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作者:雨潇潇

張學良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其晚年的種種遭遇令人扼腕。作為張學良四弟張學思的妻子謝雪萍,在張學良高齡時三次見到他,見證了這位曾改寫中華民族命運的老人晚年的種種際遇。每次見面,張學良都會反複提及想回東北、想念故土的願望,讓謝雪萍聽了十分心痛。而在趙一荻離世後,張學良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離世。謝雪萍在張學良下葬時,再次見到這位曾經英武不凡的老人,内心萬分悲傷。那麼,張學良在晚年到底經曆了什麼?謝雪萍又見證了怎樣的一幕幕?讓我們一探究竟。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張學良晚年的生活狀況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當張學良邁入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時,他的生活狀況已經與往日判若兩人。這位曾經叱咤風雲、傲視群雄的軍閥首領,如今已是一位百歲高齡的老人,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漸漸凋零。

回首往事,張學良的一生可謂是戎馬生涯,從軍閥混戰到國共内戰,再到抗日戰争,他幾乎參與了那個動蕩年代的所有重大曆史事件。年輕時的張學良意氣風發、英勇善戰,被譽為"東北王"、"馬革裹屍"。但随着時代的變遷,他也逐漸被曆史的洪流抛在了身後。

進入晚年,張學良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這位曾經身手不凡的武将,如今行動都顯得吃力。他的視力和聽力都在逐漸衰退,甚至連說話都有些口齒不清。更令人痛心的是,張學良的精神狀态也開始每況愈下。這個曾經頭腦精明、決策果斷的軍事家,如今常常會陷入遺忘和迷惘之中。

在這個階段,張學良最大的依靠就是他的妻子趙一荻。趙一荻一直陪伴在張學良身邊,悉心照料着這位老人的起居。然而,就在這時,一個噩耗傳來——趙一荻病重住院,生命垂危。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這對于張學良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趙一荻不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最親密的知己。在他們相濡以沫的72年裡,趙一荻一直是張學良最堅實的後盾。如今,趙一荻的病危,讓張學良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和恐懼。

面對妻子的病危,張學良除了祈禱之外,别無他法。他每天都會在教堂裡虔誠地祈禱,希望上天能夠保佑趙一荻度過難關。然而,命運往往是無情的。盡管張學良和家人都竭盡全力,但趙一荻的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的迹象。

就在這個艱難的時期,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的妻子謝雪萍前來探望。謝雪萍見到了張學良晚年的種種際遇,内心萬分悲痛。她看到這位曾經英武不凡的老人,如今卻顯得那麼無助和脆弱。而每次見面,張學良都會反複提及想回東北、想念故土的願望,讓謝雪萍聽了十分心痛。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作為張學良四弟張學思的妻子,謝雪萍在張學良晚年三次見到這位曾經改寫中華民族命運的老人,每一次見面都讓她記憶猶新。

第一次見面,是在2000年張學良百歲生日的時候。謝雪萍千裡迢迢從國内趕到夏威夷,為張學良慶祝百歲壽辰。當時的張學良雖然年事已高,但仍保持着昔日的風采,言談舉止間透露出一股儒雅的氣質。

初次見面,氣氛有些許尴尬。幸好謝雪萍的女兒拿出了一本老相冊,裡面收藏着張學良和親人們的珍貴照片,承載着一個時代的記憶。翻看着這些老照片,張學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自己和親人們的種種往事趣聞。

直到翻到一張張學思穿軍裝騎馬的照片時,張學良突然停了下來,似乎陷入了回憶的漩渦。謝雪萍的兒子見狀,便問張學良如何評價自己的父親。沒想到張學良毫不掩飾地稱贊道:"你父親是我最敬佩的弟弟,是個真正的英雄!"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原來,張學思從小就膽識過人,後來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于革命事業,最終成為開國少将。張學良對張學思的贊譽并非誇張,而是發自内心的欣賞和驕傲。

接着,張學良又提及了自己的其他幾個弟弟。二弟懦弱膽怯,遇事便想逃避;三弟是個書生氣十足的讀書人;唯有四弟張學思敢作敢為、英勇善戰,是個真正的英雄。

在與謝雪萍的談話中,張學良講述了許多過往的故事,但卻從未提及任何與政治相關的内容。盡管大腦依舊清晰,語言功能良好,但張學良對于自己曾經的政治生涯似乎已經沒有太多興趣了。

當謝雪萍準備給張學良贈送一條絲巾時,張學良聽到這條絲巾原本是準備送給他已故妻子趙一荻的,臉色突然陰沉下來,語氣也變得低沉:"如果她死了,我也活不成了。"謝雪萍當時還不知情趙一荻已經病危住院,隻是覺得張學良的反應有些出乎意料。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事實上,張學良和趙一荻的感情堪稱是戰争年代留下的一朵凄美的玫瑰。盡管兩人相濡以沫72年,但趙一荻的身體狀況遠比張學良差得多。從紅斑狼瘡到骨折,再到吸煙引發的肺部癌變,一次次的手術和治療讓趙一荻晚年呼吸都變得十分困難。

在談話間,張學良反反複複地提到自己想回家,想回東北,想念父親。這種執念讓謝雪萍聽了十分心痛,她知道這是張學良晚年最大的遺憾。事實上,張學良本有一次可以回國的機會,但由于趙一荻身體每況愈下,他無法抛下妻子獨自回國,隻能眼睜睜看着這個機會溜走。

當謝雪萍得知趙一荻的病情已經無法挽回時,她連忙趕到醫院探望。一見到趙一荻那已經奄奄一息的模樣,謝雪萍便心裡了然。趙一荻已經生命垂危,無法開口說話,隻能通過眨眼同謝雪萍打招呼。謝雪萍決定暫時推遲回國,陪伴在趙一荻的身邊,直到她最後一口氣離世。

趙一荻離世後的張學良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趙一荻的離世無疑是張學良晚年生命中最沉重的一擊。這位陪伴他72年、與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離開了人世,留下張學良獨自面對餘生的寂寞與孤獨。

趙一荻離世後,張學良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大不如前。這位曾經英勇善戰的武将,如今連走路都顯得吃力。他的視力和聽力都在加速衰退,甚至連說話都變得模糊不清。更令人痛心的是,張學良的精神狀态也開始每況愈下,這個曾經頭腦精明的軍事家常常會陷入遺忘和迷惘之中。

然而,盡管身體和精神都在一日千裡地衰退,但張學良依舊保持着昔日的驕傲和堅韌。當謝雪萍第二次前來探望時,張學良依舊親自招待,和藹可親,就像往日一樣。兩人談笑風生,聊起家常,親切如初。

但謝雪萍并不知道,在她離開後,這個白發蒼蒼、剛剛還在談笑風生的老人很快便虛弱下來。原來,為了不讓謝雪萍擔心,張學良硬撐着自己沒事的樣子,實際上趙一荻離世後,他的身體狀況一直在惡化。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在與謝雪萍的談話中,張學良再次提及了自己想回東北、想念故土的願望。這種執念已經成為了他晚年最大的遺憾。謝雪萍聽了心裡難過,卻又無能為力,因為她清楚地知道,張學良如今已是不能再回去了。

盡管如此,謝雪萍還是看到了張學良身體依舊硬朗的一面。他能同她說說話,偶爾還能笑一笑,讓謝雪萍對他的擔憂稍有減輕。但她并不知道,這隻是張學良在硬撐着,實際上他的身體狀況已經每況愈下。

就在謝雪萍離開不久後,張學良的生命便走到了盡頭,油盡燈枯,無法挽回。這位曾經傲視群雄的軍閥首領,最終還是被無情的歲月打敗,離開了這個塵世。

趙一荻的離世無疑是導緻張學良身體和精神狀态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失去了這位知心夫妻的陪伴,張學良似乎失去了生存的動力。盡管他努力維持着昔日的風采,但内心的創傷卻無法愈合。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或許,在趙一荻離世後的那段日子裡,張學良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生命也走到終點。他曾經是改寫中華民族命運的人物,但在晚年,他卻隻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渴望回到故鄉、團聚親人的願望無法實作,這種遺憾注定将成為他生命的最後一頁。

張學良的遺體下葬

張學良的生命就這樣走到了終點,離開了這個塵世。這位曾經改寫中華民族命運的人物,最終還是被無情的歲月打敗。

當謝雪萍第三次見到張學良時,已經不是那個談吐自如、風度翩翩的老人了,而是一具冰冷的遺體。在謝雪萍趕來時,張學良的遺體還未下葬,她得以最後一次看到這位曾經英武不凡的老人。

張學思妻謝雪萍:晚年三見張學良,直言“聽到他的口頭禅很心痛”

為張學良舉行葬禮時,現場哀悼的人群衆多。許多曾與張學良有過交集的人都前來吊唁,向這位曾經的軍閥首領緻以最後的敬意。就連張學良的舊識宋美齡,也親自前來獻上了花圈。

回想起來,宋美齡和張學良之間的恩怨情仇可謂是令人唏噓。兩人曾經是親密無間的戰友,但後來卻因為種種原因反目成仇。然而在張學良去世後,一切恩怨都煙消雲散,宋美齡的到來無疑是對張學良最後的緻敬。

張學良的遺體下葬時,謝雪萍内心萬分悲痛。她想起了張學良生前的那些遺憾,想起了他反複提及的想回東北、想念故土的願望。可惜這個願望注定無法實作,張學良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沒能再次踏上故土。

在張學良的葬禮上,謝雪萍看到了來自各界的哀悼者。有曾經的戰友,有政界人士,也有普通群眾。這足以說明,張學良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怎樣的烙印。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張學良的一生可謂是戎馬生涯。從軍閥混戰到國共内戰,再到抗日戰争,他幾乎參與了那個動蕩年代的所有重大曆史事件。

年輕時的張學良意氣風發、英勇善戰,被譽為"東北王"、"馬革裹屍"。他曾一度傲視群雄,叱咤風雲。但随着時代的變遷,他也逐漸被曆史的洪流抛在了身後。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張學良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他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行為,都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尤其是"西安事變"這一舉動,不僅将張學良自己的政治生涯推向了絕境,也将中國的命運推到了風口浪尖。

正是由于張學良的這一決定,國共兩黨最終實作了臨時統一,全力抗擊日本侵略者。從這個角度來說,張學良為民族複興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當之無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不管張學良身上帶有多少時代、階級和個人的局限,他都是那個動蕩年代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他的一生傳奇離奇,戎馬生涯充滿了無數曲折與際遇,最終還是命運無常,離開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