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作者:上觀新聞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你見過2000多年前的高壓鍋嗎?

還是一口小熊造型的高壓鍋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

來自漢代的熊足銅鼎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01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

“銅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銅鼎用于炖煮和盛放肉類

相當于現在的鍋

這件銅鼎的三足是

三隻憨憨小熊🐻

小熊蹲立,咧着大嘴,眼睛睜得又大又圓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鼎的兩耳上部是一根圓軸

兩根圓軸各趴着一隻小獸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鼎蓋像一隻倒扣的缽,微微鼓起

上面等間距地環立着四隻小獸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這件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銅鼎

其實是來自漢代的“高壓鍋”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合蓋前

抓住鼎蓋的小獸,轉動掀開鼎蓋

放入要烹饪的食材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合蓋時

先翻轉鼎耳的圓軸,把獸頭平放于鼎蓋上

再旋轉鼎蓋,将獸頭卡在鼎蓋小獸項下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鼎和蓋被嚴絲合縫地密封在一起

蒸汽也會被牢牢地鎖在鼎中

不僅縮短加工食物的時間

而且烹饪出來的食物口感更加軟爛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這種利用密封産生壓力的原理

很像現代使用的高壓鍋

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能設計出

如此科學、精巧的“高壓鍋”

着實令人贊歎😦

02

在漢代,居然流行“熊出沒”

這件漢代“高壓鍋”整體造型中

最亮眼的莫過于

負重托舉的三隻憨憨小熊🐻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三隻小熊看似憨厚可掬

其實在漢代,它可是力量的象征

早在黃帝時期,就有關于熊的記載

史書記載:

“黃帝,初居有熊,号‘有熊氏’。”

(注釋:有熊氏,是史傳中上古華夏部落中的一個氏族)

大禹治水中,出現了人變熊的神話

《楚辭·天問》記載:

“禹治鴻水,通轘(huàn)轅山,化為熊。”

到了漢代,對熊的崇拜發展到了高峰

他們認為熊是祥瑞之物

威武有神力、能辟邪驅魔

許多漢代壁畫、磚石、玉器、陶器和銅器等等

甚至随葬品都有“熊出沒”

足以編出一本“漢熊寫真集”了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鎏金熊形青銅鎮(漢),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漢圓雕玉熊,現藏于鹹陽博物院。

究其原因

要追溯到楚文化對漢朝的深遠影響

漢文化是在大量吸收楚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是以,現在漢文化也稱為“楚漢文化”

楚人尤其崇熊

乃至于楚王的名号大多冠之以熊字

荊楚自穴熊至考烈王熊元止,共46代君王

以熊為名的就有29位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楚王酓(悍)鼎,現藏于天津博物館,鼎身銘文記載:楚國第42任國王楚幽王“熊悍”。

漢承楚風

是以,漢代人也尤為崇熊

03

漢代人愛吃、會吃、重視吃

滿城漢墓,又名中山靖王墓

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窦绾之墓

墓中出土了大量舉世聞名、如雷貫耳的文物

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

這件漢代銅鼎便出土于此處

除了這件銅鼎

還出土了很多漢代“黑科技”廚具

漢代“蒸鍋”銅甗

上部的甑用來放蒸物,下部的釜用來煮水

中間設有通汽的箅(bì)子

(注釋:箅子,架在鍋、釜、鼎等炊具中,用以蒸焖食物的炊具)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漢代“大鍋”銅镬

口沿有銘文:“容十鬥,重卅一斤”

據估算,漢代的十鬥相當于現在的二十升

2000多年前就有“高壓鍋”了,還是小熊造型那種

從這一件件廚具可以看出

漢代人有多愛吃、會吃、重視吃了

食物種類豐富多樣

甲魚、鹿胎、鹌鹑、香橙等等,擺滿一桌

“今民間酒食,殽旅重疊,燔炙滿案,臑鼈脍鯉,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衆物雜味。”——《鹽鐵論·散不足》

烹饪過程非常講究

如果烹饪不當,便不會食用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食馌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饪,不食。”——《論語·鄉黨》

漢代皇帝甚至擁有

龐大的飲食服務管理體系

不同門類食物有專門負責管理的官吏

這也就不難了解

為什麼能設計出如此精巧的熊足銅鼎了

跨越兩千多年

一口小熊造型的“高壓鍋”

向我們呈現了古人的智慧

訴說着中華飲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盧曉川

來源:作者: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