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揚眼紀實 | 常進:火眼金睛

作者:紫牛新聞

趁着常進回甯的機會,終于約到了采訪的時間。他現任國家天文台台長,而他的實驗室還在紫台,有時會回來做他的科研工作。見面後,沒有客套,直接采訪。他說, 我重點講幾點,一是科學研究要有科學精神,二是搞科研要善于合作包括國際合作,三是要特别用好年輕人。他的談話簡明扼要,閃耀着思想的火花。這火花,是否會照亮躲在暗處的暗物質呢?

(一)

壬寅金秋,黨的二十大在北京勝利召開。

在黨的二十大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台長常進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前不久,中央又任命他兼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他還有一個重要身份——“ 悟空号 ”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

揚眼紀實 | 常進:火眼金睛

常進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作為一名科學家,常進在人民大會堂親耳聆聽二十大報告中關于科技創新的最新論述,心情格外激動,也倍受鼓舞與激勵。

二十大召開前夕,他聽取了“ 悟空 ”團隊關于“ 悟空号 ”探測資料分析的彙報。令他高興的是,團隊科研人員基于“ 悟空 ”資料,新近繪制出迄今能段最高的硼/碳、硼/氧宇宙射線粒子比能譜,并發現能譜新結構,意味着經典宇宙線傳播模型或需進一步修正。

這很有價值!常進敏銳地意識到,這是“ 悟空号”首次對宇宙線中的次級/原初粒子比例進行精确測量, 這項研究可能幫助人類更精确地尋找暗物質。

常進立即要求向外公布這一極有價值的新成果,與國内外天文界共享。

就在二十大召開的前兩天,“ 悟空号 ”國際合作組,利用衛星觀測資料分析得到的精确測量結果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于2022年10月14日線上發表于大陸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在天文界引起熱烈反響。

在此前的六年觀測中,“ 悟空号 ”共記錄了超過350萬個碳、氧、硼原子核資料,科研人員據此取得了一批科學成果,都已對外公布,獲得國内外天文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肯定。

如今,“ 悟空号 ”正巡遊在浩瀚的太空,用它的火眼金睛尋找着人類從未“ 看 ”到的“ 暗物質 ”。

人們感到好奇:“ 悟空号 ”的火眼金睛究竟有多厲害?

(二)

那還要從“ 兩朵令人不安的烏雲 ” 說起。

1900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新年慶祝會上,著名實體學家開爾文勳爵作了展望新世紀的發言:科學的大廈已經基本完成,後輩的實體學家隻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就行了。 但是,在實體學晴朗天空的遠處,還有兩朵令人不安的烏雲。

這兩朵烏雲是指什麼呢?

一朵與黑體輻射有關,另一朵與邁克爾遜實驗有關。

時隔不到一年——1900年底,就從第一朵烏雲中降生了量子論。緊接着,1905年又從第二朵烏雲中降生了相對論。

于是。經典實體學的大廈被徹底動搖,實體學發展到了一個更為遼闊的領域。可是,實體學的天空并不是萬裡無雲。像20世紀初一樣,21世紀初的實體學天空又出現了兩朵烏雲:

暗物質和暗能量。

而且,這兩朵烏雲并沒有像20世紀的兩朵烏雲那樣,很快被撥開雲霧見太陽,至今還在實體學的天空遊蕩。

全世界的許多科學家都在努力,試圖揭開這兩朵烏雲的秘密。常進就是其中的一位。

常進1966 年出生在江蘇省泰興市河失鎮常家莊。此村,以常姓族人聚居而得名。常進是家中長子,家裡有兄弟 4人。父親對常進特别寄予希望,常常對入學後的常進說,你要好好上學,用心讀書,争取将來上個大學 。

常進就讀于鄉下學校。這個學校規模很小,幾間平房,一塊巴掌大的土操場,邊上是一個小水塘,四周長着幾棵柳樹。 雖然學習條件很差,但常進學習非常認真刻苦。課間同學們都到操場上、水塘邊玩去了,而他常常在座位上一動不動,還在為一道題或一個問題絞盡腦汁。國中畢業後,他參加中考,憑着自己的勤奮,考上了全縣最好的高中——江蘇省姜堰中學。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名牌大學畢業的實體老師,淵博的知識、生動的講解、有趣的實驗,一下子把常進吸引住了,使他對實體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次,實體老師在課堂上說,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類至今沒有認識的不知道的東西。我前不久在一本書上看到,早在1922年,有位名叫卡普坦的天文學家就曾提出,整個宇宙中還有一種不是物質的物質存在,權且稱之為暗物質,而且,物質隻占宇宙的5%,而95%都是暗物質。

同學們面面相觑,難以了解。

老師接着說,關于暗物質,現在還隻是一個概念,我也說不清道不明,相信總有一天,有人會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去揭開宇宙裡更多的秘密。

與同學們一樣,常進聽得懵裡懵懂,但他從此知道并記住了暗物質這個詞,也是以對這個世界更加充滿了好奇與憧憬。

高中階段的學習很快就結束了,常進如願以償地拿到了中國科技大學的入學 通知書,成為 實體系的一名新生。

當年,中國科技大學實體系的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個:一個是核實體,主要研究原子核的結構和變化規律;另一個是高能實體,主要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層次的微觀物質世界。

常進毫不猶豫,一下子看上了高能實體。因為這是一門以發現和實驗為基礎的前沿學科,這正切合他性格中沉穩和專注的一面,而且他特别喜歡做實驗。

他的導師許咨宗教授很快發現常進在做實驗上的興趣與天賦——既有想法又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就給他安排了較多的實驗機會。

當時實體系的實驗裝置非常陳舊與簡陋,有些早已被西方同行所淘汰。許教授帶着學生在這些舊裝置上做各種實驗,并告誡說,這些裝置雖然簡陋陳舊,但并不是不能做實驗,而且可以想盡各種辦法,在舊裝置上摸索出新的功能。

導師的話對常進啟發很大。他一絲不苟地在這些老舊裝置上做着各種實驗,并想方設法采用新方法,發掘新功能,用他的話來說,讓老樹發出新芽。當然,這并非易事。當時,許教授與常進一起,嘗試測量一種新的反射晶體的衰減時間,這在世界上還是先例,難度相當大,因為這種新的反射晶體衰減時間不到 1納秒。要用簡陋的裝置捕捉到轉瞬即逝的東西,既要有科研上的創造性,還要有 不怕失敗的勇氣與耐心。

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很長時間一無所獲,常進為此十分焦急,甚至有點洩氣。而許教授反複對他講,科學實驗做不成功是常事,不能氣餒,要追根究底,去弄清楚原因。有些失敗可能是實體上的,有些可能是技術上的。如果是技術上的原因,我們應當去改進技術,做得更細更精;如果是實體上的原因,那正是新的發現的可能性,也許會從中取得新的突破。

正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常進在實驗中掌握了更多的實體知識、科學方法和相關技術,而更大的收獲是,他逐漸培養起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

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後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加油打氣。

正是在這科學的春天裡,碩士畢業的常進,被配置設定到地處南京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實體所工作。

但常進很快發現,紫台與大學一樣,缺少科研經費,沒有先進儀器,既無法做前沿實驗,也難以開展科技工作。

當時,台裡試圖研制一顆天文衛星,也讓他一起參與,卻因科研經費不足隻能下馬,但台裡的上司和科技人員并沒有洩氣,更沒有放棄,都在利用有限的條件默默無聞、持之以恒地工作着。這對常進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他暫時放下目前的研究實驗,一頭紮進台裡的圖書館,在這裡先做前沿的瞭望觀察,把西方高能實體論文看個遍,并掌握了大量相關的最新動态與資訊。他驚訝地發現,由于長期脫離與世界前沿的學術交流,國内的許多研究思路落伍了,研究方向偏差了。

于是,常進萌發了彎道超車的想法:不能跟在外國人後面走,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方向,那就是外國人還沒有看到的方向,還沒有進行的探索,我們先搞,掌握獨門秘訣、獨門武器,這樣才有可能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準。

搞什麼呢?高中時在他心裡埋下的一顆種子,在沉寂了多少年之後,開始發芽了。這顆種子就是——暗物質。

暗物質,最早是在1922年由荷蘭天文學家卡普坦提出。1933年,天體實體學家茲威基利用光譜紅移測量,發現星系團中星系的速度彌散度太高,而僅靠星系團中可見星系的品質産生的引力,是無法将其束縛在星系團内的。是以他得出結論,星系團中應該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其品質為可見星系的至少百倍以上。

不過,這一突破性的概念,因難以證明,是以在當時未能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至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支援暗物質存在的新觀測資料,包括觀測背景星系團時的引力透鏡效應,星系和星團中熾熱氣體的溫度分布,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等。這樣,存在暗物質這一理論逐漸被天文學和宇宙學界廣泛認可。

但是,不管國外還是國内,科學家們都隻是在理論上論證了暗物質的存在,并未真正找到它存在的直接證據。

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暗物質相關的研究,獲得了18次諾貝爾實體學獎。但這些研究的理論成果,隻能解釋宇宙中的物質不到5% ,而對剩下的95%還是一無所知。

常進敏銳地意識到,尋找暗物質是一個絕佳的研究方向。他知道,尋找暗物質是近30年來國際粒子實體實驗的熱點之一,主要通過三類實驗來尋找:

第一類實驗,是在超高能對撞機上産生暗物質候選粒子。第二類實驗,“上天”尋找暗物質。第三類實驗,“入地”尋找暗物質。實際上,這三類實驗即便發現了暗物質的候選粒子,但是确認它就是宇宙中的暗物質也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

就在這一時期,國家加大對航天領域的投入,成功發射了多顆衛星。紫台研制的一台小型天文觀測器搭載在衛星上,到天上去觀測,獲得了大量的太陽耀斑資料,效果非常顯著。這個項目是大陸第一次将空間裝置送到天上去,觀測天體的高能輻射。常進參與了這個項目,強烈地感覺到,跟着外國人後面幹,要趕上他們難度很大。 他準備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常進的研究重點放在了高能電子和高能伽馬射線的觀測方法。說來也巧,在1997年,常進偶然聽聞美國要在南極開展ATIC氣球探空項目,也就是放氣球到天上去觀測高能宇宙線。常進感覺機會來了。他知道,除了研究宇宙射線,這個項目還能用來尋找暗物質——基于高能實體的理論,當暗物質互相碰撞時,也能産生高能宇宙射線。

這需要把符合條件的粒子從規模龐大的宇宙射線裡面挑出來,如果采用傳統的方法,需要重達四五噸的昂貴探測器才有可能實作。不過,常進發明出一種新方法,用便宜、較輕薄的儀器,比如美國人的氣球實驗所用的探測器。

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的常進直接發電子郵件給美國ATIC項目首席科學家,提出用自己的方法合作研究,并一步一步争取,從最基礎的參數算給他們,不斷地發郵件反複說明。後來美國人有點相信了,便讓他到美國去跟他們談,當面溝通。

常進到了美國就被直接送進實驗室 , 那裡好多人正在讨論他的方法。美方心存疑慮,要求他在計算機上将他的想法從頭到尾示範一遍。 常進 全神貫注從零開始,整整連續用了36個小時,把各種參數計算出來 ,與他們整個團隊得到的參數基本一緻。

美國同行大受震撼。後來,美國人再把這個探測器拉到瑞士那邊的加速器上,用加速器的高能粒子來模拟天上的宇宙射線。實驗時,又把常進叫了過去,當天給資料,竟然要他第二天出結果。 常進二話沒說,埋頭工作近20個小時,拿出了漂亮的答案。

美方決定邀請常進加入ATIC項目組,南極氣球實驗資料也将交由他分析。

2000年底,一個比足球場還大的超級氣球于南極升空, 在離地面37千米的高空展開了人類對宇宙線高能電子的首次成功南極觀測。

南極氣球總共進行了4次飛行,探測帶回了海量資料。常進用這些資料,兩三天就把高能電子、高能伽馬射線全部找了出來。他很快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高能電子流量在3000億~8000億電子伏特能量區間内,顯著超出了模型預計,也就是說,觀測到的高能電子要比理論計算出來的多。

這讓常進急了,以為是儀器出了問題。然後,常進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證明不是儀器問題,并推測肯定是天上來的高能電子比理論模型要多。

多出來的這些電子來自于哪裡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這一“超”現象來自暗物質。幾年後,常進作為第一作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宇宙電子在3000億~8000億電子伏特能量區間發現“超”》。這一成果,成為ATIC氣球探空項目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同時,引發了世界範圍内間接觀測尋找暗物質的熱潮。

(四)

人類對于太空的探索,主要包括天文與航天兩個領域。這兩個關系非常密切的領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文是航天的基礎,航天為天文搭建平台。

随着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航天科技迎來了大發展。1992年,中央準許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淩晨6點,“神舟一号”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神舟,意為天河之舟,往返于天地之間。

神舟,與“神州”諧音,象征着中國人的“飛天”之夢。

這是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标志着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飛船順利入軌,标志着大陸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作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早在“神舟二号”飛船上天之前,天文學界就提出搭載空間天文探測儀器,并取得了積極科研進展。該計劃于1994年正式立項,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紫金山天文台與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共同完成了3台高能輻射探測器的研制。

常進從頭到尾參與其中。令天文界振奮的是,天文探測器在“神舟二号”在軌運作中工作正常,除了觀測到若幹宇宙伽馬射線暴,還觀測到數十個太陽伽馬射線耀斑和逾百個太陽硬X射線耀斑。

常進滿懷信心地對同僚說,如果我們能制造一台更大的探測器放在宇宙空間, 那就打開了宇宙的一個新視窗,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同僚笑言道,你是打開天窗說靓話。

常進糾正道,我是打開天窗看風景。

1970年4月24日大陸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号”升空以來,到2001年,中國已成功發射了70多顆(艘)應用衛星和飛船。然而,深空探測領域卻始終沒有留下中國人的足迹,奔月還隻是夢想。

2001年,由孫家棟院士牽頭組織全國各方面力量,展開了對月球探測的工程論證。2004年2月,中央正式準許月球探測工程立項,大陸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被命名為“嫦娥一号”。這成為大陸航天發展第三個裡程碑的開篇之作。

當常進在第一時間得知大陸實施登月工程的消息後,他意識到這又是一個重要機會。不是說機會垂青有準備的頭腦嗎?好,他早就着手準備了——醞釀在“嫦娥一号”搭載天文探測器。

不曾想到,他在尋找機會,機會也在尋找他。有一次,中科院在哈爾濱召開會議。會上,“嫦娥一号”總設計師葉培建介紹了第一期繞月工程計劃,就是要對月球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的探測,并對月球表面的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實體場進行探測。葉培建還征詢大家的意見,還能在探月工程中做些什麼?

常進随即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設想:在“嫦娥一号”上搭載天文探測器,即一台伽馬/X射線譜儀,用以測量月球表面的伽馬射線,并尋找和測量月球可能存在的有關元素。

一拍即合!常進的建議和設想得到了葉培建總師的認可,并把這一研制任務交給紫台。

常進帶領着一個年輕的團隊投入到緊張的研制工作。經過一系列技術攻關,伽馬/X射線譜儀研制出來了。但能不能使用,還必須經過嚴密的試驗。常進帶着團隊人員駐紮到南京十四所,利用這裡的真空罐對裝置進行溫度測試。從低溫到高溫,再從高溫到低溫,無數次地循環, 就這樣持續了整整七個月的時間。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一号”衛星,攜帶着CCD相機、成像光譜儀、雷射高度計、伽馬/X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儀、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低能離子探測器等多種科學儀器,對月球進行探測,完成四大任務:擷取月面的三維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檢測地月空間環境。其中,紫台研制的伽馬/X射線譜儀運作良好,并取得令人滿意的觀測資料,成功發現了月面自然放射性元素,成為“嫦娥一号”科學成果的一部分。

之後,常進團隊又參加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相關工作,觀測裝置不斷改進,觀測效能不斷提升。

在此過程中,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已經在常進心中孕育成熟——研制一顆暗物質專屬探測衛星。

(五)

常進把醞釀已久的暗物質深空探測計劃向紫台上司作了彙報,得 到台上司的充分肯定。為了有效推進暗物質研究探測工作,紫金山天文台于2010年組建了暗物質與空間天文實驗室,并任命常進為台長助理,分管這項工作。

慶幸的是,此時,中國科學院正在實施一項“科技率先行動計劃”。常進帶領研究團隊夜以繼日,做出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項目方案書”,并以紫台名義向中科院申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納入“率先行動”計劃。

為了慎重起見,中科院上司通過特殊管道,征詢國際知名機構和專家的意見,而得到的善意答複是,憑借中國目前的人力财力和科研水準,要進行暗物質的深空探測,那非常艱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常進愣住了,沉默許久後說,是的,也許是不可能的,但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堅定的決心,加上明确的科學目标、可行的實施方案,最終獲得了上司和專家組的認可。紫台申報的“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項目,在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中脫穎而出,于2011年12月正式立項。

常進多次對同僚們說,我們生逢其時,遇上了好時代!

揚眼紀實 | 常進:火眼金睛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常進(中)和他的團隊

根據設計方案,暗物質專屬衛星探測器将由4個部分組成:頂部是塑閃陣列探測器,往下依次是矽陣列探測器、BGO量能器、中子探測器。隻有四種探測器結合,才能高分辨地觀測高能宇宙粒子。為此,衛星将設定75916路探測通道。

無疑,這是當時大陸在天上飛行的電子學方面最複雜的一顆衛星。

常進需要組成一支高水準的專業團隊, 首先想到了科大的老師。得到了老師們的支撐, 常進 又經過多種途徑招兵買馬,在不長的時間内組成了中青年團隊,共有成員35人,大多是年輕博士,團隊平均年齡34歲。團隊組建後,常進自加壓力,提出衛星研制時間為4年。

奮戰在“北鬥三号”首顆試驗衛星技術攻關一線的朱振才,因為技術熟練,被召喚到空間科學衛星的新戰場。起初科學團隊設計的衛星是個“大塊頭”,重達3噸。朱振才帶領團隊瞄準探測任務,精準定位減重的設計思路。通過創新性地提出了“以有效載荷為中心、以實作科學任務為目标的整星一體化設計”理念,将衛星品質控制在1.9噸以内,僅運載就為國家節省了幾千萬元的成本。

空間探測器研制出來後,要在歐洲核子中心進行束流測試,如此大型的空間探測器運往歐洲核子中心在中國尚屬首次。為了盡快掌握探測器的工作狀态,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研制團隊在歐洲成立臨時黨支部,帶領團隊成員在異國他鄉堅守實驗現場,為了解決多項技術難題,試驗場數周24小時不休,最終順利完成了一系列高能粒子束流标定,探測器技術名額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正是憑借着這使不完的勁,常進與他的團隊,以及各協作機關,團結奮鬥,努力拼搏,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提前完成了衛星研制任務。

一顆新型衛星誕生了。

它的體積大約有一張辦公桌那麼大,有效載荷卻達到1.4噸,内部內建了近8萬路電子學信道。從上到下裝備有四大探測器:塑閃陣列探測器、矽陣列徑迹探測器、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測器。

這是大陸第一顆空間專屬天文衛星。

給這顆衛星起一個什麼名字呢?團隊的年輕人提議進行網絡公開征名,收到有效方案共32517個。經過專家評委投票,由中國科學院準許,該衛星正式命名為“悟空号”。

在新聞釋出會上,常進對“悟空号”作了詳盡說明,他說,顯然悟空取自于中國名著《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名字,同時,“悟”即領悟,“悟空”有領悟、探索太空之意;另一方面,悟空的火眼金睛,猶如衛星上的探測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尋找和識别暗物質的蹤影。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為“悟空”,符合以神話形象命名科學衛星的慣例,如美國的阿波羅、美國和德國的太陽神、歐洲的尤利西斯、中國的嫦娥等。

(六)

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日子終于到了!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長征二号丁”運載火箭随着一聲巨響騰空而起。刹那間,火箭在浩瀚蒼穹中變成一個隐約可見的小小光點……

衛星測控中心内,大螢幕前緊張的從業人員,實時下達指令:

“程式轉彎。”

“星箭分離。”

“太陽能帆闆打開。”

“各單機加電。”

“載荷加電。”

“衛星成功入軌!”

此時,監控大廳掌聲響起,在場的從業人員紛紛站立起來,互相祝賀,熱情擁抱。

一直盯着大螢幕的“悟空号”首席科學家常進的臉舒展開來,但他的心裡并未放松下來, 從試運作到正式運作,将經過漫長的50多天,每一天都面臨新的挑戰。這50天,無時無刻不牽動着常進的心。他每天在激動與忐忑中度過。

直到那年年底,在“悟空号”各個裝置顯示出正常運作後,常進懸着的心才算稍稍放了下來。

揚眼紀實 | 常進:火眼金睛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長征二号丁運載火箭将“悟空号”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送入太空

“悟空号”衛星成功飛天後,每天清晨和傍晚,它都會路過中國上空,位于密雲、喀什、三亞的資料接收站啟動程式,接收它回傳的約16GB/天的原始資料。

2016年12月29日,紫金山天文台通報,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号”近兩個月内,多次記錄到來自超大品質黑洞CTA 102的伽馬射線爆發。

2017年,第一批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2018年12月17日,“悟空号”服役延長兩年工作時間。

2020年12月17日,“悟空号”服役期再次延長。

2021年5月19日,暗物質衛星“悟空号”釋出第三批科學成果。其團隊繪出迄今最精确的高能氦核宇宙線能譜,并觀測到能譜新結構。這标志着大陸空間高能粒子探測已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9月7日,“悟空号”衛星科學團隊向世界公開了首批伽馬光子科學資料。

2022年11月4日,科研人員基于大陸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号”繪制出迄今能段最高的硼/碳、硼/氧宇宙射線粒子比能譜,并發現能譜新結構。這一成果顯示,宇宙中高能粒子的傳播可能比預想更慢。該研究成果發表于大陸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

一次次的釋出,一組組的資料,令世界天文界矚目,推進着人類對宇宙的進一步認識,暗物質的面紗正慢慢被揭開……

“悟空号”衛星上天飛行已8年,遠遠超過了設計壽命,所有部件都保持最佳狀态。其間,“悟空号”已經完成全天區掃描超過11次,擷取了百億個高能宇宙射線事件。

常進自豪地對外介紹,“悟空号”平均1秒就能“捕捉”60個高能粒子,可以對GeV到數十TeV量級之間的電子、伽馬射線等宇宙線粒子進行測量。它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空間宇宙線探測器。他相信,借助“悟空”的“火眼金睛”,我們将可以窺見嶄新的宇宙面貌,離逮住那“看不見摸不着”的暗物質,也許已不是也許,未來可期。

常進在一次專題訪談中,向人們坦言道,現有資料中有引人注目的迹象,但還不确定,未來的工作還将繼續。

如今,暗物質還是“暗”的,也許會在不遠的将來,人類将撩開它神秘的面紗,呈現出一道璀璨奪目的“亮”色。

文 | 章劍華

編輯 | 馮秋紅 王睿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揚眼紀實系列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摘編

校對 徐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