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作者:梅香如故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諸葛亮出生于蜀漢開國元勳家庭,自幼飽讀詩書,博覽群書。他的父親諸葛珪曾追随劉備打天下,後被封為漢昭烈将軍。諸葛亮從小就受到父親的熏陶,對劉備治世的理想充滿向往。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年少時,諸葛亮就對樂毅的事迹如數家珍。樂毅不僅是名将,更是文人學者,他的《報燕王書》流傳千古,展現了高尚的人格操守和對王道理想的執著追求。諸葛亮雖然生在亂世,卻也懷揣着像樂毅那樣的抱負,希望能為國家社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諸葛亮二十歲時投身書院執教,在隆中任職期間,他潛心研讀經典著作,尤其癡迷于管仲、樂毅等人的思想理論。他由衷贊佩樂毅對燕昭王的忠心耿耿,以及樂毅在伐齊戰争中堅持王道的做法。樂毅雖然最終未能一統齊國,但他的理想和精神卻深深打動了諸葛亮。

正當諸葛亮沉浸在學術研究時,外族胡人入侵,他被迫離開隆中,開始了漂泊的生活。在流離失所的艱難歲月裡,諸葛亮時刻懷念着樂毅的風範,并将之視為自己的人生導師和精神楷模。樂毅用一生去實踐理想卻未能成功,這讓諸葛亮下定決心,他要為樂毅未竟的事業把脈盡力。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理想的追求

樂毅說服燕昭王加入合縱聯盟後,立刻着手部署對抗齊國的戰略。他清楚,要想擊潰齊國這個強敵,單憑燕國一股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是以,他奔走呼号,遊說各國效仿當年伐秦時的"橫"聯盟,共同對付齊國。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首先,樂毅親自前往趙國,拜訪趙惠文王。趙國曾是戰國七雄之一,實力不容小觑。樂毅憑借與趙武靈王時期的人脈關系,很快就說服了趙惠文王加入聯盟。趙國不僅允諾出兵,還任命樂毅為趙國相國,全權負責對齊作戰。

接着,樂毅又遊說了秦國。秦國國力日漸強盛,對齊國的崛起早有戒心。秦相魏冉更是垂涎齊國富庶的定陶城邑,希望能将其據為己有。在樂毅的勸說下,秦國欣然加入聯盟,并承諾先行出兵,以換取其他國家的信任。

魏國與南韓都是小國,實力有限。但樂毅深知,要想徹底擊垮齊國,必須集結所有力量。經過周折,兩國終于被說服,加入了這場對抗齊國的戰役。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就在樂毅奔走呼号之際,齊國卻對楚國發動了進攻,奪取了楚國的淮北地區。楚國雖然也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在樂毅的遊說下,仍然拒絕加入聯盟。樂毅對此也隻能作罷。

最終,燕、趙、秦、魏、韓五國組成了聯軍,樂毅被推舉為總指揮,全面負責各國軍隊的協調和指揮。公元前284年,聯軍直撲齊國,與齊軍在濟水一線對峙。

面對聯軍的壓境,齊闵王親自督陣,将全國兵力調遣至前線。雙方陷入了一場你來我往的拉鋸戰,樂毅深知,若是久攻不下,聯軍糧草必将耗盡,屆時各懷鬼胎,聯盟就會土崩瓦解。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理想的坎坷

樂毅率領燕軍渡過濟水後,立即向齊國首都臨淄發起猛攻。齊軍主力在濟西一戰中已遭重創,臨淄城内隻剩下一些殘兵敗将。樂毅指令燕軍嚴格遵守紀律,不許掠奪平民,并親自在臨淄城郊祭祀齊桓公和管仲,以示對齊國曆史文化的尊重。

這一做法頗有成效,很快就有二十多名齊國貴族投降,并被樂毅封為燕國諸侯。在這些帶路黨的幫助下,半年之内,樂毅便占領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然而,齊國最後兩座城池莒城和即墨卻頑強抵抗,樂毅的進攻一再受挫。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莒城和即墨分别是齊國的南都和東都,人口衆多,地理位置也極為重要。莒城靠近楚國,可從海路獲得楚軍的支援;即墨則緊鄰渤海,易于從海上擷取糧草補給。此外,齊國名将田單也率領殘餘軍隊堅守兩城,決心同燕軍拼個你死我活。

面對如此頑強的抵抗,樂毅不得不改變政策。他下令燕軍暫時停止攻城,退至九裡之外紮營,并允許城中軍民自由出入。同時,樂毅還從燕國調撥大量糧草,赈濟兩城中的平民百姓。

這一做法看似荒唐,實則别有用心。樂毅希望通過善待平民,赢得齊國百姓的心理,進而瓦解齊軍的鬥志。可惜,這一計策并未奏效。相反,齊将田單趁機在城中重整旗鼓,并派人潛入燕軍陣營,進行反間計。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突然病逝,其子燕惠王繼位。燕惠王一向與樂毅有嫌隙,田單乘機大肆收買燕惠王身邊的親信,對樂毅進行诽謗和離間。最終,燕惠王被說動,決定将樂毅撤換。

樂毅雖然極力反對,但燕惠王已下定決心。他派遣大将騎劫前往臨淄,準備接替樂毅的指揮權。面對燕惠王的決定,樂毅無可奈何,隻得帶領族弟樂乘逃往趙國。

樂毅的離去,無疑是燕軍的一大損失。騎劫雖然也是名将,但遠不及樂毅謀深算遠。果不其然,騎劫很快就中了田單的詭計,被齊軍擊潰,自己也陣亡沙場。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接下來,田單率領大軍迅速反撲,不僅重新奪回了燕軍占領的七十多座城池,還将戰火燒向燕國境内。面對齊軍的猛烈進攻,燕惠王不得不向樂毅求援。

理想的延續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樂毅雖然在伐齊戰役中英年早逝,但他的理想和精神卻在後世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公元前279年,樂毅去世後不久,燕惠王便下令将他的遺體運回故鄉魏國安葬。這一做法引起了趙國人的不滿,他們認為樂毅生前立下了汗馬功勞,應該安息于趙國境内。于是,趙惠文王派遣使者前往燕國,希望能将樂毅的遺體遷回趙國。

雙方為此争執不下,最終隻得将樂毅的遺體一分為二,一半安葬于魏國,另一半安葬于趙國。這一做法看似荒唐,卻也從側面反映出樂毅在燕趙兩國的崇高地位。

被儒家推上王道神壇的戰國名将:諸葛亮用盡一生來踐行他未竟理想

樂毅的族人樂乘繼承了他的衣缽,在趙國為官多年。期間,他不遺餘力地宣揚樂毅的思想主張,将樂毅的王道理想代代相傳。樂乘的子孫後代也都效法先祖,在趙國世代為官。

直到秦統一六國後,趙國被滅,樂氏子孫才遷徙至關中一帶。在秦漢時期,樂氏家族雖然沒有出現過顯赫的人物,但他們仍然默默無聞地将樂毅的理想一脈相承下去。

到了東漢時期,樂毅的後人樂廣突然出人頭地,被推舉為太學博士,主持國子監的教學工作。樂廣在任上大力倡導樂毅的思想,使之在士人階層中廣為流傳。

樂廣的兒子樂祖更是在漢靈帝時期擔任過太傅,主管全國的教育事務。樂祖不僅在朝中大力提倡樂毅的王道理念,還親自編撰了《樂氏訓》一書,系統闡述了樂毅的思想主張。

從此,樂毅的理想在儒家學者中廣為推崇,被視為與孔孟并駕齊驅的思想家。到了東漢末年,儒生張綱更是将樂毅與管仲、樂羊并列為"三賢",可見其在儒家陣營中的崇高地位。

直至三國時期,諸葛亮對樂毅的思想也深有體會。他曾在《誡子書》中大加贊賞,并将樂毅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和楷模。諸葛亮一生追求的"王佐之才"理想,與樂毅的主張如出一轍。

後世儒家學者更是将樂毅與諸葛亮并列為"王佐雙璧",被奉為儒家的王道楷模。兩人雖生不同時代,卻都為了實作理想而不懈奮鬥,最終雖然未能如願,但他們的精神卻永垂不朽,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