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古筝伴奏rap、點茶繪出“茶畫”……市文化館“夜課堂”再更新 融入“潮生活”的傳統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作者: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60個課程,891個名額,5841人報名!就連從業人員也直呼:“太火爆了!”

去年,杭州市文化館試水公益教育訓練“夜課堂”,讓更多“上班族”擁抱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享受文藝的“月光”,大受好評。今年,“夜課堂”經過全面更新,再次面向市民開啟,這一組報名資料顯示了市民的洶湧熱情。

今年的“夜課堂”以“潮生活”為主題,與去年相比,課程設定更加靈活,内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國樂、書法、剪紙、西湖綢傘等衆多傳統文化課程,經過特别設計,與時尚潮流融合,成為熱門中的熱門。

傳統文化,在“夜課堂”裡煥發出勃勃生機……

以前是“課堂”,現在是“俱樂部”

報名參加“夜課堂”的市民發現,今年的課程設定架構與去年有較大的變化。

據介紹,經過過去一年的實踐,市文化館根據學員的回報對“夜課堂”進行了調整。最明顯的便是課程設定上,除了以往的正常課程,新增了體驗課程和“說”系列課程。

古筝伴奏rap、點茶繪出“茶畫”……市文化館“夜課堂”再更新 融入“潮生活”的傳統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一般的正常課程需要上12次課,而新推出的體驗課,是單次課。它就像超市裡的試吃樣品,市民可以先來“品嘗”一下課堂的内容和氛圍,如果喜歡這門課,再去參加正常課程。這樣的設定,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了學員。

“說”系列課程,類似文藝沙龍,會邀請各行業的資深老師前來分享,内容包括色彩美學、芳香療愈、旅行等專題。課堂上,學員可以參加讨論和分享,獲得更好的互動體驗。

相應的,“夜課堂”的課程類型上也進行了豐富和更新。去年僅有拉丁舞、鋼琴、古筝、素描等課程,相對比較單調,今年則推出了五大類型的課程,分别是親子類、社交類、鑒賞類、旅行類、非遺類。

古筝伴奏rap、點茶繪出“茶畫”……市文化館“夜課堂”再更新 融入“潮生活”的傳統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考慮到市民的需求,‘夜課堂’的功能将更豐富。”市文化館藝術教育訓練中心負責人介紹,“以前,偏重于‘課堂’,強調知識技能的教與學。今後,則更像是‘俱樂部’,将突出社交屬性,除了學習,還有聚會、交友、分享等功能。”

就拿社交舞蹈課來說,老師将流行舞蹈的舞步加以簡化,配上年輕人喜歡的舞曲,編排成交友性質的舞蹈。簡單的律動,輕微的肢體接觸,将讓課堂上彼此陌生的年輕人快速“破冰”。“不僅讓年輕人學會舞蹈,也讓他們在舞蹈中展開社交。”

“傳二代”登場,傳統文化融入“潮生活”

書法、竹笛、古筝、冷瓷、剪紙、茶文化、西湖綢傘……今年的課程中,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非遺為代表傳統文化課程比較搶眼。

如何讓這些傳統文化獲得年輕人的青睐?市文化館打出了“潮生活 夜課堂”的口号,用一系列的精心策劃,讓傳統文化課程以更年輕、更“潮”的方式呈現。

古筝伴奏rap、點茶繪出“茶畫”……市文化館“夜課堂”再更新 融入“潮生活”的傳統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一批年輕的“傳二代”被請進課堂。所謂“傳二代”,是指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子女及後輩。杭繡老師劉雨涵,1996年出生,是宮廷杭繡代表性傳承人趙亦軍的唯一弟子;剪紙老師王介明,1999年出生,師從杭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宋勝林;西湖綢傘老師宋超,是西湖綢傘代表性傳承人宋志明的兒子……讓年輕人來教年輕人,教學方法更加靈活,課堂氣氛也會更活躍。

同時,課程的細節設計,也讓傳統文化“潮”味兒十足。箫、古筝、竹笛等班級的學員,将身着漢服合作完成一首曲子,節目裡還融入詩詞吟誦和rap;西湖綢傘制作班的學員在完成制作後,還要用國風漫畫等當今流行的元素裝飾傘面;茶文化班的學員将學習用傳統點茶來創作“茶畫”,類似咖啡拉花……

古筝伴奏rap、點茶繪出“茶畫”……市文化館“夜課堂”再更新 融入“潮生活”的傳統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從群衆文化角度來說,在藝術普及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館重要職能;從非遺保護角度來說,非遺本身就是活态的傳統文化,不僅要保護,還在讓它們在現代生活中存活、傳承下去。”市文化館館長祝捷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夜課堂”不僅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據透露,今年市文化館還将積極與社會力量展開合作,未來将推出一批市民“家門口的夜課堂”。

文化微觀

這一抹“文藝月光”為何越來越貼近心房?

從去年開始,“夜課堂”之風在全國各大城市吹起。杭州雖然不是最早興起“夜課堂”的城市,卻自有特色,傳播和傳承傳統文化是其重要标簽。

今年,杭州市文化館對“夜課堂”進行了全面更新,人們欣喜地看到,傳統文化的内容在整個課程更有分量,也更有吸引力了,廣大市民争相報名。

“夜課堂”為何越來越受歡迎?這一抹“文藝月光”為何越來越貼近人心房?表面上看,是因為課程設定更靈活了、教學内容更豐富了、教學形式越來越“潮”了,背後卻是四個字——“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首先是關注市民的實際需求。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不能依靠灌輸,而應該根據人們的興趣和需求來進行。根據部分市民空閑時間不固定的特點,新增了體驗課程和“說”系列課程,讓偶有餘暇的市民也能享受“夜課堂”的滋潤;根據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推出了親子課堂和社交課堂,這些都是從市民需求出發的貼心舉措。隻有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才能吸引他們主動靠近,文化傳承才能真正落地。

以人為本,還要注重提升市民的參與度。傳播和傳承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專家和學者的責任,更需要大衆的參與。市文化館擴大了“夜課堂”的規模,并積極與社會力量合作,計劃推出更多的“家門口的夜課堂”,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無疑擴大了傳統文化傳播和傳承的覆寫面。

以人為本,更要重視參與者的情感體驗。傳統文化往往蘊含着豐富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是以,在傳播和傳承過程中,必須注重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讓他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所傳遞的情感和價值。“夜課堂”與“潮生活”相結合,古筝與rap融合,DIY西湖綢傘,用點茶創作“茶畫”……這樣的課程設計,無疑會增強學員的體驗感,拉近他們與傳統文化的情感距離。

陽春三月,萬物滋長,正是學習和成長的好時光。願更多的人能走進“夜課堂”,學知識、學技能、陶冶身心、結交朋友,享受“文藝月光”的滋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