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兩訪彭鎮觀音閣老茶館 | 日常的史詩

作者:南方周末
兩訪彭鎮觀音閣老茶館 | 日常的史詩

彭鎮觀音閣老茶館仍使用老式燒水竈,水壺就放在火眼上。視覺中國|圖

彭鎮現在屬于成都雙流區,在成都市區西邊約30公裡的樣子。彭鎮有一家很有名的茶館,叫彭鎮觀音閣老茶館。我想這可能是現今中國最有名的茶館了。每一天都有許多旅遊者,特别是攝影愛好者,到這裡來打卡和攝影。這家茶館為什麼這麼火爆?我想主要是它保持了過去老茶館的那種格局和氛圍,哪怕在茶館之都的成都市内,也幾乎找不到了。是以人們去那裡,也有點“禮失而求諸野”的味道。

我是從1997年便開始考察成都的茶館,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我對這個茶館并不知曉。在知道這個茶館以後,雖然我關于茶館的寫作基本上已經結束了,但我覺得還是值得專門去一趟,主要是可以拍一些照片,可以用在我即将出版的關于茶館的專著裡邊。2015年10月31日,我利用在成都做研究的機會初次通路那裡。距離成都市區不是很遠,計程車大概也就是半個小時多一點。到了彭鎮,随便一問,人人都知道這個茶館,很容易就找到了。

茶館的門口有一塊牌子,上面有茶館的介紹:“觀音閣老茶館,地處雙流縣彭鎮楊柳河畔,此建築曆史現無從考證。通過當地老人的講述并綜合各種回憶版本,初步确定:老茶館原址為觀音廟,民國初期被用作茶鋪,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當地人都叫它觀音閣。一百多年前(甚至更久遠),彭鎮發生大火災,整過鎮子幾乎化為灰燼,唯有此宅幸免于難。當地便流傳說法,這裡是觀音菩薩踩着的地方,後來老百姓将這裡取名觀音閣,并虔誠地供奉起觀音菩薩。”

觀音閣茶鋪為水青磚瓦屋頂,老式穿鬥房,屋檐上至今還保留了依稀的龍文飛檐。茶館仍然使用過去的老式燒水竈,竈的表面有若幹火眼,水壺就放在火眼上。用的是鋁制水壺,過去老茶館使用的一般都是生鐵茶壺。這裡用的都是茶杯,而不是傳統三件套的茶碗、茶蓋和茶托,和老茶館的氛圍不是很搭。

據說是老茶館屬于供銷社系統,1995年,當地人李強承包了這個茶鋪,他非常有眼光,在接收這幾間房子的時候,沒有去粉刷搞裝修,甚至地下的爛泥地都保持了原狀。如果是他像任何一個其他新開張的茶館或者餐廳那樣,大肆裝修一番的話,它的精華就沒有了,絕對不會成為今天的網紅茶館了。

老闆李強戴副眼鏡,一頂棒球帽,帽檐翻到後面,很像今天時髦的年輕人。周圍都是拿着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李強似乎對這一切都習以為常,并不在意。我也拍了幾張他正在摻茶、忙碌的照片,算是留下一個記錄。

我覺得這個茶館的珍貴之處,還在于那些住在附近真資格的老茶客,他們為這個老茶館增色不少。有不少攝影愛好者在那裡拍照,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旅遊者在那裡喝茶。但是茶館裡主要的客人還是本地的老人,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周圍的人對他們拍照,而且似乎很享受這樣一個被關注的過程。他們照樣聊天,或者打撲克,但是沒有打麻将的。

最有意思的是一個老頭坐在茶館外面表演他的絕技。他頭發花白,穿着一件紅色的運動衫,正在玩響簧。響簧是過去四川非常普及的玩具,用兩根線可以拉出很響的聲音,但這位老頭沒有用線拉,而是在頭頂表演技巧。旁邊有人觀看,刺激了他的表演欲,自娛自樂,并非為了賣響簧或者是表演收錢。我想,像這樣一個老人,經濟上顯然不富裕,但是每天來到這裡,這樣放松的氛圍,有益于身心健康。

兩訪彭鎮觀音閣老茶館 | 日常的史詩

2013年10月23日,彭鎮觀音閣老茶館裡的茶客們。視覺中國|圖

時間過得真快。距離2015年秋天對彭鎮茶館的考察,不想一晃就将近四年了。我和一個影視制作團隊在川西平原考察了一大圈以後,最後來到了彭鎮,那天是2019年7月30日。這是我推薦給他們必須要看的地方,要想了解川西平原過去的生活,那麼這個茶館可以提供一些感性的認識。

像上次來一樣,看到一些老人在玩撲克。如果不想社交,在這裡一個人坐着喝茶,看手機也不錯。有些人看樣子是慕名而來,感受一下氛圍,不像這裡的老顧客。 這時茶客不多,空位不少。到了中午時分,陸陸續續老人們離開回家吃午飯。桌下的狗也開始休息了。 這次來這個茶館,已經接近中午,應該已經過了茶館的高峰時段,是以這裡的人比我2015年秋天上午來的時候要少多了。

門上那個小黑闆寫的價格很有意思:喝茶10元,攝影10元,喝茶+攝影,10元。意思就是說不能在這裡隻攝影,如果隻是攝影,也需要付10元。估計是因為到這裡來攝影的人太多,影響了茶客喝茶,是以老闆也利用這種方式來彌補一點損失。

重新回到這裡,感覺時間像凝固了一樣,一切就和上次一樣,沒有任何變化。我注意到的唯一明顯的改變,便是開始使用三件套的蓋碗茶。我甚至在想,上次來的時候,坐在那裡的茶客,有些可能現在仍然在這裡。

現在中國各個大城市新修的區域,不管是大樓,還是商業中心,還是餐廳酒樓,甚至是茶樓,已經缺乏吸引力,因為它們大同小異,缺乏特點。過去,舊的東西很多,帶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的色彩,但是我們并不珍惜,大刀闊斧地拆掉,一點也不覺得可惜,因為我們對新東西充滿追求的欲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90年代初成都把明代的九眼橋拆除。

經過了幾十年的大拆大建,過去的老店鋪、老宅院、老街巷、老城區,現在留下來的,已經是鳳毛麟角。到處是建立築、新街道、新廣場、新城區。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喜好也發生了變化,其實就是物以稀為貴。旅遊者開始到處去尋找留下來的曆史建築、街道和遺迹。甚至不需要是古代留下來的,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前留下來的,都已經開始稀罕,彭鎮觀音閣老茶館就是這樣,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在這将近四年的時間裡,肯定這裡接待了成千上萬的顧客和攝影愛好者,拍下了千千萬萬張照片。其實我想,這個茶館應該是每天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有的老茶客走了,新茶客又加入了這裡的日常生活;用壞的茶具、家具丢棄了,新的茶具、家具添置了。日常生活、文化和社會的變化太慢,并不轟轟烈烈。變化是規律,但延續也是規律。我在街頭文化和茶館的研究中,就反複地證明和讨論過這個問題。有的時候從表面上看起來文化和日常生活模式已經改變了,但是我們透過表面看裡邊,有很多并沒有發生變化,或者變化得非常少。是以我們考察社會,讨論文化,都必須研究變化和持續的兩個方面。那麼彭鎮觀音閣老茶館,可以在這兩個方面給我們很多啟發。

(作者系澳門大學曆史系講座教授)

王笛

責編 邢人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