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這是一位曾經平定了安史之亂的神秘人物,其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等著名将領,他的一生經曆了四朝的滄桑變遷,忠心耿耿,至死不渝。然而,盡管他的功績卓著,他的名字卻鮮為人知,深藏于曆史的長河之中。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在唐朝最危難時刻屢次挺身而出的謀臣,他是如何憑借過人的智慧和遠見,成為"再造社稷"功臣的?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一、神童的隐退

李泌出身于書香門第,祖上是北魏官員。他的父親李承休是唐朝著名的藏書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李泌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六歲那年,他在宮廷宴會上以"方圓動靜"為題作詩,赢得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賞識。

從此,他便受到了賀知章、張說等名臣的教導,潛心鑽研各類才能。這位神童的成長可謂一帆風順。他的才華和學識,不僅令唐玄宗贊歎,連向來自負的張九齡也對他産生了極大的好感。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在父親李承休的悉心教導下,李泌刻苦攻讀,時常四處遊曆,體察民情,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衆而飄飄然。唐玄宗也很快将他安排在太子李亨身邊,擔任侍讀,可見對他的器重。從這時起,李泌與李亨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前,李泌卻處于歸隐狀态。這與王忠嗣的遭遇有關。王忠嗣自幼被玄宗養于宮中,長大後深受器重,身兼數個重要節度使。然而,他遭到李林甫和安祿山的陷害,被貶漢陽太守,不久後暴死。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這一事件也波及到了李泌,作為李亨心腹的他,上書針砭時弊,被宰相楊國忠以"诽謗朝廷"為由貶湖北蕲州。面對挫折,李泌選擇了隐忍,及時退隐。此後到安史之亂前,他都沒有再參與政事,而是潛心研究道學。

有傳說說他曾親眼見到神仙,還有一門高深的辟谷功夫。這些記載的可信度或許不高,但至少說明了李泌的心态十分良好,這為他後來的執政生涯奠定了基礎。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二、審時度勢 扭轉乾坤

安史之亂爆發後,長安淪陷,唐玄宗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這場動亂無疑是唐朝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危機,整個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安祿山的叛軍已攻陷長安,江南也岌岌可危。而靈武地小兵寡,郭子儀部雖在苦苦掙紮,但也無力反擊。更糟的是,唐軍與朝廷早已失去聯系,連李亨稱帝這麼大的事情都不知道。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在這一團亂局中,李泌很快回到了李亨身邊,正式開啟了他的救國之路。他審時度勢,給出了兩條判斷:第一,叛軍不會得到中原百姓的支援,因為他們主要由邊鎮的突厥人和契丹人組成,漢人極少;第二,叛軍維持不了多久,因為他們隻是一味搶掠,并沒有奪取天下的準備。

基于這兩條判斷,李泌制定了平叛方略:令郭子儀和李光弼二将分别從背面壓制叛軍,将其騎兵限制在長江以北,切斷其根基。同時,他還提出要借此機會徹底消滅叛軍,重新實行府兵制。這一方略非常具有前瞻性,不僅可以扭轉目前的局勢,還能從根本上解決唐朝藩鎮割據的隐患。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李泌的方略得到了貫徹執行,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反攻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然而,唐肅宗急于奪回長安和洛陽,集中兵力進攻,導緻李光弼不得不中斷對叛軍老巢的圍剿。同時,回鹘軍也借機大肆劫掠,唐軍付出了巨大代價,隻收複了兩座空城。

盡管如此,收複長安仍是安史之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唐軍從此掌握了主動權,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在這一過程中,李泌無疑是唐肅宗最大的精神支柱。他的遠見卓識和高度政治智慧,為唐朝渡過難關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三、功成身退 再次隐退

然而,由于安史之亂的教訓,宦官開始被重用,李輔國成為了李亨最信任的宦官。作為李輔國的眼中釘,李泌選擇了再次隐退,建立了中國有曆史記載的最早書院"端房間",用于讀書、藏書和講學。

在這個書院裡,李泌潛心修行,研究道學。有關他的一些神奇傳說也在這個時期流傳開來,比如說他曾親眼見到神仙,還有一門高深的辟谷功夫。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這些記載雖然可信度不高,但至少說明了李泌的心态十分良好,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才華而自負,反而更加謙遜和内斂。十二年後,李泌第三次回歸朝堂,此時已是李亨之子李豫執政。

當時,安史之亂仍未平定,東部藩鎮割據,西北回鹘、吐蕃又趁機作亂,内憂外患。李豫授予李泌翰林侍郎,李泌随即提出了十五條加強邊境防禦的措施。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然而,他的才華再次引發了時任宰相元載的妒忌,被外調為刺史。李泌深解其意,第三次遠離朝堂。元載被誅後,他又一次回京,但又遭另一宰相常衮的排擠,隻得遠離京城,在杭州安心做刺史。

直到第五次回歸,已是唐德宗年間。當時發生了泾原兵變,長安被占,德宗出逃。李泌再次出山,向德宗推薦了名将李晟,并提出先北後南的政策,先搗毀叛軍老巢泾原,再收複長安。德宗聽從了他的建議,叛亂終被平定。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四、屢次回歸 智謀救國

李泌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他屢次在唐朝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每次都功成身退。這位謀臣的才華和遠見,不僅令唐玄宗贊歎,連向來自負的張九齡也對他産生了極大的好感。

他潛心修行,研究道學,即使遭遇挫折,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這為他後來的執政生涯奠定了基礎。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李泌審時度勢,給出了兩條判斷,制定了平叛方略,成功扭轉了局勢。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他的遠見卓識和高度政治智慧,為唐朝渡過難關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由于安史之亂的教訓,宦官開始被重用,李泌多次遭到排擠,不得不隐退。

但在關鍵時刻,李泌總能再次出山,為唐朝社稷保駕護航。他向德宗推薦了名将李晟,提出先北後南的政策,最終幫助唐朝平定了泾原兵變。公元787年,李泌出任中書省門下章事,掌握國家大權,兩年後去世,終年六十八歲。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功勞堪比郭子儀、李光弼,身經四朝鞠躬盡瘁

結語

李泌的一生,正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動蕩的年代裡熠熠生輝,照亮了唐朝的前程。他審時度勢,提出正确的判斷和政策,成功扭轉了安史之亂的局勢;他屢次隐退,卻又在關鍵時刻再次出山,為唐朝社稷保駕護航。

正是憑借着過人的智慧和遠見,李泌才被後人稱為"再造社稷"的功臣。他的一生,無疑是唐朝曆史上最為耀眼的一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