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作者:維京晉州夢

引言

南宋時,民族沖突激化,前期受到北方金朝的軍事劫掠,末期又與女真征戰不休,兵變的問題愈發嚴重。靖康之難導緻大量敗兵南逃,這些逃兵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兩淮地區發動變亂,威脅南宋統治。

一、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事件

兵變雖貫穿整個宋朝,但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其類型和原因不盡相同,對朝中政局的影響也因而有異。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兵變的類型有兩種,一是自官軍中叛出,不抗擊外敵,而專肆殘害百姓,對抗官府這種變亂的性質較為單一,也較好了解。另一種兵變類型則具有兩面性,他們既有忠君報國,抗擊侵略的屬性,又有殘害百姓,對抗官府的特點。兩淮地區的部分兵變正具備這兩種特質。

從時間上看,北宋初期兩淮地區的兵變次數較少,自真宗朝官吏肆意克扣軍饷、苦役軍兵起,變亂次數逐漸增多。至南宋,兩淮地區兵變的次數迅速攀升,宋高宗一朝最多,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南宋所面臨的軍政背景較之北宋有顯著的差別。

宋高宗即位時,面對金軍屢次攻擊南宋的局面,高宗一方面“通問二帝”,幻想乞和;另一方面起用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主持抵禦金軍,朝中軍事顧此失彼,為高宗時期兩淮地區兵變的滋生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環境。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從兩淮地區的政區角度來看,宋代兩淮地區兵變的地區并非固定不動,随着他們武裝力量的不斷積聚,波及的地區也愈來愈廣。另外,兵變的路徑在淮南東、西兩路也有明顯的疏密之别,淮南東路的兵變主要集中于楚州。

衆多兵變之是以集中于楚州、壽州,與兩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關。熙甯五年九月,分淮南為東西兩路,楚州在當時屬淮南東路,獨特的氣候條件促進了該地農業的發展,使得楚州在“淮南、宿、亳等州災傷,米價高處七十七文”時,仍能保持“谷熟米賤”這一狀态。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臣自颍至揚,舟過濠、壽、楚、泗等州,所至麻麥如雲該地産出充足。”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南宋和金、元交戰時,楚州一度成為前線。建炎初年,該地兵戈擾攘,政府忙于外患,為内部變亂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環境。楚州交通便利,水運條件優渥,為盜賊輾轉于楚州鄰近州縣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了變亂的隐患。

二、宋代兩淮地區兵變的原因

普遍而頻繁的兵變,對兩宋政權産生較大影響,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共43起,盡管非兩宋兵變之全部,但可從中了解兩宋兵變的基本概況。宋代兩淮地區軍官與士卒的變亂原因不盡相同。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軍官變亂的原因,首先是因為統治者的猜忌。北宋初年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變亂就屬于這一原因。李重進的身份特殊,他為後周太祖之甥,負責掌管禁軍,曾任殿前都點檢一職,在後周随軍征戰,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柴榮在位時,另一禁軍首領張永德經常在酒醉時說李重進的壞話,甚至曾“密遣親信,乘驿上言”,但李知道後,并未與張爆發沖突,反而是主動找到張,勸其“吾與公皆國家肺腑,相與戮力,同獎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進而化解了禁軍之間的沖突。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由此可知,李并非心胸狹隘之人,且為人坦率,是以李重進的兵權曆來為宋太祖所忌憚。太祖即位後,接受各地節度使朝拜,當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上書時,宋太祖的态度卻很反常,“上意未欲與重進相見”、“善為我辭以拒之”。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雖在遠方,還同一體,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圖,修朝觐之儀,何須此日。”

除此之外,宋太祖還讓李昉寫了一封诏書來敷衍李重進,趙匡胤接見了諸多地方官,甚至還接見了同為地方節度使的李筠,卻唯獨不見李重進,可見其防範之心。宋太祖通過平定李重進之亂,也成功将地方節度使的軍權重新掌握到中央手中。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宋朝軍政的腐敗分為四點:一是對貪夫庸将的寬容;二是武将的貪财黩貨和兼并土地;三是私役軍士;四是刻薄軍士。以上種種原因,不僅挫傷宋軍銳氣,還惡化了官兵之間的關系。

終宋一代,士卒逃亡的現象一直屢見不鮮。大量士兵逃離軍隊,在逃亡過程中聚內建團夥,“大則謀欲殺官吏、劫倉庫,小則謀欲劫民戶、入山林,多至三五十,少亦一二十數”。這些逃兵在行進的過程中不斷荼害百姓,發動變亂,對社會造成了許多消極影響。

建炎元年十一月壽春卒丁進變亂。他“被罪而竄”,士兵犯法沒有就地服罪,卻選擇逃跑,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宋代軍卒犯法刑罰深重。宋朝建立之初就确定了“賞重于罰,威不逮恩”這一政策,雖然宋朝制定了嚴格的軍法,但對有武階的軍官犯法,往往是寬容、姑息的,通常可采取贖罪、官當等來抵消罪過。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宋代的士兵,其實就是穿上軍裝的農民,就算被招進了軍營,也同樣過着囚徒似的生活,臉被刺字,嚴禁逃跑,不許喝酒吃肉,不許久駐一地,而且經常要做苦工,還常常拿不到軍饷,是以造成多次兵變。

部分宋朝官員的不作為。他們一味采取妥協、投降、逃跑的政策,緻使賊卒在官府不管不問的情況下,兵力愈來愈盛。以黃潛善、汪伯彥為例,黃汪二人向來主張避害就利,這二人在政治、軍事上百無一能,當高宗問及軍事時,隻會對戰況東遮西掩。

三、宋代兩淮地區兵變的特點和影響

繁多的兵變與民變成為宋代變亂的兩個主流,從中國變亂史來看,兵變又是宋代變亂的一大特色。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作為宋代變亂的組成部分,同樣具有一定的區域特性。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宋代兩淮地區兵變的特點之一,就是變亂集團成分複雜。他們有的是軍官,如淮南節度使李重進、雷澤尉王善、壽州城西鎮将李文諒與勇健軍校孫同、滄州兵馬钤轄丁順、鎮撫使郭仲威、禦營使司同都統制範瓊等。

也有的是兵卒,如亳州士卒、捉賊虎翼卒王倫、禦營後軍孫琦、真定府馬軍張遇、壽春卒丁進、丁進後軍張勝、湯陰縣射士張用等。軍官和兵卒中也有部分是武裝流民轉換來的遊寇集團,他們或是民間抗金武裝、或是各地勤王軍、或是被金人打敗後潰逃的士兵。

兩淮地區的兵變以南宋初年的數量最多。他們“跨據州縣,遞相屠掠,自餘盜賊,千百萬群,不可勝計”說他們成分複雜,是因為他們的組成成分除了軍官士卒外,還摻雜着許多百姓和逃亡的潰卒。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他們在變亂的過程當中的所作所為,如燒殺搶掠、危害百姓的财産和生命等,不僅對社會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也對趙宋政權造成一定威脅。這些兵變團夥甚至還會以武力恐吓逼迫百姓入伍,進而壯大變亂隊伍。

《李綱全集》記載:“不能節制其兵,動則潰,潰則盜,盜則招,招則官,反複循環,無有窮已。”

兵變者接受政府招安且謀得一官半職後,出于某種原因,出爾反爾,再次反叛。他們斡旋于宋政府與金人之間,一邊接受宋政府加官進爵的優待,一邊攻城掠地,私下與劉豫、金暗自勾結。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部分兵變團夥在行進路途中往往合兵,成為一股更大的武裝勢力。慶曆三年五月,軍卒王倫帶領士兵在京東路的沂州發動兵變,殺死沂州巡檢使朱進,在南下的過程中,不斷有困苦農民加入到王倫的隊伍,人數遂迅速擴至數百。他們逞兇肆虐,兩淮地區如海州、泗州、楚州、揚州、泰州均未幸免于難。

這些時而投降、時而叛變的兵變團夥,他們深谙人多勢衆的道理,到處拉幫結夥,使變亂隊伍的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不僅能夠抵抗各種小賊小盜的騷亂,甚至還有撼動宋廷之勢,這種團夥的危害,性往往比小兵小卒單打獨鬥所帶來的危害,要大得多。

“憶昔陳橋兵變時,欺他寡婦與孤兒”,淺談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

結語

兩淮地區頻繁的兵變給宋王朝帶來很大損失,一方面,政府在調動軍隊平亂的過程中,不僅浪費兵力、物力,還要對止亂有功者進行賞賜,無形中加深了宋代财政危機。另一方面,兩淮地區的兵變威脅百姓生命,擾亂社會秩序,嚴重影響了宋朝統治。但宋代兩淮地區的兵變始終沒有擺脫其固有的局限性,故兵變的隊伍終被宋政府平定。

參考文獻:

[1]《續資治通鑒長編》

[2]《李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