,更适合從事臨時性工作;

願意接受按月結算酬勞的人,則适宜擔任辦公室職員;能夠忍受三至五年周期等待的人,具備投資家的潛質;

唯有那些能夠用長遠眼光審視生活和事業的人,方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

電影中母親的經曆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過于追求短期目标和便捷途徑,往往會對自身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真正的成長和進步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暫的快樂往往不能持久,甚至可能帶來沉重的代價,使人偏離原本應該堅守的道路。

是以,若要收獲長遠的益處,實作真正的個人成長與蛻變,我們需要了解并接納等待的價值,學會運用延遲滿足的力量。

應當舍棄短淺的目光,標明一項自己真心熱愛的事情,無論是閱讀還是運動,并持之以恒地投入其中,将其錘煉為自身的競争優勢。

廢掉人生的五大元兇:短,淺,傲,拖,耗!

淺:不做深度思考

在面對問題時,滿足于表面的認知而不深究其理,表面上像是固守在舒适地帶,但實際上可能為此付出更大的成本。

著名作家劉同曾有過這樣的警示:“那些不願花費時間去深入思考的人,終究會在未來某個時刻,不得不拿出時間來懊悔。”

微生物學界的先驅路易斯·巴斯德,在早期的研究中,盡管成功分離出了酵母菌細胞,但他并未對此進行深入探究就草率地認定這是發酵過程的核心要素,結果後續的發酵實驗并未如預期般成功。

随後,化學家愛德華·比希納成功進行了無細胞發酵實驗,這讓巴斯德重新審視并認識到自己先前的判斷失誤。

這一經曆使他深感遺憾,倘若當初能更深入地研究與了解實驗本身,也許他本可以率先揭開發酵的秘密面紗。

在《認知突圍》一書中,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思考—收益”曲線圖示。

廢掉人生的五大元兇:短,淺,傲,拖,耗!

它揭示了越是傾向于淺層次思考的行為,雖然看似輕松易行,但實際收益卻微乎其微。

而随着思考的不斷積累和深度的提升,個人的成長收益才會實作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正如美團創始人王興所言:“多數人甯願選擇去做任何事情,也不願直面深度思考。”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僅僅浮光掠影地對待問題,未能觸及實質。

正因為此,成功往往屬于那些勇于且樂于深度思考的少數人群。唯有卓越的思考能力,方能助人在衆多競争者中嶄露頭角。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職場生涯,我們都應努力掙脫淺層思考的桎梏,激活大腦,追求深度思考與探索。

期待我們都能在深度思考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日益精進,最終成為擁有顯著成長和豐碩成果的少數派。

傲:錯位的優越感

傲慢,并非源于實力的正當自信,而是一種因過度關注自身優勢、對比他人劣勢而産生的扭曲優越感。

在我們公司中,有一位大學畢業的同僚,他常常因學曆高于他人而輕視那些學曆較低的同仁。

有一次,在一次工作研讨中出現意見分歧,他在私下表示:由于對方學曆較低,是以認為其觀點無足輕重,讨論價值不大。

然而,在那次讨論中,盡管另一位學曆相對較低的同僚并未被他看重,但他的豐富經驗和獨到見解卻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和支援。

這位學曆雖低但勤奮好學、樂于鑽研問題且待人友善的同僚,憑借其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赢得了團隊成員的廣泛信任和尊重,最終成為了晉升的不二人選。

相反,那位僅僅倚仗較高學曆而心存傲慢的同僚,未能獲得晉升的機會。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習慣性地以自身的微小優勢去貶低他人,這種現象屢見不鮮。

然而,這些沉迷于自我優越感的人往往忽視了他人的成長,他們猶如困在自己建構的“資訊繭房”之中,隻選擇接受符合自己預期的資訊,滿足于已有的成就,自我陶醉。

結果便是,他人在不斷進步和成功的同時,這些人卻停滞不前,逐漸與他人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一旦傲氣成為遮蔽自己認清現實的屏障,個體就可能陷入自我幻想的世界中,無法向前發展。

隻有深刻了解自我,才能實作個人的成長與提升。

梅花雖在潔白上略遜雪花三分,但雪花卻在香氣上輸給梅花一段。

作為人,我們不應被自我過分的驕傲所蒙蔽,在欣賞自身獨特價值的同時,也應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

進而,借鑒他人的優點,彌補自身的不足,以此不斷進步,成就更好的自我。

拖:習慣性等待拯救

是否曾在你身邊遇到過這樣一類人群:

當面對隻需在百度上快速搜尋就能解答的問題時,他們卻選擇等待他人的援助而非自行查找答案;

明明可以随時叫車自行前往目的地,卻執意要求朋友繞道前來接送;

盡管已經為他們詳細解釋了操作步驟,但他們卻不肯動手實踐,堅持要等到你有空時親自代勞。

朱自清先生曾有過這樣的感慨:那些踮起腳尖、伸長脖子一味“等待”的人,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對“明天”的期待,然而,當一個明天到來後,又會有下一個明天等待着他們。

習慣性拖延并依賴他人解冑問題的人,他們的明天似乎永無止境,隻會不斷推移到下一個明天。

我有一位朋友分享過他同僚的故事。一次,他的同僚請求他幫忙制作一份表格,由于朋友當時較為忙碌,便将制作要點告知同僚,建議他自己先試着完成。

然而,次日,這位同僚再次帶着那份未做任何改動的表格來找他求助,顯然未曾嘗試獨立完成任務。

這正如古語所言,“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凡事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過度依賴他人、習慣拖延,隻會導緻自己的人生被白白浪費,無法實作真正的成長。

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深刻指出:“我們都在坐等别人的救助,然而,又有誰能真正拯救我們呢?”

現實情況是:除了自己,無人能夠真正拯救你。首要之策便是擺脫對他人的過度依賴,拒絕拖延,積極采取行動。

面臨問題時,首先要學會獨立思考與解決,即使初次嘗試不盡完美,但這些累積的經驗無疑會讓你在下一次挑戰中表現更出色。

接下來,請不要畏懼困擾,學會将對别人的依賴轉回到自我身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完全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卻因擔心過程繁瑣而選擇逃避,轉而求助于他人。

實際上,每件事情的起步階段往往最為艱難,但一旦真正着手去做,往往會發現其難度和複雜程度遠低于我們的預想。

反之,若總是選擇拖延、消耗時間和坐等他人援助,問題将始終存在,無法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廢掉人生的五大元兇:短,淺,傲,拖,耗!

耗:情緒内耗自己

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情緒内耗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我注意到一個回複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這位答主分享道,他有一次要參加第二天的一個聚會,但那一晚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思緒在期待自己明日熠熠生輝與擔憂可能遭遇尴尬之間搖擺不定。

結果,徹夜未眠導緻他次日清晨精神狀态極差。然而,當他抵達現場後發現,這不過是一場小型聚會,自己卻為此焦慮了一整夜。

這種經曆在我們許多人身上都曾發生過,在着手做某件事之前,我們往往會陷入過度思考的困境。

最終,事情還未真正開始,我們的精力就已經被自我消耗殆盡。

我曾讀到過一句引人深思的話:除去日常工作和學習所需,我們每天胡思亂想的内容和情緒中,大約有70%到80%是無價值甚至有害的,它們不僅對工作和學習沒有幫助,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

是以,與其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些毫無意義的情緒内耗上,不如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隻有當我們能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那些對自己至關重要的事務上,才能逐漸邁向更好的自我。

每當意識到自己陷入了自我消耗的狀态時,切勿沉溺于思維漩渦,應立即采取行動,去做那些必要的事,去詢問應當咨詢的人,去解決亟待解決的問題。

唯有付諸實際行動,才能有效終結内耗,進而讓一切煥然一新。

讓我們共同追求成為一個既能在思想層面高瞻遠矚,又能在行動上堅定有力的人,真正成為自己情緒的主宰者。

廢掉人生的五大元兇:短,淺,傲,拖,耗!

在《黑天鵝》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引人深思的話語:“真正阻礙你前行的,其實正是你自己。”

一個人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往往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潛藏于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之中。

自我沉淪的始作俑者是自己,而能夠實作自我救贖、涅槃重生的,同樣也是自己。

若想緊跟時代的步伐而不被淘汰,務必銘記于心的是:

唯有持續地自我更新,突破自我設限,才能不斷進步,實作個人的成長,并最終成就一個更優秀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