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作者:小僧亂翻書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文|崔心航

編輯|t

引言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出行變得越來越簡單。

可以選擇汽車自駕、火車、高鐵等多種多樣的交通工具,而手機上的導航APP,更是讓出行更加便捷。

甚至迷路的現象都很少出現。

但是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先民們,他們沒有這樣便利的條件,更沒有高精尖的輔助裝置。

那他們是如何出遠門的?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敦煌壁畫出行圖)

一、最穩妥的方法——走大路

這裡的“大路”是一種通俗的說法,放在古代的語言環境下,指的就是“官道”。即官方組織修建的路。

例如在秦朝,人們如果想要從鹹陽前往長城戍邊,那他們步行的選擇一定是秦直道。這條路,是秦始皇時期建成的,一直到了清朝才逐漸荒廢。

秦代每十裡修建一個長亭,每五裡修建一個短亭,為來往旅客提供休息之所。

走在這條被壓實,在今天也長不出草的古代“高速公路”上,當然會感到安心。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而曆朝曆代征民夫用徭役的目的,也是為了修路。

經過曆朝曆代的開拓和擴充,中國的道路逐漸完備,并形成了由陸路、水路和海路組成的交通網絡。

陸路有以馳道、五尺道、棧道、“絲綢之路”為代表的的官道;水路有邗溝、靈渠及京杭大運河;海路則有徐福東渡、海上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等的壯舉。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京杭大運河)

交通路線建立後,友善客運和貨運的服務設施也發展起來。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在國内的主要交通路線周圍,都設有廬舍候館等招待場所,以接待來往各國的使者和政府人員。

而大路官道的保障,就來自于這些設定在沿途的驿站。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驿站)

而古人們還留下大量有關古代交通情況的文字記錄,為研究古代交通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如《馬可波羅行記》、《徐霞客遊記》等。

這些交通史籍幾乎都是作者足迹的見證,是他們實地考察的結果,更是對大路出行的有力證明。

二、異常火爆的方法——買地圖

中國古代,由于戰争的需要以及繪制技術的發展,很早就有地圖出現。

中國最早的地圖是在西漢放馬灘墓地出土的。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放馬灘地圖)

這張地圖上,墨線繪出了山、川、崖,路,被認為是世界最早的紙繪地圖。

而在古代,人們出門肯定不能指望手機和電子地圖,像放馬灘出土的地圖,才是遠行人的選擇。

不過因為早期的制圖技術與紙張制造能力的限制,地圖大多數還是用在了戰争上。

在古代,繪制地圖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以縣城城府等城市為中心點,然後繪制周圍的山川河流,最後把城市與山川之間的道路勾勒出來,這種方式靠走路騎馬都可以,屬于小範圍地圖;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古代繪制的地圖)

第二種方法是坐船沿着水運航線,把沿途山川繪制在河流兩側;

第三種方法是軍用地圖制作,它是實地測繪後嚴格按照比例換算繪制在紙上,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小誤差。

而第一種制圖發展到宋朝時期,催生了供普通群眾使用的地圖。

當時的商品經濟已經很發達了,為了做生意走南闖北,商人們很喜歡用這種地圖。除了這些供商人們使用的地圖外,宋朝還有一種供官員進京述職或是公幹使用的地圖。

宋朝時期,驿站裡專門售賣《朝京裡程圖》,而士大夫前往臨安城時,一定會買一本。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朝京裡程圖》)

元代李東有的《古杭雜記》裡就記載了這一現象,這就說明在當時,民用地圖的使用是很頻繁的。

正是地圖的普及,古人的出行才會更加便捷。

三、不簡單的方法——看星星

古人外出時,出過走陸路,也可以走海路。海路雖然也被叫做“路”,但毫無疑問,海上是沒有官道的。

而先人們在海上出行,用到了一個“靠天”的辦法——看星星。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鄭和下西洋》)

西漢《淮南子》一書中提到了“海人之占”的方法,是最早的航海家們依靠天上的星星月亮來辨識方向的記載。

這種最早的航海導向方法來源于遠古時期的占星術。簡單來講就是利用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行星位置和它們的變動,來預言人或事的未來。

這種技術雖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在發展過程中總結的天體方向,對旅途中的旅人是很有幫助的。

發展到明代,“牽星術”出現,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得到廣泛運用。牽星術就是通過觀測不同季節、不同時間的天體在天空運作的位置和測量天體在海面上的高度,來判斷船隻所在的方位。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牽星術的輔助工具牽星闆)

這些海上定位技術的使用表明,先人們在他們的時代,看星星也是出行判斷方向的重要方式。

在白天,太陽是東升西落,在夜晚,北鬥星指向北方。這些方向的确定,是外出之人所必備的。

而看星星雖說簡單,但結合上各種輔助測算方法用來引路,真稱不上是一種簡單的方法。

結語

從官道到牽星術,從陸地到水路,先人們的出行并沒有我們想象中容易,但也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險象環生。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唐代出行圖,有男有女)

當然,古人出行要想不迷路,除了方向的判斷外,還需要借助各種手段來定位。

而這些方法的普及出現,避免了古人在出行時迷路的境況。

也正是出行的風險降低,才會讓大陸各地間的交流不斷進行,使得許多文人墨客的足迹,遍布全國。

才會有《山海經》反映遠古的交通狀況;《大唐西域記》講述唐代中西交通的繁盛;透過《馬可波羅遊記》,我們得以了解元代交通十分發達;《徐霞客遊記》和《天下水陸路程》把明代的交通實況重制到我們眼前。

這就是古人出行不會迷路的原因所在。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的話,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交通)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放馬灘漢墓.[OL].

百度百科古杭雜記.[OL].

龔樂涵.古代出行防走丢指南[J].課堂内外:科學Fans, 2022(1):81-8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