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作者:怔怔說

來源:中國知網 原創稿

說起21世紀的典當生意,最有名的,莫過于澳門賭場外的當鋪。

每當娛樂場内的賭徒們殺紅了眼,又急需籌碼時,便會拿着自己身上最昂貴的物品(通常為手表),趕緊去外面的當鋪借出一大筆資金。

而提及典當這項金融服務,早在中國古代就已出現。

如果說将一些珠寶、文物拿去典當,尚在情理之中,可為何在古代,像破棉襖、舊皮袍這樣的破衣服都能被典當出錢來?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破衣服竟然也值錢

在《南史》中,曾有人拿着一束名為苎的植物,就典當出了錢财。但那畢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特殊年代,那時候的“寺庫”實際上是帶有慈善性質的。

而到了典當發展成熟的明清時期,自然沒有人再拿植物去當鋪了,但我們又随即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何一些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呢?

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件無法了解的事情。

當家中的某件衣服已布滿破洞,我們大機率會直接扔掉,不會考慮拿去回收。原因在于,即使這些破舊衣物被回收,所能換得的價值甚微,或者根本為零。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這種選擇背後的邏輯,顯然是基于如今工業水準發達的前提條件。相比之下,沒有經曆過工業革命的古人們,對破衣服可就珍視得多。

衣物不僅承載着外在的美觀,其功能性的重要也不容忽視。即便是一件滿是爛孔的舊棉襖,對于一位正在寒風中受凍的人來說,它就如同救命稻草,提供了急需的溫暖與庇護。

要知道,在古時候,保暖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種奢望,這也是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渴望中原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由于生産技術的局限,加上工業化機械的缺乏,制作一件禦寒衣物需要全憑雙手,通過一針一線的縫紉來完成。這種生産方式的繁瑣性,使得棉襖、皮袍在當時都成了稀缺資源。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所謂“物以稀為貴”,像棉襖、皮袍這類禦寒衣物的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是以,盡管這些衣物已經破舊不堪,它們在古代仍舊保有一定的價值。

相比之下,現代社會憑借着高度發展的工業生産力,衣物已經成了能夠大規模機械化生産的工業品,極大地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普及率。

在這種背景下,如今,反倒是一些手工藝品,更象征着稀缺性與獨特性,就比如手工制作的包包,可以賣出極其昂貴的價格。

而除了破棉襖、舊皮袍本身的價值,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棉花,這關系到了當鋪的利益。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站在當鋪裡的這些人,極其擅長察言觀色。他們能通過觀察典當人的着裝、言辭乃至微妙的表情神态,精準推斷出此次交易是“活當”還是“死當”。

通俗來講,“活當”是指典當人以後有能力贖回物品,而“死當”則意味着沒有能力贖回。

試想一下,倘若有人來典當破棉襖或是舊皮袍,那麼這大機率是“死當”,因為隻有窮困潦倒、走投無路之人,才會把自己身上穿破掉的衣服拿去典當。

是以,在收到破舊棉襖之後,當鋪裡的人,往往會預設已獲得該衣物的所有權。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他們通常會采取兩種做法:

第一種是通過對舊衣的解構和重新組合,即所謂的“翻新”,然後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進行銷售。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另一種做法,則是抽取出破棉襖内的棉花,再将棉花按照市場價直接賣給販子。

在古代中國,諸如棉花這類農作物的産量異常低微,非常珍貴。就拿現代來說,大陸的棉花生産主要集中在新疆,但在古代,新疆還是一片貧瘠之地。

而且,棉花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為嚴格:需要有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壤,以及亞熱帶的氣候條件。這就将大部分中原地區排除在外。

加之古代戰亂頻仍、勞動力不穩定甚至短缺,導緻國家連基本的糧食供應都難以保障,更别提棉花的生産了。

是以,在古代,棉花成了一種稀缺且珍貴的資源。而含有棉花的破舊棉襖或皮袍,自然成了衆人争相追逐的物資。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當鋪,寫盡壓榨與剝削

古代的當鋪,一般會開在較為繁華的地段。觀其構造,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特點,那便是清一色的“高”。這裡的高,不光指它的外部圍牆高,更是指當鋪内的櫃台也很高。

同時,為了防盜,櫃台上方裝置了木制栅欄,在其中央位置則設立一個小型視窗,專門用于遞交物品和傳遞典當金。

是以,每當有人前來典當物品時,他們隻好踮起腳尖,雙手高舉,再通過那個小窗洞,将東西遞交給“朝奉”(負責驗物估價之人)。

而至于為何要将櫃台設得如此之高,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防止典當人在聽到較低的估價後,情緒激動地與朝奉起沖突。

另一種說法,則是要讓朝奉在交易過程中始終處于高位,而典當人相比之下則需擡頭仰望,由此一來,便可讓朝奉形成一種居高臨下之勢。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這種布局,可以營造一定的心理壓力,使典當人在面對估價和議價時,感到畏縮,不敢輕易提出反駁。

前面說過,當鋪内的朝奉,會仔細打量每一位顧客,來判斷是“活當”還是“死當”。

如果眼前的顧客看上去是個不差錢的人,這意味着物品會在到期後被贖回,那麼朝奉會報高價格,這樣當鋪賺得的利息就更高。

而假使顧客看上去是個差錢的人,朝奉便會預設物品将歸當鋪所有,也就是說,他們此刻報的價格,實際上成了當鋪的“收購價格”。于是,他們開始刻意壓低價格,同時有意貶低物品的成色。

這樣一來,等到當期結束,當鋪便可上演一出“低買高抛”的戲碼,從中擷取高額利潤。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對于前往當鋪的人群,大體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那些在生活或生意中急需資金周轉的人,他們通常有能力在未來贖回自己的東西。

第二類則是處于貧困中難以維持生計的人。

他們盡力在當鋪前踮起腳尖,伸長脖子,殷切地希望能通過典當換取更多的錢款,好讓家人多吃幾口熱飯。然而,最終還是會遭到朝奉的冷漠拒絕。

向第一類有實力的顧客征收較高的利息,尚在情理之中,但對于那些生活困苦的百姓仍施加低價壓制,這種做法則頗顯不公——這無疑是對社會底層群衆的剝削和壓榨。

參考資料:

論中國典當的曆史傳承與演進——施欣、黃建軍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gPw7xOyBVLFug49SD5zMt9AY7J_pUijZEnhVKwKrfr2a86XvgifHBNt1HGTBgC-IJkaasmSTbv_kF4yz1oEPixJQ4uPatDHHPLemendDBc8qzHSmvgsYVG2Y2qsBk2GbH--4l5rOYx-uCNJWlsuED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