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四野18個軍長中有7人授上将,三野16個軍長卻1個上将也沒有,為何

作者:清風品曆史

1955年秋天,大陸在北京懷仁堂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授銜儀式,這是解放軍第一次大授銜,籌備了五年之久,許多革命功臣都得到了應有的榮譽。但是授銜之後,卻出現了一個不小的争議,尤其是三野和四野之間進階将領數量的差距,讓很多人都心生疑惑。

四野18個軍長中有7人授上将,三野16個軍長卻1個上将也沒有,為何

評定軍銜需要從戰功、資曆等方面來綜合考量,被評為上将的人大多是正兵團級幹部,是以上将基本上是從軍長級别以上的将領中挑選。當時我軍選出了55位上将,後來又增加了兩位,其中讓人不了解的是,四野的18位首任軍長中評出了7個上将,而三野的16位首任軍長中卻一個上将都沒有。

這樣的巨大差距,讓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認為軍委是否存在厚此薄彼的現象。雖然1955年的授銜制度還不是很完善,但是大家都是根據規則來評選軍銜,相對來說也算公平,不會存在很大的偏頗。之是以會出現三野和四野這樣的軍銜差距,肯定有特殊的情況。

四野18個軍長中有7人授上将,三野16個軍長卻1個上将也沒有,為何

首先,從戰功方面來看,四野完全是秒殺三野。因為四野源于東聯,也就是當時的華北八路軍和華東新四軍的精銳部隊,很多能力出衆的革命将領都在裡面,創造的功績自然不用多說。尤其是解放時期,東北的戰事緊密,大大小小的戰役打了不計其數,四野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幾乎每個月都在打仗,到了解放末期更是一刻也閑不下來。

如此一來,四野部隊就創造了大量的軍功,四野的嘉獎令可以說是滿天飛,讓許多的将領都有了更多的榮譽。而三野所處的戰場沒有那麼多的重要戰事,還曾因為失誤而休整了半年。而且三野的戰鬥力明顯不如四野,戰局位置的關系也讓三野沒有那麼多的仗可打,導緻将領們的軍功并沒有那麼多,尤其是和四野比起來,差了不是一點點。

其次,從抗美援朝的參與情況來看,三野比較吃虧,因為他們當時正在國内做一些戰後恢複以及清除國軍殘餘勢力的工作,還有一部分部隊在沿海與國民黨對峙,是以沒有進入北韓戰場的機會。

四野18個軍長中有7人授上将,三野16個軍長卻1個上将也沒有,為何

而四野的很多将領都參加了那場衛國戰争,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下,和強大的聯合國軍對戰,再一次取得了傲人的戰功,而且這樣的經曆,也讓他們在授銜的時候得到了高分,相比較同樣條件的軍長,他們更容易被評上。是以,四野的上将人選比三野多一些,也是情有可原的,并不存在所謂偏頗哪一方的說法。

在評選軍銜這件事情上,除了公開的規則之外,還有一些不是明文規定但大家都預設的評判标準,是以會有一些例外存在,才會有一些人軍銜高了、有一些人軍銜低了的說法。為此,有人覺得不滿,還是以表示了抗議,但也有很多人十分謙虛,一再地讓銜,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四野18個軍長中有7人授上将,三野16個軍長卻1個上将也沒有,為何

這個時候,中央隻能根據綜合的情況來做評判,對于有争議的個人也會酌情考慮,而這些全方位的考量可能并不能被人了解,才會出現一些所謂的争議。比如鐘偉将軍,按照他的功績和資曆,也能評上将,但最終卻隻授予了少将。

當時很多人都為他抱不平,但翻翻他的革命經曆,就會發現他的一些“黑曆史”,比如喜歡搶功、不服從上級指令、還曾擅自出走等等,這些行為都對他的名譽産生了不好的影響,進而影響了評定的結果,讓他隻能委屈地成為一個少将。還有其他很多将領,也曾因為一些不好明說的理由,影響了自己的軍銜。

四野18個軍長中有7人授上将,三野16個軍長卻1個上将也沒有,為何

1955年的那次大授銜,是一場值得我們紀念的曆史盛事,在大陸近現代軍隊曆史上意義非凡,代表着人民解放軍進入了新時代,也弘揚了中國的軍威,雖然存在一些争議,但無傷大雅。這裡面大多數的将領都表現出了高尚的情操,希望把這樣的榮譽讓出,充分展現了軍人的崇高精神,相信人民會記住每一位為革命事業浴血奮戰過的戰士,曆史也會賦予他們應有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