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讓勞工當“每日課堂”的老師,他種草莓與衆不同

作者:大衆日報

“一人當一天老師,30個人剛好一個月,草莓苗也種好了,技術也學會了。”開辦“每日課堂”是泗水縣華村鎮東崇義村開新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張士科想到的主意。

張士科的家庭農場成立于2021年,主要從事草莓種苗、生産苗繁育、農業技術指導教育訓練、農資供應、農業操作規範标準化種植、訂單農業等。

4月16日,記者來到他的家庭農場,當問起為什麼起“開新種植家庭農場”這個名字時,張士科腼腆一笑,“當時沒想那麼多,就是想開拓創新,開心做農業。”

讓勞工當“每日課堂”的老師,他種草莓與衆不同

張士科的目标是建設最大的露天草莓基地。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市面上沒有合适的機器,他就自己設計改裝;種苗品質不夠優良,他就引進人才改良種苗;員工新技術學不會,他就想出“每日課堂”,讓學生自己當老師......

“我們的草莓全都是露天的,口感偏酸,主要出口國外,用來做凍幹和果醬。”張士科介紹,目前基地主要以訂單農業為主,選用了CF1、美十三兩個品種。“這兩個品種可以避開用工高峰期,但這兩個國外品種在中國的表現存在缺陷,後期高溫容易出現果小的現象,開花也較早,容易遭受凍害。”張士科說。

“我們跟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想做中國自己的種苗。今年我們還設立了博士工作站,邀請孫家波、趙豔俠兩位博士,指導我們進行草莓雜交育種,以改良現有品種并研發新品種。”張士科說。

讓勞工當“每日課堂”的老師,他種草莓與衆不同

農場的種植管理流程立于田間地頭。

為了規範種植,他還根據草莓的生産特點制定了露天草莓種植管理流程,包括16個流程,32個标準。為了量化種植,把握好種植的距離和深度,他按照25厘米的株距和8厘米的高度設計了一款打孔器。在實際使用中為了讓勞工用起來更省力,還将圓孔改成了錐形,5個孔改成了3個孔。

讓勞工當“每日課堂”的老師,他種草莓與衆不同

改良後的打孔器。

除了種植用的打孔器,開新草莓基地的起壟機也與市面上的不同。“這是我們自己重新改裝實驗後找工廠定做的。”市面上的起壟機占地大、高度高,浪費地不說,還容易因雨水大或澆水大造成塌陷。

讓勞工當“每日課堂”的老師,他種草莓與衆不同

改良後的起壟機。

2023年6月,草莓育苗期間教育訓練了草莓子苗扡插技術和方法,教育訓練時間長了勞工便有些懈怠,種苗成活情況也不好。張士科很着急,後來便想到了“每日課堂”的方法,每天大家在田間地頭休息時,抽一人給大家分享自己的方法和感想。“今天這堂課是李家廟村的王麗在講課。”張士科說。

讓勞工當“每日課堂”的老師,他種草莓與衆不同

王麗在講自己對草莓子苗扡插技術的了解。

因為每天的講課人都是随機標明的,是以大家也都時刻保持緊張的準備狀态,互相交流也更易發現問題。一個月下來大家都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除了“每日課堂”,張士科還在基地實施了使用标記牌的方法,通過在地裡插上标記牌标明種植日期和負責人,解決了責任分工模糊導緻的種苗生長差問題。“這一舉措讓基地更像一處學堂了,種植工作分工更加明确的同時,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張士科高興地說。

讓勞工當“每日課堂”的老師,他種草莓與衆不同

張士科正在田間工作。

目前,開新種植家庭農場有以華村鎮為中心的三個基地,共占地約1000畝,每年可産鮮果1200~1500噸。張士科說已經完成了第一個目标——建設1000畝露天草莓種植基地。“未來幾年,我還有兩個目标,一個是再建1000畝草莓基地,另一個是建立自己的加工廠,拓展研究草莓在保健領域的深加工。”對于以後的發展,張士科信心滿滿。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 周凡婷 通訊員 杜正義 劉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