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期末考試前,“常春藤”這一制度值得借鑒

作者:中國科學報

文 | 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實際上,這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确定的全球性讀書日的全稱,應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其目的在于促進圖書出版和閱讀興趣。

之是以選取4月23日,是因為它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日子,英國文豪威廉·莎士比亞、西班牙文學之父米格爾·德·塞萬提斯等都在這一天去世。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這一天确定為一個特殊的日子,既向全世界的圖書和作者緻敬,也鼓勵人們擷取書籍、閱讀書籍。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舉辦慶祝活動,以表彰書籍的作用——它是過去與未來的紐帶,是幾代人之間溝通和跨文化的橋梁。

在美國常春藤高校中,有一個普遍存在的閱讀周制度。該制度在不同高校中的叫法有所不同,較為統一的說法為閱讀周(Reading Week)。除此之外,也有閱讀期(Reading Period)、閱讀日(Reading Day)、學習期(Study Period)、學習日(Study Days)等叫法。

盡管名稱不同,時間長短也不完全一緻,但這些制度設定的目的大緻相同,且全部安排在學期之内,也就是說每個學期都有。它們大都被安排在期末考試之前,屬于學期中正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複習課程材料、完成期末項目或期末論文等。

哈佛等高校的閱讀期

在常春藤高校中,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皆将之稱為“閱讀期”。

哈佛大學的閱讀期一般為一周時間。在今年春季學期閱讀期為5月1日到5月7日。考試期從5月8日開始,持續到5月17日結束。在閱讀期,大多數的正式課程停了,有些課程可能還會組織學生複習或讨論。哈佛的閱讀期旨在為學生提供靈活的時間來準備考試、寫期末論文和進行獨立學習。

耶魯大學的閱讀期通常為5天。為4月26日到5月1日。考試期5月2日開始,8日結束。其閱讀期的設定與哈佛同理,旨在讓學生在不中斷正常課程的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并準備期末考試。耶魯的傳統旨在提供一個專用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專注于期末項目和備考,反映了大學對學科全面了解和掌握的重視。

普林斯頓大學的閱讀期時間較長,一般持續9天。今年閱讀期為4月29日至5月7日。根據學校的相關介紹,這是學術月曆中一個獨特而重要的部分,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時間來複習課程材料,讓他們與教授和助教會面,并深入參與他們的學術工作。這一安排既符合該校嚴格的學術标準,也是學校承諾要讓學生學業成功的一種實踐。

布朗大學的閱讀期時間最長。2024年春季為4月26日開始,到5月7日結束,長達12天,但該校的這一規定是選擇性的,即由任課教師決定。在此期間不會安排正式考試,通常也不上課,隻是讓學生專注于準備期末考試和完成學期末作業。

達特茅斯學院的閱讀期較短,一般為2天。2024年春季為6月4日至6月5日;期末考試将于6月6日開始,10日結束。在該校,閱讀期被納入學術月曆時間表中,作為每學期期末考試之前的考前休息。今年秋季學期,該閱讀期的時間為11月20日至21日,期末考試将于11月22日開始。該校介紹說,閱讀期是學生準備期末考試的專門時間,有了這個時間,他們便可以在不中斷正常課程的情況下專注于複習。這符合達特茅斯學院的學術制度,并支援學生在評估前進一步鞏固學習内容。

賓大、哥大的閱讀日與康奈爾的學習日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閱讀期叫作“閱讀日”,時間一般為3~4天,具體取決于各個學期的情況。2024年為5月2日到5月5日,共計4天。5月6日至5月14日為考試期。閱讀日屬于期末考試前的休息與複習時間,學生完全可以專注于學習和準備。

哥倫比亞大學的閱讀日時間最短,一般隻有1天時間,通常在每個學期結束時安排一個閱讀日。這一天停課,讓學生複習準備考試。該校閱讀日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指定的一天,讓他們不用上課,隻是專注于準備即将到來的考試。這展現了大學緻力于確定學生在有嚴格要求的期末考試之前,有足夠的時間複習和鞏固所學知識。

康奈爾大學的叫法最獨特,但似乎也最符合實際,叫作學習日,即在期末考試前配置設定幾天作為專門的學習期。2024年為5月8日至5月10日,共計3天。與更多的常春藤盟校相比,這個時間不算長,但目的相同,也是為學生提供不間斷的時間來準備最終的考試。

閱讀周制度的理論基礎

盡管确切的起源已經沒有較為詳細的記錄,但美國常春藤高校的閱讀期、閱讀日或學習期、學習日的傳統大緻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其主要目的是在正式課程結束和期末考試開始之間,為學生提供一段緩沖時間。

該想法所基于的教育理論是強調自主學習和複習時間對于加強學習和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性。這一理論以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概念為基礎,強調積極挖掘材料的作用以及學習中間隔重複的重要性。

第一,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者以現有知識建構新知識。這種方法表明,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例如獨立學習和探索各種概念)可以讓學生對閱讀材料有更加個性化和有意義的了解。閱讀周期間,是讓學生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節奏、以最适合其個人學習風格的方式深入探索主題,進而促進了他們的學習。

第二,間隔重複作為一種學習技巧,涉及以增加的間隔複習資訊加強記憶保留。這種學習技巧基于“間隔效應”,是指如果學生的學習課程在一段時間内間隔開,而非在短時間内擠滿,便可以更好地回憶資訊。閱讀周就通過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時間來發揮間隔效應,在考試前多次複習課程材料,進而增強長期記憶保留。

第三,元認知是指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知和了解。它在學習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涉及自我調節以及評估自己的了解能力和學習需求能力。在閱讀周期間,學生有時間反思他們學習過的内容,并确定他們需要進一步澄清或研究的領域,進而優化其學習政策,提升學習成果。

第四,認知負荷理論研究的是工作記憶一次可以容納的資訊量。該理論表明,當學習者沒有同時被太多資訊淹沒時,他們的效率會更高。閱讀周可以讓學生隻專注于複習,無須承受新材料的額外壓力,進而減輕認知負擔,優化學習效率。

第五,近期發展區(ZPD)是指學習者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可以做什麼,以及在指導下可以實作什麼之間的差異。在閱讀周期間,學生可以經常參加同伴的學習小組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利用這段時間在他們的ZPD内進行操作,并拓展他們的能力,進而可以超越他們所能達到的水準。

上述教育理論的重要性展現在,它們為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計劃提供了資訊,進而優化學生的參與、了解和記憶。對于高校而言,設計包括閱讀期、閱讀日或學習期、學習日在内的學術月曆,可以認識到學生的認知和心理需求,目的是促進形成更健康和有效的學習環境。這樣的實踐不僅支援學業成功,還鼓勵發展對學生一生有價值的獨立學習技能。

複習周與閱讀周的不同

無論是閱讀期、閱讀日抑或是學習期、學習日,雖然其時間長短和具體安排因高校而異,但所設立的基本原則都是相同的,即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備考時間和空間。各高校都會調整這些閱讀期的長度和結構,以适應其各自獨特的學術月曆和學生需求,但所有高校設定制度的目标也是共同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并減輕學期末的壓力。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中國的高校中也有考試周之前的複習周。确實如此,但事實上,所謂複習周,往往會被學生用來應付選修課的結課考試或考查。在這一周中,學生大都是各種忙亂,并沒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時間用來回顧、複習和準備最後一周專業課的各種考試。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閱讀周值得國内高校借鑒:一方面,要承認學生期末考試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真正的時間,讓他們回顧、複習和自我學習,減輕學期末的壓力,認真應對接下來的各種考試。更重要的是,要在高校中建立一種支援學生學業成功和心理健康的學習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