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職教十年丨“火眼金睛”找企業 莫讓人才變“耗材”

作者:湖北日報
職教十年丨“火眼金睛”找企業 莫讓人才變“耗材”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田佩雯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辦學的“風向标”,代表着行業趨勢和方向。學校隻有在日常教學中培育肥沃的實踐土壤,和企業緊密聯系,時刻跟進行業前沿,才有可能在大賽中拔得頭籌。但現實中,企業數量衆多,有在傳統行業中深耕細作的大型企業,有在新興行業中乘風破浪的創業企業,哪些企業才能“代表”行業前沿,給教學帶來實際的收益?如何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合點?采訪中,多所職業院校分享了自己的“企業經”。

賽場上 看到行業需要

比賽場景是對一線工作場景的模拟,學生在賽場上展現的技能是行業的切實需要。

“網購頁面裡裝修精美的店鋪、詳細的産品推介、店鋪的營銷活動,都是電子商務賽項第二個子產品視覺營銷的比賽内容。”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教師趙臻子舉例。課堂上如何學習這一競賽子產品?趙老師介紹,校内産教融合課程中會用到資料分析模型和方法,也有視覺設計等内容,企業會給專業指導,将企業經驗分享給學生,比如告訴學生怎樣的設計才是消費者希望和喜歡看到的。

職教十年丨“火眼金睛”找企業 莫讓人才變“耗材”

2024年“中銀杯”湖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智慧物流作業方案設計與實施賽項比賽現場。(武漢城市職業學院供圖)

經過競賽磨練的選手,往往也是各大企業、機關技術工的錄用人選。如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學子程龍、徐聰曾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化工生産技術”賽項中獲獎,成功入職中國工程實體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師王旭東認為,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子產品與企業真實工作任務實作了對接,能拉近企業和崗位需求的距離,有效縮國小生能力和企業期望的落差。

“比賽讓我們意識到,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革新和疊代,要求我們職業院校也要快速跟進企業的技術革新。”王旭東說,在課程改革方面與企業接軌,讓實踐課程教學内容和企業崗位實踐任務對接,讓學生真正了解企業崗位内容、文化和管理規範,準确自我定位,“相信我們培養的每個學生都将會是企業人選。”

溝通中 達成校企共識

“若不和企業合作,職業教育相對于行業發展将會非常滞後。”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與航空學院副院長李遠軍表示,以汽車行業為例,行業本身變化快,新能源汽車的很多動力及控制子產品燃油車不具備,不同品牌車輛之間有差異,學生技術要學好,至少得摸得到裝置。

校企合作能增加實訓裝置和實訓場地,還開拓了學生就業管道,對高校辦學益處良多。但企業普遍存在現實的顧慮:花心思培養的學生學到技術,另謀高就,企業辛苦一場,最後“為他人做嫁衣”。

如何找到切合點,讓企業在合作中嘗到“甜頭”,獲得增益,促進校企合作落地?

職教十年丨“火眼金睛”找企業 莫讓人才變“耗材”

東風乘用車二廠,勞工在加緊生産全新車型奕派007。(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通訊員 湯濤 王一珺 攝)

李遠軍分享了他的合作經驗:和學校對接後,企業旺季和學生實習實訓計劃對接耦合,在學校老師和企業導師指導下直接進入崗位,企業的用工需求、校内學生實習實訓需求能同步得到解決。

此外,行業頭部企業對人才有着較為完善的培養和晉升管道,對員工發展也更友好。如吉利汽車從2015年開始鼓勵和促進内生型人才的培養,陸續釋出了雛燕、大雁、飛雁、金雁等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項目,通過内部培養的人才穩定性更高,專業契合度更好,可以更快更好地保障企業高速發展。

磨砺下 煉就“火眼金睛”

人社部門對職業技能教育訓練有相應補貼,産教融合企業也有稅收減免政策,但甄别出有人才培養需求和願望的企業并不容易。有企業為了拿補貼而來,沒有在學生培養上盡到責任;也有企業帶來交換條件,“和學校合作,學校就得把辦公裝置換上公司的産品”。

在職業院校中轉幾圈,偶爾也能發現一些廢棄的企業牌匾,部分企業是因為行業變化調整了用人需求,校企合作到期不續,也有少數企業打着校企合作的名頭進校,卻沒有真正把企業的标準、技術引進來,更談不上入企就業,雙方合作不下去了,企業就人去樓空。

多年磨砺,負責校企合作的老師們,也就煉得一雙“火眼金睛”。

職教十年丨“火眼金睛”找企業 莫讓人才變“耗材”

襄荊鐵路宜城漢江特大橋箱梁架設成功突破200孔。(湖北日報通訊員 熊英豪 陳浩龍 攝)

“有企業和我說要10個學生,卻說不出對學生的具體要求和崗位的工作内容,這一聽就不靠譜兒!”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城市建設學院院長鄭睿坦言,有企業會找學校要“臨時工”,學生入職後被派遣從事和專業不對口的生産工作,表面上學生入企實習了,還附送“實習證明”,但其實學生沒有學到東西,反而消耗了自己,浪費了時間。

此外,校企合作還需要提前布局行業前沿,以應對市場波動。鄭睿回憶,2012年,學院獲批了楚天技能名師教學崗位,建工集團、中鐵大橋局的工程師來校設崗,交談之中,企業工程師為人才培養指路:建築行業要走向工業化、資訊化、綠色化,人才培養也要早布局。

鄭睿結合政策,從行業、企業處得到印證後,着手和建築行業數字化轉型企業對接,2016年前後落地專業轉型,把資訊化應用融入日常教學,還建設了虛拟仿真實驗室,目前學院保持每年約800名學生的招生名額,學生就業依然不愁出路。

相關連結>>

職教十年丨省賽添“智”更添“質”,人才與發展同頻共振

職教十年丨打破“擇優培養”!從“隻盯冠軍”到“人人成材”

湖北日報用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使用者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資訊,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線上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