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作者:不負人生優雅

每段曆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曆史首先是為了未來。

關注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别開生面的曆史軍事故事。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強調“如何思考”

德國人崇拜克勞塞維茨,他們的各種軍事理論首先都會強調,任何戰場都不可避免地将充滿混亂和不确定性,那裡機遇和危險是并存的。是以,他們要求指揮官将戰術決策下放到最接近一線的人員,以便他們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

在德國軍隊的指揮體系裡面,初期是不存在什麼除了“任務導向指揮系統”以外的方式的。每一級指揮官都隻會對次一級的軍官下達作戰目标并確定他的下屬清楚了解他的意圖——直接越級微操到機槍陣地移動100米這麼離譜的事情是絕不可能出現的。

所有的指揮官,都被要求隻制定一個粗略的計劃,再調集專門為完成這個目标所需的資源,然後當部下進入被“戰争迷霧”籠罩的戰場後,相信部下可以在使命精神的感召下,自主完成任務。

基層的軍官和軍士們,平時受到的訓練,就是要求他們在明确需要完成的目标後,能夠快速評估任何情況,并根據上級的意圖迅速做出決策。下達簡短的指令,然後積極去執行。

這種被德國軍隊廣泛接受的指揮方式,實際上特别重視作戰的突然性,并将其視為戰鬥力的放大器——在敵人回過神之前,無論是進攻還是反擊,都要将突然性做到最大化利用。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面對所有那些高層不下放決策權,又因為上下級聯絡不暢而導緻反應遲鈍的軍隊時,德軍總是可以輕易奪取戰場上的主動權。

征兵制度

不要小看征兵制度,這其實決定了一支國家軍隊的戰鬥力和持續戰鬥能力,最好的反例就是中國的國民黨軍隊,因為沒有建立征兵制度,導緻抗戰時期,所有參戰的部隊在一線的戰損都得不到後備人員補充(駐印軍除外),結果戰鬥力幾天後就會出現斷崖式的下跌。

現代系統化的全民軍事訓練就是德國人的發明,并且被德國人發展到了最高程度。它源于19世紀初,為了推翻拿破侖的統治,當時的普魯士必須要組建一支規模遠遠大于封建時代的軍隊。是以,沙恩霍斯特和他的同僚們為了應對新的戰争形式而發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軍隊改革,全民義務兵役制就是軍隊改革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

1814年9月3日,兵役法被引入了普魯士王國法律,從這時開始,(普魯士)德國就一直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隻在戰敗後的1918-1935年間沒有執行。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而在1935年5月21日恢複的《兵役法》的第一條條款就是:

“服兵役是對德國人民的榮譽服務。每個德國人都有義務服兵役。在戰争時期,除了服兵役之外,每個德國男人和每個德國女人都有義務為祖國服務。”

和平時期,德國男性的征召年齡段是18歲—45歲;戰時這一範圍擴大到17歲—61歲。

而所有未服役的男性,納粹德國也進行了詳細的分類,預備役一般是指35歲以下,正常現役服役期滿退伍的健康人士。

而後備役,則根據年齡、受訓練程度不同,分成了6個等級。

猶太人雖然被完全排除在了兵役法之外,但是戰時卻仍需要從事其他類型的服務。

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士,如果被歸類為“種族”德國人,就可以自願在德國軍隊服役。如果他們居住在德國境内,申請由主管招募分區總部負責;如果他們居住在國外,則由位于柏林的“外國人”(Ausland)招聘部處理。

來自北歐國家(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的志願者無需獲得德國公民身份即可招募。申請同樣由位于柏林的“外國人”(Ausland)招聘部處理。

從1943 年開始,德國從進攻轉為了防禦,幾乎所有生活在德國統治下的巴爾幹國家的“種族”德國人都被要求“志願服務”。

随着人力形勢的日益嚴峻,最高統帥部對“種族”德國人(Volksdeutsche)這個概念的解釋也像松掉的褲帶一樣,涵蓋範圍越來越寬泛——特别在被吞并的波蘭地區,那些原來被視為低等民族,幾乎完全不會講德語的人現在也被歸類為第三等的“種族”德國人了(Abteilung 3 der Deutschen Volksliste)——這意味着他們将可以獲得德國公民身份,但是有10年的觀察試用期。

最關鍵的是,這些第三等的“種族”德國人,有“義務”服兵役,但是最高軍銜隻會止步于一等兵(不覺得燈塔國的兵役制度和這挺像的嗎?)。而且,這些“義務兵”,最後都會被派到遠離自己的家鄉的地區服役。

薪酬待遇

每一名在戰争期間服現役的德國武裝部隊成員(戰俘除外)都可以領到免稅的戰時服役金,這筆錢是由部隊的出納提前、按月或者延遲最多不超過10天支付給他們——請注意,這筆錢不是指工資。

如果這名士兵有家屬,即使他成為了戰俘,政府的民事部門也會直接向他的家屬發放家庭贍養費。

每一名士兵,除了正常的戰争工資外(這個戰俘也有份,不同于戰時服役金),還可以領取一份普通的薪水,這份薪水包含了基本工資、宿舍津貼和兒童津貼。但是,這些收入通通都要繳稅,一般來講,軍銜越高,繳納的比例越高。但是所有人都可以根據撫養人的數量和類别申請退稅。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這筆錢一般是用支票的方式,由德國當地駐軍管理部門(通常在該男子的家附近)在一個月内(1945年1月1日之後變成了兩個月)向該士兵或他的家屬支付。

所有級别的士兵,從将軍到列兵,每天都會得到 0.40 美元(1馬克)的戰區服役補償金(Frontzulage),這筆補貼并不是因為戰場的危險環境,而是考慮到官兵們的“生活條件更加困難”。

如果執行作戰任務,所有官兵,不分軍銜高低,都可以獲得過夜宿舍津貼和每天2.40美元(6馬克)的額外津貼。

每一名武裝部隊成員都有權獲得免費的口糧、宿舍和衣服;那些必須或者被允許在外面用餐的人每天則可以獲得1.20美元(3馬克)的配給費。

因為正常工資裡已經包含了生活費,是以軍隊不再支付額外的生活津貼,但那些僅領取戰争服務工資的士兵則有權獲得平民家庭贍養費。

士兵的服裝是免費的,但軍官得自掏腰包。每一名軍官都可獲得180美元(450馬克)的一次性服裝津貼(海軍軍官的補貼額度是280美元(700馬克)),除此之外,每名軍官還可以得到每個月12美元(30馬克)的維護津貼。

那些義務兵役期滿,又和軍隊簽訂了為期12年專業服務合同的士兵可以獲得120美元(300馬克);簽訂了4.5年服務合同的就隻有 40美元(100馬克)的現金獎金了 。

所有正規部隊的官兵退役後,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服役年限享受到各種福利。它們包括了一次性補償、失業援助,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養老金。

德國鼓勵那些退役的專業士官從事公務員或者農業工作;尤其是當他們選擇務農後,國家會提供大量的專項資金供他們購買或者租賃土地。

所有光榮退伍的官兵都會收到20美元(50馬克)的征召費。

在戰争初期,德國軍隊的官兵還可以享受到自由度很大的休假制度,期間的交通原則上是免費的。但是到了1944年,休假制度基本上名存實亡——除了那些重傷康複的“幸運兒”以外。

替補和訓練

德國軍隊在1942年前實施了一套極為繁瑣複雜的替補制度,這裡就不做詳細講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了解。簡單來說,最初每一個上戰場的野戰步兵團都會在駐地對應設立一個有着相同編号的替補營,用來接收、訓練新兵,并将他們作為後備人員派遣到野戰團。

而這三個替補營,則由一個擁有和步兵師相同編号的替補訓練團來管理。比如,屬于第11步兵師的第2、23和44步兵團在駐地用第2、23和44步兵替補訓練營代表,這些營則聽從第11步兵替補訓練團指揮。

替補訓練團還指揮着額外的3-5個專業步兵替補訓練連,它們分别為三個野戰步兵團的團屬榴彈炮連、反坦克連、信号信号分隊、工兵排和騎兵排提供人員。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至于野戰師的其他組成部分——師屬炮兵團、偵察營、反坦克營、工兵營和信号營,這些全部以類似的方式隸屬于各自兵種的後備訓練機關——歸國防軍管理。

從1942年秋季以後,為了适應戰時需要,對原有的數字隸屬系統進行了一定的改進:起初,德軍是将來自各個國防軍替補營的官兵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松散的補充機關,并将其補充給某個指定的師。

這種補給“師”一般會在他們的編号裡加入指定師的番号,被運送到該師的駐地後,再打散送往各支部隊。

發現這麼做的好處後,尤其是在東線,那些遭受了重大損失的師往往會接收到來自同一戰區的,配置在二線的其他部隊的大量人員;而在一些特定戰區,比如北非軍團,整個戰區的部隊将共用同一個野戰替補營。

但是無論如何改變,德國軍隊的替補制度原則從來沒有變過:即,每一支野戰部隊,任何時間時間都必須指定一個替代訓練補充機關,所有離開野戰部隊的官兵都會自動被先送往該機關。

德國士兵的基礎軍事技能訓練主要在後備軍的訓練部隊中進行。每個訓練機關還會舉辦專業的課程,以便根據野戰軍的需要提供某些類型的專業人員,并確定培養出一批掌握了一定專業能力的後備軍官和士官。

除了正常的訓練機關,德軍還還建立了許多專門的學校,這些就是用來教育訓練專業的軍官和士官的了,這些專業技能并不限定于諸如無線電、機械維修等專業,還會包括比如防空和毒氣防護等技能。

還有一類特殊的訓練學校,是專門教育訓練訓練用的教官的,他們會在示範部隊的幫助下,掌握新型的武器、裝備和技術運用,畢業後充當陸軍部隊的教官。

而上述的正常訓練,平時還會得到多種方式的補充。實際上,在戰前和戰争初期,德國軍隊相當一部分的軍事訓練是由其他軍事和輔助組織以入伍前訓練的形式進行的。

原則上,德國軍隊要求,接受訓練的新兵所處的部隊,要和他最終去的部隊編制盡量一緻,這樣有助于他們盡快融入環境;而随着戰争的程序,野戰和實戰訓練也逐漸成為了大頭。

步兵訓練機關的基礎訓練時間通常為16周;但是實際上的期限最後已縮短到了8周。基礎訓練後是無限期的進階訓練,這将持續到新兵被調往部隊為止。

基礎訓練通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技能訓練,第二部分是以班為機關進行戰術協同、配合訓練;第三部分是以排為機關,進行班一級的戰術訓練。基礎訓練的内容按照重要性排序為:格鬥訓練、射擊、軍事技能講座、操練、運動。

而進階訓練期間,除了正常的訓練外,主要是協同訓練的規模會擴大到包括了加強連、炮兵和化學部隊的營級演習規模。

戰時德國士兵的訓練内容和普通人想象的完全不同——他們禁止練習走正步,也不會去教士兵如何走隊列,如何去來一場漂亮的閱兵儀式。

德國陸軍的野戰部隊編制

從戰争爆發直到1943 年夏天,大多數類型的德國師的編制還和最初一樣,平均每個師的兵力約為15000~17000人,如果再加上後備部隊,通常會達到20000人左右。

但從庫爾斯克戰役後,幾乎所有的德國師都進行了人員編制和裝備方面的改制,最明顯的趨勢就是節省人力并同時增加火力。而這一改革主要是通過加大輕型自動武器、迫擊炮、反坦克炮的配比,但減少了坦克的數量來實作的。

這樣改動的結果就是,到了1945年1月,德國陸軍師的平均人數已經下降到了11000~13000人。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下面,簡單的給大家普及一下德國陸軍的幾種主要的師級編制:

1、老式步兵師(1944年前):每個師有三個團,每個團有三個營。和美軍的完全摩托化步兵師相反,德國步兵師的運輸大多要依靠馬匹來拉拽。而開始重組後,德國步兵師的機動化比例更是大幅下降。

2、步兵師(1944年型):1943年10月,德軍對步兵師進行了徹底重組,将步​兵團從三個營減少到兩個營,其他師的組成部分也進行了相應修改。在剩下的六個步兵營中,每個步槍排的班數也從四個減少到了三個,因為迫擊炮和反坦克炮的比例增加了,是以對于整個師的火力輸出影響不大。

1944年5月後,德國步兵師再度進行了重組:每個班的兵力從10人減少到9人,每個步槍連的輕機槍數量從16挺減少到13挺,各級補給、辎重部隊的人數被大幅削減。

3、步兵師(兩個團、每個團三個營):這種部隊短暫的在東線出現過一段時間,但是這種步兵師和正常師相比,人員少、火力弱,沒過多久就被叫停了。

4、人民擲彈兵師(三個團,每個團兩個營):1944年9月,希姆萊兼任陸軍裝備部長和國内預備軍司令官後搗鼓出來的新編制。這是一種新型的步兵師,也被叫做“人民步兵師”。它的政治意義非常重大——它的成員可以和黨衛軍部隊随時互換——這意味着黨衛隊将手伸入了國防軍的傳統地盤。

從軍事角度,這種編制倒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它減少了人員編制,大大加強了輕型自動武器的配比(主要是STG44突擊步槍),還将營級和連級的補給部隊合并為營部直屬的補給排——進而讓連級指揮官隻用關心作戰,還可以用更少的人來提供後勤服務。

人民擲彈兵師下屬的步兵團取消了反坦克炮,全部用“鐵拳”等坦克火箭筒替代,每個營的80mm迫擊炮從4門增加到了6門。并将原來的12門105mm榴彈炮換成了18門75mm榴彈炮。

這種編制還有一個新特點,就是組建了一個師屬的後備團,把除了憲兵部隊以外的所有部隊都扔了進去。

除了人民擲彈兵師外,還有什麼人民炮兵部隊、人民工兵旅和人民火箭旅之類的部隊。

5、黨衛軍步兵師(黨衛軍三個團,每個團兩個營):這種步兵師的編制和1944型步兵師類似,但其組成人數稍微多一些,還包括了一個成建制的防空營。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6、陸軍山地師(山地師)(兩個山地步兵團,每個團三個營):德國陸軍的山地師的編制和裝備都是專門适用于山地戰或其他困難地形的戰鬥的。

是以,每支部隊的交通方式各不相同——在海拔較高的山區,大量用騾馬,到了平坦的地區,則會相應提高機動車輛的比例——偵察營一般會使用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機動性很強。

除了6個步兵營,每個山地師還有一個炮兵團,配備配備75mm山地榴彈炮、105mm加農/榴彈炮和150mm米榴彈炮。

7、黨衛軍山地師(兩個黨衛軍山地步兵團,每個團四個營)。黨衛軍山地師的組織結構和陸軍的基本類似,但規模更大,還有自己的防空營。除了每個團有四個步兵營外,有的團部還有幾個自己的直屬連。

8、陸軍機動師(裝甲擲彈兵師):德國陸軍的摩托化師有兩個摩托化步兵團,每個團三個營,其他方面的組織和陸軍的裝甲師類似,但是它隻有一個坦克或着突擊炮營而不是坦克團。摩托化步兵營最初的編制和普通步兵營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是他們使用卡車(而不是騾馬)作為運輸工具。

到了1944 年,摩托化步兵營開始按照裝甲師下屬的裝甲擲彈兵營的編制進行了重組。這些重組後的摩托化步兵團也被稱為了裝甲擲彈兵團

9、黨衛軍機動步兵師(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師):黨衛軍摩托化師的組織結構和陸軍摩托化師類似,但是他們的步兵團有額外的團屬連隊,而且坦克營的坦克數量更多,兵力更強。他們的摩托化步兵團從一開始就被稱為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團。

10、裝甲師(Panzer):哈哈,重頭戲來了。在整場戰争中,德軍所有的大規模進攻和反擊都是由裝甲師打的頭陣,這也恰恰說明了裝甲師是德國武裝部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1939年,進攻波蘭的德國裝甲師和5年後比起來,完全是兩個物種。它是由一個坦克旅(兩個坦克團)、一個裝甲擲彈兵旅(兩個團)及支援部隊組成。一個坦克旅大約有400輛輕型和中型坦克,其中約2/3都是1号和2号坦克這種小家夥,還有約1/3的PzKpfw38(t)輕型坦克。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1940年初,德國人組建了新的裝甲師,卻将原來的兩個團減為一個,整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變成了約200輛,1号坦克慢慢退出了現役。到了1942年,每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進一步減少,2号坦克主要被用于偵察目的。

1943年,德國最高統帥部頒發了最新的裝甲師改組計劃,打算将所有裝甲師的坦克更新為4号和“虎式”,每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約為200輛——但這個計劃從來都沒有落實過——幾乎所有的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就沒有超過150輛的,好些裝甲師隻有100輛出頭的坦克。

11、黨衛軍裝甲師(SS-Panzerdivision):這是被盟軍公認的戰鬥力最強的德國武裝部隊。它的組織結構和陸軍的裝甲師類似,但是坦克團的坦克數量卻更多。而且,每支黨衛軍裝甲師擁有兩個裝甲擲彈兵團,每個團三個營,其中有一個是裝甲擲彈兵營,每個團還擁有自己獨立的高炮連。

炮兵團有一個額外的重型火炮營,裝備170mm或210mm大口徑火炮;配套的裝甲工兵營還會額外增加一個舟橋連隊;除此之外,每支裝甲師還擁有一個火箭炮和一個突擊炮營,後期補給永遠享有優先權。

不知道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無法體會到德國陸軍的強大

12、傘兵師:如果說黨衛軍裝甲師是公認的德國最強武裝部隊,那麼德國的傘兵師就是公認的最強步兵師了。盡管戰争初期,德國傘兵取得了一系列空降作戰的勝利,但是克裡特島戰役後,被更多的當做最精銳的步兵投入戰鬥。

傘兵師和步兵師最顯著的差異就是,他們每個師有三個團,每個團三個營,機槍的配給數量要比陸軍部隊多不少。

(待續。。。)

接下來會抽時間逐漸講述德軍的各種防禦和進攻戰術。

各位朋友們,都看到這裡了,點個贊再轉發一下呗?

#文章首發挑戰賽##二戰##軍事##我要上頭條##頭條創作挑戰賽##曆史冷知識##曆史##精品長文創作季##戰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