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作者:V盟文史

相信你一定聽過這麼一個段子:因為玉皇大帝姓張,叫張百忍,是以姓張的在跟别姓打交道的時候,千萬不能說“免貴姓張”,事實上來說,别人家再貴,還能貴過玉帝?

事實真是這個樣子的嗎?

張姓作為大陸分布最廣泛的姓氏之一,足有9600萬人之多,是怎樣發展而來的呢?

張姓的起源很早,傳說起源黃帝的大兒子少昊的第五個兒子揮。

一般姓張的人在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喜歡強調是“弓長張”。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這種介紹方式的起源,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早的多。

因為大陸還有一個姓“立早”章姓,章姓人口雖然不如張姓多,但卻幾乎同樣古老,這兩個姓讀音完全相同,為了差別,隻能用拆字法來解釋。

傳說張姓的始祖揮發明了弓箭,在黃帝征伐蚩尤的時候立了功,被封在清河,賜姓張氏。

也有說法認為,張姓可能跟司馬、司徒一樣,是以職業發展出來的姓氏。

因為“張”非常古老,它的字形是左邊一張弓,右邊一個人做伸展或拉伸狀。這意味着這個字很可能是指,部落中掌管弓箭校準的人或掌管弓箭的人。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張姓的另外一位始祖,是一個大家應該都知道他做了什麼事兒,卻沒幾個人記住他名字的人物。

話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為國内局勢混亂,不得已帶着幾個死忠于他的家臣流亡國外,受盡了颠簸之苦。

有這麼一天,長途跋涉的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已經許久水米沒打牙的他,虛弱地在嘴裡念叨:肉肉…肉肉…我要吃肉肉……

當時隊伍裡早已斷了糧,大家豆子都沒得嚼了,哪裡來的肉給重耳吃?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重耳念叨了一陣子後,他随行的家臣介子推竟真的給他端來了一盆煮好的肉。

餓昏頭的重耳來不及多想,狼吞虎咽地把盆裡的肉給吃了,吃完才想起問介子推肉是從哪兒來的。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介子推沒有說話,但屁股上流淌的鮮血出賣了他。

原來介子推為了不讓重耳挨餓,把自己屁股上的肉割下來了一塊,混着野菜煮給重耳吃了。當時重耳非常感動,說以後我要發達了,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對我今天的情誼!

後來重耳在外流落十九年,終于重回晉國登上公位。掌權後的重耳封賞了跟從他流浪的家臣,唯獨忘記了介子推。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介子推也沒有計較這些,他認為重耳回國登上公位是天命所歸,他和諸家臣都談不上有什麼功勞,就回到家鄉伺候老母親去了。

介子推不在意這事兒,他的鄰居解張卻十分為他鳴不平,寫一首歌貼到了晉國的城門上。

其歌略曰:有條龍啊滿天飛,五條蛇呀相跟随;龍歸位啊四蛇肥,就一蛇呀成窮鬼。

已經是晉文公的重耳聽了這首歌,立刻就想到這是有人在諷刺自己沒有封賞介子推,趕緊派人去請介子推相見。

不料介子推也個有脾氣的,他不但不願意去見晉文公,還背着老母親躲進了深山老林裡。

晉文公以為自己誠意不夠,親自帶着人到山裡找介子推母子,可喊了半天也找不到他們母子。

這時候就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說介子推是個孝子,他不出來咱們把山給燒了吧!大火一起他為了救老娘,肯定得自己跑出來。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晉文公着急見介子推,就準許了這個建議。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還是沒出來。

晉文公派人搜山的時候才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躲在小山洞裡,母子互抱着被火燒死了。

後悔不已的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當地每年在山火燃燒的那三天不得生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曆。

說到這肯定有人要問:不是說張姓的起源嗎?怎麼又扯到寒食節了?

這個故事裡,大多數人都沒什麼印象,卻又是整個事件重要推動者的解張,就是張姓的另外一位始祖。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介子推被燒死後,晉文公出于對他的愧疚,封賞了為他鳴不平的解張,他的後人以字為姓,是為張氏的另一個起源。

這一脈的張姓,一直在晉國為士大夫。

趙、魏、韓三國分晉的時候,張氏在晉國已經發展的十分可觀了,趙、魏、韓三國的士大夫中都有張氏的人。

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魏國的張儀和南韓的張氏。

張儀合縱連橫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而南韓張氏張開地輔佐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三代君王,他的兒子張平輔佐過韓釐王、韓桓惠王兩代,當時人稱“五世相韓”,可謂南韓最頂流的名門世家。

而張平有一個兒子,就是後來輔佐劉邦開創大漢王朝的張良。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就能了解,南韓被秦所滅之後,張良為啥要在博浪沙買兇朝秦始皇扔鐵疙瘩了吧?秦滅韓,其實滅掉的有他家的一半,能不恨嘛。

除了解張之外,還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我們知道他不姓張,可實際上至少他的子孫是姓張的。

這個人,就是戰國時大名鼎鼎的秦國相國、應候範睢。

範睢本是魏國人,因為得罪了權臣魏齊,差點被活活打死,甚至還被扔到了廁所裡,往他身上撒尿。

曆經磨難死裡逃生的範睢,傷愈之後不敢留在魏國,化名張祿去了秦國。

到了秦國之後的範睢,一直都是頂着張祿的“馬甲”在活動,即使後來他深受秦昭襄王的寵信,當上了秦國的相國時,當時的人也稱呼他為“張君”。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史書雖然記載了他原名叫範睢,但他入秦之後,始終沒有公開把姓名改回來,一直都是叫“張祿”,他的後代自然應該也就姓張了。

範睢之是以沒改回來自己的姓名,估計跟那時候姓名沒現在重要有關。

比如商鞅在衛國的時候,叫公孫鞅,到了魏國叫衛鞅,後來在秦國混發達了,獲封了商於之地才開始叫商鞅的。

範睢在秦國發達之後,一般人隻能用“相國”或“應候”來稱呼他,他的姓名反而不重要了。再說範睢在魏國的凄慘遭遇太有損于人格,範睢應該也不太想搞得盡人皆知。

秦朝到漢朝這段時間,張姓最有名的毫無疑問是張良。張良這個人,對張姓後來的發展也确實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漢高祖劉邦因為種種原因,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就開始對功臣進行清洗,跟着他打天下的老臣很多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可張良是個聰明人,他很早就主動退出了漢朝的權力中樞,為了表明自己沒有異心和不滿,他主動研究起了“黃老之術”。

注意啊!第一個重點來了!

所謂“黃老之術”,就是黃帝和老子的思想著述,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就是《黃帝内經》和《道德經》。

這兩者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主打的就是清靜無為和順應自然,再進一步就是煉丹服氣白日飛升。

張良是漢初人氣最高的謀士,天天研究這些有的沒的,成功躲過漢初的權力傾軋,得以善終,為後世的謀士們立了一個很好的樣闆。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張良去世的時候年紀有多大不詳,但他去世之後不久,就有他修煉成仙的故事傳播,漢初“黃老之說”盛行,他也是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西漢初期是道家思想最活躍的時代之一,同時也是“天命說”最盛行的時期。這兩樣東西結合在一起再往前一步,就是一個宗教的成型。

但很遺憾,這臨門一腳空白了幾百年,愣是一直沒人往上踢。一直到東漢的時候,号稱張良第八世孫的張道陵,才把煉丹服氣和玄妙莫測的天命結合起來,建立了道教。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傳說張道陵少年時就天資過人,曾經還是太學生,隻不過他無心官場,一心隻想修真煉道求長生。

張道陵得道的方式是煉丹,相傳他在龍虎山築壇煉丹三年才有所成,丹成之日,龍虎都跑出來拜服,是以那座山也就改名叫了龍虎山。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秦始皇、漢武帝都求而不得的仙丹,被張道陵煉成了,他也是以成為了道教的祖師。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得道之後的張道陵在四川一帶活動,通過施符水治病等方式傳道。因為入他的教門,就必須先交五鬥米,是以又稱五鬥米教,還有一種叫法,這裡就不提了。

從張道陵這一代開始,五鬥米教在蜀中一帶傳播,在民間的影響力很大。

與張道陵差不多同一時期,河北钜鹿人張角建立了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掀起了大名鼎鼎的“黃巾起義”。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雖然黃巾起義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還是失敗了,但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對大陸民間信仰并沒有消失。

說一個大家應該都聽過的地名:三官廟。

在北方的農村,很多地方都有村鎮叫三官廟,盡管那些地方大多壓根兒就沒有廟。這個三官廟,最早就是太平道中的天官、地官、人官三官。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這三官具體是哪幾位神仙,衆說紛纭,北方一些地區的信衆認為;天官是張角,地官是張魯,人官是張修。

都姓張的這三個人又是什麼關系呢?

五鬥米教張道陵仙去之後,教權傳給了他的兒子張衡,但張衡這個人在正史中的記載不多,推測可能是為人低調或其壽不永。

張衡不在的時間段裡,有個叫張修的人掌握了五鬥米教的教權,他響應張角的号召,在巴郡起兵。

後來劉焉到益州平定黃巾起義的時候,應該是招安了張修,反正他後來成了劉焉的别部司馬。

這時候張衡的妻子因為擅長養生之道,長相美麗,用鬼神之術獲得了劉焉的信重,他的兒子張魯也是以受劉焉信任,被任命為督義司馬。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後來劉焉指令張修和張魯一起,去攻打漢中太守蘇固。

張魯和張修人多勢衆,蘇固這個人又沒有太大的才能,幾乎沒費多大力氣,漢中就被張修和張魯攻下來了。

但攻下漢中之後不久,張魯突然率兵襲殺了張修,兼并了他的兵馬。

一般認為,張魯這麼做是為了奪回五鬥米教的教權。

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統領益州,張魯不大看得起劉璋,就開始在漢中不聽他的号令。

劉璋一怒之下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家人,張魯也從此正式跟劉璋翻臉,在漢中地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獨立勢力,劉璋幾次派兵攻打都被他打敗了。

張魯在漢中地區說一不二近三十年,他的宗教思想也在當地生根發芽。

後來曹操收拾掉了馬超、韓遂等人,騰出手來就準備讨伐張魯。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但張魯這個人非常識時務,曹操打過來之前就知道打不過,老早就做好了投降的打算。

張魯投降之後,曹操也沒有虧待他,封他為阆中候,食邑萬戶,讓兒子娶了他的女兒張琪英。

張道陵、張衡、張魯就是天師道的前三代天師,張魯投降曹操之後,天師道開始在貴族群體之間流傳,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的愈發壯大。

晉代“八王之亂”後五馬渡江建立東晉,當時的道教也分裂為了南北兩派。

北魏道士寇謙之改革建立了北天師道,東晉的道士陸修靜也改革整頓了南天師道。到了這一時期,天下雖然還在大亂,但道教的基礎已經夯實,成為了較為成熟的宗教。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想必大家也看出來了——南北天師道的創始人,怎麼都不姓張啊?

這一時期張魯的後人比較低調,正史中記載的比較少。

一直到宋元時期,宋徽宗和元順帝先後對龍虎山曆代張天師進行冊封,張天師一脈的榮光才逐漸恢複。

後世所傳的玉皇大帝姓張,最早的出處應該也不會早于這個時期。

因為道教内部的至高神,從來不是玉皇大帝,而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祖師。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在一些道教的傳說當中,玉帝甚至隻是元始天尊座下的一個童子,後來受元始天尊的指派掌管三界,統禦衆神。

民間傳說中的玉皇大帝,最早受朝廷承認是宋徽宗時期,他把道教的昊天上帝跟民間信仰的玉皇大帝進行合并之後,統一出來的最高神。

在大多數道教的内部,三清祖師地位仍在玉皇大帝之上,還是道教的最高主神。

而且早期道教的進階神祗一般都不稱姓名的;比如三清、三官、四禦,官位就是名字,之是以會這樣大概跟當時貴族稱官職,不稱姓名的禮儀有關。

是以玉皇大帝在正統道教裡,應該也是沒有姓名記載的。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所謂玉皇大帝姓張,叫張堅、張百忍、張友仁等說法,都是出自民間故事,沒有明确的典籍記載。

民間之是以會有玉皇大帝姓張的這些故事,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張姓自古就是大姓,卻沒有出過皇帝,是以有人編玉皇大帝姓張來撐場面;二是因為天師道代代天師都姓張,老百姓據此牽強附會而來。

9600萬張姓人沒出過皇帝,開口卻不免貴,是因為玉帝還是因為道教

姓張的小夥伴們還是要注意,跟人打交道時“不免貴”,一定地看場合和層次,非正式場合以及非嚴肅的對象可以不免貴;但遇到正式場合,跟嚴肅的人打交道的時候,最好還是謙虛一點免貴,免得被人挑理,徒增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