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作者:第一心理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在大陸悠久的文化傳統中,一直都提倡着。

至今,尊敬父母仍然是我們社會的傳統美德之一。

然而,雖然嘴上說孝順似乎容易,實際行之卻充滿挑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扮演一個孝順的角色并非那麼簡單直白。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今年53歲的劉大叔就是一個例子。

按理說,他也即将步入享受晚年的生活階段。但現實是,劉大叔的日常充滿了忙碌與奔波,他需要全天候照顧自己因病癱瘓的父親。

盡管村裡的人都稱贊劉大叔為孝子,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劉大叔的童年。

作為家中的長子,他從小就擔負起照顧兄弟姐妹的責任。由于他是長子,父親對他的要求格外嚴苛,總是期望他做出犧牲。

家境不好時,父親甚至讓他放棄學業,将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兄弟姐妹。雖然内心有諸多不滿,劉大叔卻始終默默承擔,努力支撐家庭經濟。

随着時間流逝,劉大叔的兄弟姐妹各自成功,一個成為工廠老闆,一個成為商人,生活富裕而多彩。

他們每次回家,都是劉大叔忙前忙後。然而,一切的平靜被父親的突發中風所打破。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父親的手術費需要六萬元,即使報帳後,家庭仍需自付一萬餘元。這時,父親卻吞吞吐吐表示沒有錢。

原來,父母的積蓄被弟弟取走,而弟弟又聲稱經濟緊張,不願多出資金。

于是,這筆費用隻能由兄弟姐妹三人平攤。父親癱瘓後的照護責任自然又落在了劉大叔一人身上。

盡管他盡心盡力,父親卻始終面無笑容,對他吹毛求疵。

更加沉重的是,照顧父親使劉大叔失去了收入來源。在他的提議下,弟弟和妹妹才勉強同意每月給他四千元的生活支援。

盡管如此,他們仍頻繁指責劉大叔,批評他的種種不足。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最終,劉大叔忍無可忍,向父親和兄弟姐妹明确表示,若要他繼續承擔照顧父親的責任,必須遵守他立下的三個規矩。

在介紹這三個規矩之前,讓我們先探讨一下老年人的心理狀态。

隻有深入了解這些心理問題,作為子女的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應對。

有人說,世上無不愛子的父母。但國内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指出,

這句話其實是一個謊言,并不是所有父母都那麼愛自己的孩子。

尤其在多子女的家庭,不公平的待遇尤為常見。

研究表明,父母往往偏愛那些性格與自己最相似的子女,導緻家中出現偏心的情況。

這種狀況在劉大叔的家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他自小為家庭犧牲太多,甚至放棄了自己更加精彩的未來。

然而在父母和兄弟姐妹看來,這一切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劉大叔未能獲得應有的尊重和贊賞。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是以,讓家人認可他多年來的付出和犧牲,是劉大叔當下最迫切的任務。

這也是為什麼他第一條規矩是

首先要求家人認同并尊重他的努力。

他從自己中學時因家庭辍學的經曆談起,向弟妹詳細解釋照顧癱瘓父親所需的時間和精力。

在劉大叔結束他的陳述之後,他的弟妹們才真正意識到他對家庭所做的巨大犧牲。

他們同時也領悟到,護理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所伴随的種種困難。

據心理學家分析,随着年紀增大,老人們體力逐漸衰退,情緒常常會變得易怒和焦慮。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難以接受身體功能的退化,這種不可逆的變化常常引發他們的不安。

是以,老年人表現出的固執和不理智,其實是一種無力感的表現。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特别是像劉大叔的父親這樣的癱瘓患者,情緒波動可能更為頻繁。

與健康老人相比,他還必須忍受身體疼痛并且失去基本的自我服務能力,連日常最私人的事務也需依賴他人,這無疑剝奪了他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基本尊嚴。

劉大叔對他的弟妹們強調第二條規矩,

未來無論他如何照料他們的父親,都不應該随意批評他的護理方式。

教育心理學家提出,在家庭環境中,最好隻有一個聲音,因為如果家中的意見不統一,孩子們會感到困惑,不知道該聽誰的。

同樣,照看老人亦應如此。

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情況,那些未直接參與照顧的家庭成員不應對護理方式妄加指責。

有句話說得好,,但實際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是一項極其繁重的責任,這種綁定般的生活常常使子女犧牲了個人的生活,甚至喪失了自我。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是以,隻有親身體驗過護理的艱辛,人們才能真正了解這背後的不易。

在劉大叔的最後一番話中,他提醒家人第三條規矩,

照顧老人是全家的責任:有錢的要出錢,有力的要出力。

尤其是那些曾經占據更多家庭資源的子女,應當展現出更多的孝心,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一個人。

在父親成為癱瘓患者後,劉大叔不得不放棄工作,全職照顧父親,連自己的私人時間都被大幅壓縮。

是以,他的弟妹們應當給予他适當的經濟補償,并在父親病重時,主動分擔一部分責任,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實際行動上。

劉大叔表示,自從他設立了這三項規矩之後,他的父親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家人們對他的态度也有了明顯改善。

實際上,贍養父母是子女的責任,但也需要考慮方式方法。

年過50才明白,即使再有孝心,伺候老人時也得立下這3個規矩

特别是在有多個子女的家庭中,照顧老人的責任應該公平配置設定,不應僅落在一個人身上。隻有當每個人都承擔一部分責任時,整個家庭的負擔才會減輕。

如果一個人為了照顧父母犧牲了所有個人生活,并還要忍受來自其他兄弟姐妹的無理批評,那麼這種所謂的孝順其實是一種愚行,不應被鼓勵。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人還有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作的需求。

是以,在履行孝道的同時,子女也不應完全喪失自我,否則可能會導緻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點,家庭成員們必須給予足夠的了解和支援,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的養老環境。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家庭、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