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作者:徐德文科學頻道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美國一家公司又要重大突破了?但這可能是一個天大的意外!

可控核聚變發電,有可能被一種很小很簡單,無需磁場限制并且成本很低,少于托卡馬克幾個數量級的裝置搶先實作。這個突破已經有多近了呢?據稱這種裝置将可能在65萬安培電流下達到Q=1,而目前他們已實作了50萬安培的穩定電流,正在建造可以實作100萬安培電流的下一代裝置。

而正是因為這種裝置較為簡單,又成本很低,可以快速疊代,這家公司已信心爆棚,開始同步進行核聚變電站的設計建設,準備在世界上第一個實作核聚變發電。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是不是匪夷所思,這也太快了吧,可控核聚變真的就要來了嗎?其實不僅是人造太陽,這種裝置還可用于深空推進,NASA和私營公司早就開始合作研究利用這種技術的聚變推進系統了,計算表明可以産生19400s的比沖值和38kN的推力,是化學燃料的約40倍,前往火星可能隻需39天,350噸推進劑。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這家公司名叫Zap能源,起源于華盛頓大學1995年開始的研究,利用一種叫做Z箍縮的技術來實作核聚變。什麼是Z箍縮呢?這還得從1905年澳洲發生的一件意外事件說起,當時一道強烈的閃電劈中了一家煉油廠的避雷針,事後人們發現這根空心金屬管竟然像被人用手使勁捏過一樣,嚴重地向内皺縮扭曲變形,這種驚人的力量到底來自哪兒呢?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後來悉尼大學兩位科學家發現,這可能是雷擊産生的超強磁場造成的,當大電流穿過避雷針時,它和自己産生的磁場互相作用,這種力量可能就是讓金屬管壓縮變形的罪魁禍首。最終在1934年,美國科學家威拉德·貝内特完美解釋了這個現象,當電流通過一個導體時,會在導體周圍形成環形磁場,這個磁場會對導體中的電荷粒子施加力,推動它們向導體中心線方向運動,進而産生向心的壓縮力,這個現象因而被稱為貝内特箍縮。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簡單來說就是,金屬管就像一根電線,雷擊導緻電流在管道周圍形成環形磁場,如果金屬管是空心的,并且電流足夠強大,磁場向内收縮的力量就可能将金屬管壓縮扭曲變形。由于這股電流是沿笛卡爾坐标系的z軸方向前進,是以後來所有這種引發收縮效應的類似裝置,就都被稱為z箍縮了。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這時候你可能已經有了一個奇妙的腦洞,如果能用這種z箍縮來壓縮等離子體,是不是就可以引發核聚變呢?你的想法和科學家們不謀而合,世界上最早的核聚變研究就是從z箍縮開始的。

早在1946年,科學家們就送出了利用z箍縮進行受控核聚變的專利,1958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利用z箍縮裝置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受控核聚變試驗,将氘的溫度加熱到了1500萬度,并檢測到了核聚變産生的中子。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不過在更早的1957年,世界上迄今為止最為強大的z箍縮聚變裝置,英國的大明星機器Zeta,就宣布達到了這一溫度,并産生了核聚變中子,引發全球轟動,當時被認為是比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更偉大的科學進步。但後來證明中子是由等離子體中的質子與堆壁碰撞,通過中子散裂機制産生的,因而不得不恥辱地撤回了論文。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然而z箍縮産生的等離子體極不穩定,很容易就瞬間解體,時間隻能維持在微秒量級。這很容易了解,等離子體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質子組成,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而且還能量極高,火爆得一逼,你把它們壓縮在一起,就像兩個深仇大恨的黑幫團夥聚在一起,而且各自内部還沖突重重敵意深厚,然後還喝了很多很多酒,你能讓他們安安靜靜坐在一起念阿彌陀佛嗎?

與此同時,蘇聯的磁限制托卡馬克裝置卻取得了極好的成果,在意識到z箍縮難以為繼之後,英美很快就轉向了托卡馬克,自1970年代以後,Z箍縮技術基本上就停滞不前了,核聚變實驗的明星地位也不得不拱手讓出。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但華盛頓大學1995年開始的研究将z箍縮從垃圾堆裡又撈了回來,他們先後建造了3台機器來進行試驗,最終找到了控制等離子體的關鍵:剪切流穩定技術,并在2017年創辦了Zap能源公司。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項技術的原理,我們先來看看Zap能源的z箍縮是怎樣工作的。這個裝置的核心是一個大約3米長的圓柱形真空室,本質上是一個由内、中、外三個同軸電極組成的電容器組。核燃料氘和氚通過噴嘴注入,被電容器産生的強電脈沖電離,形成等離子體環,向着内部帶負電的陰極加速流動,在通過末端的鼻錐,也就是内電容器電極末端時,因為電流磁場的壓縮而瞬間塌縮成細絲狀的剪切流柱,長約50厘米,直徑約1毫米。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這意味着等離子體會瞬間被壓縮到極高的溫度和密度,進而發生核聚變融合,釋放出攜帶巨大能量的中子,這些中子被内壁的液态锂捕獲後與外界交換能量,就可以産生熱量來發電了,而生成的氚則被收集起來重新用作燃料。

簡單來說,就是等離子體被電容加速和壓縮,形成高溫高壓,發生核聚變,隻是不需要外部的磁鐵,而是利用自身的磁場。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你看到這其中的關鍵沒有?根據Zap的模拟,整個裝置最關鍵的參數就是一個——電流,通過等離子體的電流越高,等離子體就會被壓縮得越稠密越熱,進而發生聚變的可能性也越大。而另一個關鍵就是等離子體的穩定,此前的裝置就是敗在等離子體還沒來得及核聚變,就煙消雲散,浪費電力了,而且不管怎樣都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那麼華盛頓大學是如何做到的呢?簡單來說,就是把電流改成脈沖式的,讓等離子體分成不同流速的層,通過控制脈沖電流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調節等離子體内部的流速剪切,進而讓其變得更穩定,直到核聚變的發生。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這有點像河流上的水閘,通過控制閘門開關的間隔和持續時間,可以精确控制河水的平穩流動。不過這個比喻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等離子體剪切流非常複雜,具體的可以看我文章後面附的論文。

總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Zap能源似乎把z箍縮救活了,可能會率先實作可控核聚變。因為根據他們目前模拟的結果,他們的z箍縮裝置将可能在65萬安培的電流下,實作Q=1的核聚變。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而目前他們已實作了50萬安培的穩定電流,達到了約1100萬度到3700萬度的高溫,是目前所有超過3000萬度高溫中最小、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核聚變試驗裝置。他們正在建造的下一代裝置FuZE-Q,預計能量将是這一代的10倍,可以實作100萬安培的電流,等離子體也将達到更高的溫度和密度。

最關鍵的是,這種裝置不需要超導磁體,也不需要雷射器,和托卡馬克等裝置比起來,可以說簡單得像玩具,規模也小得多,可以非常快速地疊代,成本可以便宜幾個數量級,是以他們預計有可能很快實作,并已開始在設計建造核聚變電站了。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最最關鍵的是,這種核聚變裝置一台隻有3米寬,可以産生50兆瓦的電力,足以為一座小城市供電,一個發電廠就可以安裝很多台,進而更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這種發電廠占地面積很小,沒有污染排放,幾乎可以建在任何地方。

美國核聚變又有大突破?Z箍縮意外搶先?已開始同步建設聚變電站

不過說了那麼多,還有那麼多論文以及琳琅滿目的實驗裝置和機器,但說一千道一萬,最根本的Q值等于1我們還沒有看到,而且這個65萬安培電流就可能實作Q=1的核聚變,也隻是Zap公司自己的研究模拟。z箍縮到底能不能實作核聚變,其實還是一個未知數,是以這究竟是不是一個重大突破,現在說起來可能還言之過早,人類的清潔能源夢想還要等多久,我們謹慎樂觀就好。

這項研究發表在4月8日的《實體評論快報》上。

參考:

Elevated Electron Temperature Coincident with Observed Fusion Reactions in a Sheared-Flow-Stabilized Z Pinch(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2.155101)

Increasing plasma parameters using sheared flow stabilization of a Z-pinch(https://pubs.aip.org/aip/pop/article/24/5/055702/991358)

Results from the Sheared-Flow Stabilized Z-Pinch and Scaling to Fusion Conditions(https://nucleus.iaea.org/sites/fusionportal/Shared%20Documents/FEC%202016/fec2016-preprints/preprint0023.pdf)

https://www.zapenergy.co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