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作者:李滿

“人世間所有的戰鬥,剝除了各種外衣之後,都是心戰。”王陽明一生的各種戰鬥,尤其如此。循着15歲離家出遊塞外的王陽明的足迹,可梳理出其“心戰曆程”。

王陽明的大半輩子都在颠沛流離中,北京、貴陽、贛州、南京、杭州、清平衛等都有過他的足迹。他這一生,踏過的名城古都不計其數,待過的蠻荒邊疆亦不可勝數。

仔細研究之下能發現,王陽明一生曾在流離多個轉折之地時,從遭遇的颠簸中,感悟了人生,完成了心戰,并一步步走向聖人。

一,江西廣信:名儒一席話改變其一生

王陽明17歲那年,即1488年,他與早已定好婚約的諸氏完了婚。在諸氏娘家江西南昌辦完婚宴後的第二年十二月,他與妻子一道回浙江餘姚老家。

路上,他們走水路經過江西廣信。王陽明老早知道此地有一個名儒叫婁諒,迫切想要結交名士的他,前往拜會了婁諒。此時的王陽明尚是“初生牛犢”,是以,為了保險起見,他前往拜會前,拿了嶽父寫的信。

在這裡,王陽明就算是靠了“關系”了,其嶽父是江西布政使司參議諸養和。這樣的人物,婁諒是不得不給面子的。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王陽明慕名拜訪婁諒這年,婁諒年已68歲,這個年紀在那個平均年齡略低的年代,已經是行将就木之年。

婁諒此人是當時的大學問家吳與弼的入室弟子,兩人的關系相當于顔淵之于孔子。吳與弼是個完全不把科舉放在眼裡的大儒,他的得意弟子婁諒也是如此。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修養自身。

婁諒和自己的老師婁與弼一樣,少年便有志于聖學,為了成聖,幾十年裡,他遠遊四方,求師問道。直到垂垂老矣時,才回到家鄉廣信定居。

婁諒鄙視“八股師”,即那些應試路線的老師,放在今天就是一心專研聯考的老師。他曾說:“你們這都是舉子學,不是身心學。”

此處的舉子學,說的是應對科舉考試的實戰技法;而身心學則是真正陶冶身心、成聖成賢的學問。這一學問,正是王陽明少年時代就追求的學問,這個路子和王陽明的狀元父親王華的路子截然相反。

熟悉王陽明早年經曆的人都記得:他曾對着父親喊出了那句“讀書是為了成聖”的“狂言”。父親問他“如何成聖”時,他的回答是“聖人可以學得”。但毫無疑問,回答這個問題時,王陽明心裡是沒底的,聖人真的可以學得嗎?又如何學得,他并不知道,畢竟,他隻有十幾歲,雖經曆過少年喪母的苦痛,卻尚未經人事。

也是因為根本沒悟明白“如何成聖”,他才會在攜新婚妻子途經廣信時,着急忙慌地求見婁諒。他隐隐覺得:此人可以解自己心中之惑。

王陽明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婁諒能解他的疑惑,畢竟,這個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顯示出他的神通了。比如,早年他赴南京應進士考試途中,行船遇到強勁的逆風,竟想都沒想就放棄科舉,半途而返了。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婁諒孫女婁妃

回家後,婁諒面對滿臉失望的家人,還振振有詞道:“我這次如果真的到了南京,非但不能考中進士,還會遭遇生命危險。”家人很不解,不就是一點風嗎?至于生命危險嗎,他們都當他是找借口。

可沒多久,消息傳來,當年考場失火,許多考生死于這場火災。婁諒則因為未蔔先知而幸免于難。婁諒未蔔先知的本領,既非來自異人傳授,亦非得自神奇易理,而僅僅是在醇儒式的自我修養中“靜久而明”的結果。

王陽明與婁諒一見如故,相同的學術缺位讓他們聊得非常開心。他們在激烈地碰撞後,達成了為學之道的最深層的共識:

“聖賢書不是為了應付科舉,而是為了陶冶身心,向聖賢邁進,向‘第一等事’邁進。”

婁諒幾十年的探索,等于給王陽明提供了一條捷徑了,他清楚地告訴王陽明:你的直覺是對的,聖人可以通過“學而至”。

得到這樣的肯定後,王陽明大喜若狂,他後來提出的“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的主張,便也是由此而來。

關于如何學,婁諒也給出了答案,他的回答是:“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這是什麼意思呢?他等于給王陽明明确了一個方向:至聖人的學習法,在于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求己。

王陽明聽到此已然已茅塞頓開,這種思想影響他一生,也為他後來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打下了基礎。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我們可以形象地說:王陽明18歲遠遊,拜會婁諒,等于是得到他幾十年的功力了。這種得到,還頗有點類似于武俠小說中,某個柔弱的普通少年,突然掉下山崖遇到武林高手,并被武林高手傳授幾十年功力。

廣信這一站,實際是王陽明一生的轉折點,從此後,他開始堅定地踏上了那條向内求的成聖之路。

二,北京:京官到罪人

王陽明不看重科舉,卻不代表他可以繞過科舉,畢竟,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科舉和如今的聯考一樣,是讀書人不得不走的一條路。隻有科舉勝出,才能拿到順利入仕的“敲門磚”。

王陽明接連兩次科舉都慘遭失利,直到28歲這年,他才終于高中進士,正式步入仕途。

初入官場的他,便受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賞識,他很快獲得了提拔,剛過而立之年,他就被任命為了兵部主事。

可開局順利的,往往更坎坷,尤其,王陽明輔佐的帝王朱厚照并不是一位賢君,他從小愛玩,且還專寵宦官。

明憲宗朱見深最寵的八個宦官,被後世稱為“八虎”,八虎當中,為首的是劉瑾。劉瑾原是侍奉東宮的普通官員,因為擅長滑稽表演的天賦得到了朱厚照的喜愛。

朱厚照繼位後,劉瑾一步登天,一步步做到了禁軍的指揮官“總督團營”。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影視劇中的劉瑾

劉瑾是個聰明人,為了控制皇帝,汲取了唐代大宦官仇士良的經驗:一,堅決不讓皇帝閑着,用各種娛樂項目占滿他的時間和精力,以讓宦官能為所欲為;二,堅決不讓皇帝有時間讀書,或者有時間接觸士大夫,以免他懂得曆史上興亡成敗的教訓,而疏遠宦官。

劉瑾為了立威,以皇帝的名義傳旨,派錦衣衛趕赴南京,将忠臣戴銑等人押解到北京問罪。不用說,這戴銑定是得罪了劉瑾了,他怎麼得罪的呢?很簡單,為反“八虎”被治罪的人求情。

這事本和王陽明沒有關系,但最終,它卻成了王陽明被治罪的緣由了。

原來,戴銑被治罪後,王陽明寫了一份奏疏為戴銑求情,他的奏疏文采斐然,開篇第一句就是“臣聞君仁則臣直。大舜之是以聖,以能隐惡而揚善也。”

寫這封奏疏時,王陽明也着實思考了很久,他的奏疏做到了盡可能地不得罪人。然而,一心想立威的劉瑾卻不管這些,他在戴銑還未被押解到京之際,就将王陽明和其他幾位同樣上疏為他求情的人,投入诏獄了。

王陽明等于是用一份溫和的奏疏,為自己招來滅頂之災了。

王陽明被投入诏獄後,劉瑾還不覺解恨,後來,他又将王陽明等人從獄中提出來,狠狠打了一頓廷杖。

而且這次廷杖,還是大冬天扒了褲子打的。這一頓廷杖,完全把王陽明作為一個讀書人的臉面給徹底打沒了。

不過相比受廷杖傷重而死的戴銑,王陽明屬實命大,他在受廷杖後僥幸活了下來。

受廷杖後不久的1507年春天,還未養好傷的王陽明被貶到貴州,去做龍場驿的驿丞。這一年,王陽明年35歲。

出發前,王陽明體會一把什麼是真正的世态炎涼。當年他科舉落地時,多少人因着他父親的緣故登門慰問。而此時,當他因得罪劉瑾被貶時,誰還敢和他沾上半點關系,能來送别的,都是不怕死且鐵骨铮铮之人。

根據史料記載,當王陽明踏上生死未蔔的貴州之行時,前來送行的人僅有三位,分别是朋友湛若水、崔銑和汪俊。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影視劇中的王陽明與随從

真正讓人成長的,往往都是痛苦。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煎熬下,從小立志做聖人的王陽明開始好好思考“如何修煉到聖人境界”的問題了。

臨行前,王陽明已經悟透了,他已然在極緻的痛苦中明白:修煉到聖人境界,必須保持平常心。而如何保持平常心?這點,用王陽明好友湛若水在送别詩《九章之七》中的話說,就是“勿忘與勿助,此中有天機”。

“勿忘與勿助,此中有天機”,簡單诠釋就是:一切順其自然,寵辱皆忘,如此,一切無妄之災就都隻是雲淡風輕了。

悟透了這點的王陽明,後來在詩中寫道:“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意思是:“世間的兇險,你若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它就跟天空中飄過的浮雲沒什麼兩樣。”

再通俗點講就是:一切都是浮雲。

保持平常心,才能悅納人生無常,看淡世間起落。這是着眼于“過好當下”的豁達人生态度。

三,貴州:龍場悟道

1507年,虛歲三十六歲的王陽明告别了“萬象更新”的北京政壇,落寞地遠赴貴州龍場驿。龍場驿是讓所有遷客騷人聞風喪膽的瘴疠叢林,瘴疠說的是險惡叢林的毒氣,這種東西無處可躲。

劉瑾想用貴州的毒氣,讓王陽明嘗嘗厲害,最好讓他直接死在那裡,這樣一來,他心中的怒氣才能消掉。

下定決心要王陽明命的劉瑾,為了確定萬無一失,竟還派人一路追蹤,想要将王陽明在路上解決掉。

王陽明再次顯露出他的“命大”特性,在途經錢塘時,眼見自己一時無法脫身的他,竟僞造出跳水自盡的假象,逃過了一劫。

逃過死劫後,王陽明曾想要徹底隐遁。好在,他在荒山野寺中偶遇了曾經的故友、鐵柱宮裡的道士。

這道士,正是王陽明成婚之日與之整日對談的那位,他不是一般人,若非一般人,怎能讓王陽明在新婚之日就抛下新娘呢?

重逢後,了解王陽明的處境後,他為王陽明算了一卦,算是“明夷”。道士告訴王陽明,若他真的隐遁,一旦朝廷追究起來,他的老父親王華受牽連不說,自己的家族也将蒙受屈辱,三代以内都擡不起頭。

王陽明放棄隐遁想法後,第一時間取道去南京探望了父親,之後又赴家鄉探望了祖母。他此去,實際是道别,他明白:自己選擇去貴州龍場驿,幾乎等于去送死。在死之前,他必須和家人正兒八經道地别。

這兩趟,王陽明不僅見到了父親、祖母,還見到了弟弟們,以及妹婿徐愛。最讓他驚喜的是,徐愛、蔡宗兖、朱節三人,竟不顧他是罪臣的身份,拜他為師。他效仿孔子、孟子成聖的路,突然就展開在了眼前。

如此一來,王陽明便在極盡孤獨中,覺出了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是王陽明逆境中的興奮劑,也是他在貴州重生的精神支柱。

貴州龍場處于萬山叢棘之中,瘴氣彌漫,物資匮乏。對于從小錦衣玉食的王陽明而言,這個地方形同原始森林。

剛抵達龍場,王陽明就見識到了厲害:他的随從們悉數病倒。這樣一來,主仆瞬間颠倒,他得反過來照顧随從們。

那段時間,王陽明不得不化身農民,他一邊要給自己和随從們準備住所,一邊要開墾土地,摘野菜和野果為食,還得為他們熬藥。在這些之外,他還得随時照顧他們的情緒,為了哄他們開心,他變着花樣給他們講段子。

在這樣的繁瑣中,王陽明還要抽時間讀書沉思,靜坐修心,當真是不容易。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好在,随從們都熬過了那段艱難歲月。随從們好起來後,王陽明便也有時間審視龍場這個地方,并做一些長遠打算了。

對于王陽明而言,龍場的生活,等于是讓他們“從零”了。他不再被物欲裹挾,回歸到了簡單。他開始明了莊子的話:“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是啊,鹪鹩的巢,就是一根樹枝;鼹鼠喝水甚至連一隻碗都不需要,直接在河邊喝個飽就行。他自己在洞裡安家的這些天,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人活一世,所需真的不多,當然,前提是你得有一顆簡單、知足的心,還有,必須懂得克制欲望。王陽明進一步了解了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頤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欲”,他恍然大悟:欲望減一分,原來人就越發接近“天理”。

在龍場期間,迫切想要了悟生死的王陽明,還為自己置辦了一個石棺。他經常在夜深人靜之際,端坐或躺在石棺中苦思。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陽明洞,石棺就置于陽明洞中

之是以如此迫切想要了悟生死,是因為王陽明近乎固執地認為:

“生死觀是修行中的一件大事,如果不能打通生死觀的話,哪怕是闖過了所有關卡,也不能成就聖賢之道。”

一個夜間,端坐石棺的王陽明突然頓悟:原來,聖人之道,蘊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直以來,所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到此,也也更加明了了18歲那年婁諒對他說過的那席話了:“聖賢書不是為了應付科舉,而是為了陶冶身心”,這個“身心”就是向自己的内在去“求”。

王陽明體悟的這個真相,就是他在龍場頓悟的内容,即心學。

悟透心學後,王陽明開始在貴州招生講學,他創辦了龍岡書院,還寫信将學生徐愛等叫到了龍場學習。

這段時間的王陽明,身體依舊不大好,但他心裡是快樂的,以至于時常感慨“講習有真樂”,他把講學傳道看得比立功更為重要。

四,贛州:在挫敗打擊中認清自己

王陽明的心學第一次被他“大用”,是在贛南剿匪期間。所謂贛南,是江西省南部的地理簡稱,主要指贛州市。

王陽明在龍場谪戍期滿後,就複官了,他的第一站就是廬陵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他在這裡擔任了知縣。

因為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他一路扶搖直上,一不小心就做到了都察院左佥都禦史,正四品。

1516年,44歲的王陽明接下了一個大任務:去贛州剿匪。

王陽明此時雖已參悟心學,可畢竟骨子裡是個文人,對于行軍打仗的那一套,他并不通。第一次出征,王陽明走了大運,官軍一舉破敵,直把土匪打得落荒而逃。

王陽明一心想乘勝追擊,于是,頭腦發熱的他不顧将士們勸阻。執意帶着幾千官兵猛追匪徒。王陽明顯然忘了“窮寇莫追”的古訓,半路上,王陽明他們中了土匪的埋伏,士兵們一下子就被擊潰了。

若非随身護衛拼死救下王陽明,王陽明早死在了包圍圈裡。是以,王陽明這條命,幾乎是被撿回的。

狼狽地逃回大營後,王陽明痛定思痛,他再次和自己進行了激烈的鬥争,鬥争的結果是:他進一步認清了自己,德爾菲神廟上的銘文早告誡世人“人最重要的事認清自己”,可惜,王陽明此時才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

重新認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事,王陽明花了很長時間複盤,并在與自己的博弈中認清了一個現實:自己擅長的是整體戰略的謀劃,而臨陣指揮的能力明顯不足。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影視劇中的王陽明

悟透後的王陽明當即下令:将指揮權交給手下大将,自己則坐鎮後方調兵遣将,分析戰局。下一道這樣的指令,當真需要勇氣,但自古以來,從來是越有勇氣的人,獲得成功的機率越大。

敢放權的王陽明,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裡,就徹底平定了贛南的匪患。

平定匪患這年,王陽明46歲了,他越來越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對了,不是建功立業,而是做聖人,做聖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講學,他迫切想要“重操舊業”,即一心講學。

另一方面,王陽明的身體一直不大好,早年夜間奮發讀書時,他就曾咳血。在龍場的惡劣環境下,常居濕冷洞穴的他曾染上了肺病。

時間對王陽明而言,已成了最為寶貴的存在。他幾乎沒有想太多,就給皇帝呈上了《乞休緻疏》。疏中,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病情:“潮熱咳嗽,瘡疽癰腫,手足麻痹,已成廢人”。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影視劇中的王陽明

從其疏中可知,他主要地病痛就是咳嗽、手足麻木和皮膚問題。說起來,這些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武宗皇帝雖然不讀書,卻也不傻,他當然沒有“準休”。

朱厚照多少認為:王陽明和其他臣子一樣,想“以退為進”,“逼着”自己給他加官進爵。畢竟,以退為進是官場的常态,是以,誰也不會把這些奏疏當真。

而從王瓊的角度而言,他好容易培養出一個極其能幹的“自己人”,他豈會輕易放他離去呢?

王陽明注定不可能隐退的緣由,與他兩年時間平定贛南幾十年匪患的功績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他體悟的心學在幫助他立“神一般功業”、助他成為軍神的同時,也為他後來的“無法隐退”埋下了伏筆。

五,吉安:利益糾葛中學會不争

剿匪完成後,“請休”不成的王陽明隻好回京述職。然而,就在半路上,一則驚人的消息傳來:甯王朱宸濠叛亂了。

這一年,是1519年,即王陽明47歲這年。

得到消息時,甯王已經率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兩城,逼近安慶。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趕緊把甯王攔下,他分分鐘就威脅到南京了。明朝有兩個首都,一個南京,一個北京。南京是朱元璋設立的首都,政治意義很大;北京是朱棣設立的首都,所有的公權力集中于此。

若甯王拿下了南京,他将可以和明武宗分庭而治,那中國版圖上就将出現兩個大明國。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明武宗

十萬火急啊,明武宗能想到的平叛人物,隻能是剛剛出色完成剿匪任務的王陽明了。關鍵,說巧不巧,這王陽明剛好就在江西。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王陽明沒辦法,隻得接下指令,并火速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再次出兵征讨了。

打仗要重新募兵,這是大忌。可沒辦法,王陽明手中沒有兵啊!他手中無兵的背後原因,一來與他兩年前平匪後交出兵符有關;二來與南贛、湖廣、兩廣等部隊遠水難解近渴有關。

危難之際,悟透了心學的王陽明使出了一招緩兵之計。他先公開聲稱朝廷已派出8萬邊營與京營,會同南贛等8萬大軍,促成16萬大軍進攻甯王老巢南昌;随後,他又寫蠟書給甯王僞相李士實、劉養正,讓他們勸甯王發兵攻打南京,但又故意洩露給甯王,造成其内部猜忌。

甯王果然上當,他在虛虛實實中疑心病大大發作,按兵不動。如此一來,王陽明就有了寶貴的十多天時間。這十多天時間,王陽明當然會拿來火速調集軍隊了。

王陽明最終隻用了43天,就平定了這場叛亂。可此時,他也因為功勞太大,而招緻奸臣嫉恨。明武宗的寵臣張永甚至誣陷王陽明勾結甯王謀反,見事不成,才平叛以求自保。

王陽明好容易成功平叛,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卻反而受小人誣陷。這樣的不公,放在普通人身上,一定會據理力争。

可王陽明畢竟不是普通人,他的志向也并不在“建功立業”,古往今來建功立業者如此之多,可青史留名者又有幾人。就算青史留名,沒有影響,又有何用?

王陽明志在成為聖人,他又怎會把功業放在眼裡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王陽明不想再被貶或者下獄,他想要的是退隐,然後講學。

某種程度上,張永的誣陷,反而是幫了王陽明一把。王陽明幾乎沒有怎麼想,就立即決定将平叛的功勞全部給到張永。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影視劇中的張永

另一方面,王陽明對明武宗看得很清楚,他也明白張永是如何得寵,若他一味糾纏、對抗,結果将會非常慘烈。

将功勞全部讓出後,王陽明被誣陷的事也告一段落了。此後,王陽明“因禍得福”有了一段閑暇日子,讓他得以和弟子們講學。這樣的日子,是王陽明一生少有的快樂日子。

王陽明的“不争”讓他遠離紛争、趨吉避兇,他的“不争”也是他永遠“拎得清”的一個展現,任何時候,他都将心中的終極目标“成為聖人”當成頭等大事。

一個人心中一旦有了大事,凡塵的一切,包括功名利祿,也就不足挂齒了。立志,當真是一樁大事。

六,浙江:堅持不報複

甯王之亂被平息後,明武宗南遊檢視,并在浙江召見了王陽明。皇帝的随行人員中,有兩位宮禁中的太監,他們一直用不安的眼神望着他。

隻有王陽明知道他們為何如此。原來,他們都曾與甯王通過信,而這些信件,不偏不倚,正落到了王陽明的手中。再不偏不倚地,他們二人,曾參過王陽明的讒言。

與甯王通信,不管信的内容是什麼,隻要被明武宗看到,那後果鐵定要掉腦袋。

兩位太監幾乎是在用哀求的眼神看向王陽明,王陽明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怎會不知他們眼神背後的意味。

人都說“可得罪君子,而決不能得罪小人”,因為君子往往胸襟開闊,不會尋思報複的事。而小人則不同,小人往往是有仇必報。

君子王陽明見他們如此膽戰心驚,便找到他們的信件并對他們說:“叛亂既已平定,這些書信,我也沒拆,現在物歸原主吧。”

兩位太監聽到此話後,當即感動得熱淚盈眶,恨不得跪下來磕頭謝恩。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影視劇中的王陽明

誰能想到,王陽明後來再度遭到小人攻讦時,從中大力斡旋,幫他洗脫罪名的人,正是這兩位并不起眼的太監。

可以說,王陽明的善終背後,離不開自己的德行。懂得寬恕的人,不僅能得人心,還能積攢厚福。

《菜根譚》裡說:“以寬容之心待人,心中容得萬物,方能恩澤良久。”這段話,王陽明早已悟透。至于他何時悟透,可能是在他于龍場悟道之時,也可能是他在某一次的靜坐後。總之,他悟了,悟了的王陽明,終究将人生路越走越寬。

結語:

王陽明平定甯王叛亂後,又第三次出征,平定了八寨和斷藤峽土著居民暴亂。此時,他的肺病已入膏肓。

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的王陽明,向朝廷再次上疏告老還鄉,并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皇帝批複,他便啟程返鄉了。

1529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在了回鄉路上,他死在了江西大餘縣境内的船上。享年57歲。

臨終前,弟子們問他有何遺言,他隻淡淡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王陽明一生軌迹圖裡藏着其“心戰曆程”,其覺悟與走過的路是因果

王陽明一生的足迹圖裡,藏着他的各種覺悟,也藏着他的心戰曆程。一個人成為怎樣的人,究竟由什麼決定?王陽明用一生給出的回答是:由他的内心,和走過的路決定。

梁啟超曾說:“中國自古有三個半聖人”。王陽明是除了孔子、孟子之外,僅有的另一個聖人。學者王士祯曾這樣評價王陽明:

“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