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三國演義》為何不采納曹劉孫轉世說?談談輪回與天人感應的差别

作者:南方周末

元代的《三國志平話》,開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叫司馬仲相的秀才,讀秦末天下大亂的曆史,讀得滿心悲憤,說上天也是糊塗,讓秦始皇這樣的做皇帝,害得生靈塗炭。正罵着,他就被接到陰間,讓他代理閻羅王。

你對上天不滿,上天就要考察下你,是不是真有水準。讓你審個案子,審得好,說明你有水準,有資格不滿,那下輩子讓你轉世投胎做皇帝;審不好,那說明你沒水準,瞎不滿,就是個杠精,罰你到陰山背後,永不為人。

是個什麼案子呢?

原告,第一個是韓信,劉邦能當皇帝,韓信立下了赫赫戰功無人可比,可是韓信被劉邦的老婆呂後殺了。韓信太冤了,是以狀告劉邦、呂後。

第二位原告,彭越。楚漢相争的時候,彭越在項羽的大後方搗蛋,破壞項羽的後勤補給,導緻項羽耗不過劉邦,也是功勞巨大。可是彭越也被呂後殺了,手段還特别殘忍,剁成了肉醬。

第三位原告,英布。英布本來是項羽手下的第一名勇将,劉邦、項羽争天下的關鍵時刻,他轉變立場歸順劉邦。結局也是被劉邦處死。

三個人狀告劉邦,司馬仲相怎麼判決呢?

劉邦投胎,做自己的後代,變成了漢獻帝。上輩子誰都在你手裡吃癟,下輩子換誰都能欺負你。韓信,轉世做曹操;彭越,轉世做劉備;英布,轉世做孫權,三分天下,上輩子吃的虧,都給找補回來。

上天一看,這個司馬仲相案子斷得真好,這些人的命運給安排得明明白白,于是也給他安排了轉世,你下輩子做司馬懿,繼續把别人的命運給安排得明明白白。

性格相似而命運相反

應該說,這種輪回故事,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漢初的英雄和漢末的英雄竟然有同樣的靈魂,隻是性格相似而命運相反,聽着就很帶感。是以,後世不斷有人根據這個基本設定,把輪回故事越講越細。比如明末的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其中有一篇“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就是代表作。

說曹操是韓信轉世,是很有意思的想法。曹操和韓信有相似之處,陳壽的《三國志》裡就已經提到了。比如《武帝紀》最後評價曹操“該韓、白之奇策”,用兵神奇,仿佛韓信、白起;又如《程昱傳》裡,程昱勸曹操不要繼續追随袁紹了,說的是:“将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曹操将軍,你如此才能卻做袁紹的下屬,不想想韓信、彭越是什麼下場嗎?

不過民間文學的思路,又自有特色。《史記》裡韓信的形象,是讓人有佩服有同情有惋惜,但民間文學裡,給韓信增加了非常多的劣迹,說他活埋了自己的母親,是不孝子的典型;又說他本來可以活七十二歲,因為四大劣迹,各損十年陽壽,是以隻活了三十二歲。韓信這麼壞,和民間文學裡曹操很壞,非常比對。當然,到了當代韓信和曹操的形象都獲得了極大改善,仍然相當比對。這倆還真是同呼吸共命運。

說劉備是彭越轉世也有趣。按《史記》,彭越是特别受不良少年擁戴的人物,和曆史上的劉備“好交結豪俠,年少争附之”相呼應。民間文學裡劉備變成了老好人形象,彭越的道德分也加上去了。彭越被處死,也被民間文學描述得特别冤枉:說彭越長得很帥,呂後想勾引他,彭越拒絕了,結果呂後反咬一口,說彭越想奸污自己,于是處死了彭越。這屬于經典的“主母反告”母題,就是一個地位高的女性,追求地位低的男性,被拒絕後就颠倒黑白。古今中外各種文學作品裡,這個套路不知道出現過多少回。彭越是蒙冤的大好人,才有資格轉世做劉備。

英布是和項羽一道從江東起兵的,從地域上看就挺配孫權。英布先追随項羽反秦,又背叛項羽歸附劉邦,最後再造劉邦的反,這反複無常的勁頭,也适合拿來和孫權對照。

這個轉世投胎的故事,《三國志平話》的版本還算簡單,後來越講越細。如說關羽是項羽轉世,項羽的烏骓馬也轉世投胎,就是赤兔馬。《史記》記載,項羽自刎後,被五個人分屍了,民間文學說是六個人分屍。這六位轉世投胎,就是關羽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時斬了的六位。但還是有人指出,項羽最後有個最大的特征,關羽沒有。項羽有虞姬,“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樣一個大美人,願意為項羽去死,關羽身邊沒有這樣的女人。但清代一出戲,叫《大轉輪》,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關羽有周倉,虞姬轉世,就變成了周倉,一樣是自刎而亡。

白蛇斬而漢興,青蛇見而漢危

這種故事講這麼熱鬧,《三國演義》裡有嗎?沒有。羅貫中毫不猶豫删掉了這個設定。《三國演義》自打誕生以來,宣傳口号一直是,本書内容,非常貼近正史,咱們可不是一味追求流量的庸俗作品。是以,雖然這個輪回轉世的設定,非常吸引眼球,但《三國演義》是不予采納的。

有朋友可能會提出,現在《三國演義》的開頭,顯然也不是科學思維:

建甯二年四月望日,帝禦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隻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将下來,蟠于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甯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現于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堕雞化,乃婦寺幹政之所緻,言頗切直……

大概是講了這樣一些事情:

漢靈帝建甯二年(169年)四月,皇帝上殿的時候,突然狂風大作,一條大青蛇,從大殿的房梁上飛下來,蟠在寶座上。漢靈帝吓得摔倒了,百官也吓壞了,再一看,這大青蛇突然又不見了。

青蛇是什麼寓意呢?古代評點《三國演義》的人是這麼說的,這叫“白蛇斬而漢興,青蛇見而漢危。青蛇、白蛇,遙遙相對”。

傳說,劉邦剛起兵反秦的時候,斬過一條白蛇。一般了解,這白蛇就是秦國的象征,秦國在西方,對應五行中的金,金對應的顔色則是白色。劉邦是楚人,楚在南方,對應火,火對應的顔色是赤色。劉邦斬白蛇,是南火克西金。那這會兒又出現條青蛇怎麼解釋?答案很開放:要是關注青色,青對應木,是東方的顔色,那就是東方地區要出事。要是關注點在蛇,就引用《詩經》裡的“維虺維蛇,女子之祥”,蛇象征女性,東漢的特點,是外戚專權,他們是靠女性才和皇帝建立起緊密聯系的;或者宦官專權,按照古代說法,他們是準女性,這蛇就象征他們。

又說,漢靈帝的時候,下大雨,下冰雹,打壞了很多房屋;海水泛濫,淹死了很多人。講這個,也是和五行思想有關的:這些水災都不是簡單的自然災害,漢朝對應五行中的火。漢朝到底是對應水還是對應土還是火,有過争論,但到了東漢,基本就認定是火了。是以還産生了一些新名詞:炎漢,炎劉……兩個火,顯得火德的漢朝或者劉姓皇帝特别興旺。你可能還聽過一個詞叫“紅顔禍水”,美女特别漂亮,為什麼偏偏是禍水呢?因為這個詞本來是形容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的,禍水來了漢朝的火就危險了。這裡講了這麼多水災,也是表示:水克火,火要滅了,就是漢朝要亡了。

又說,有個地方,母雞變成公雞了,這個當然也象征女人掌權。這個詛咒來曆就更古老了,周武王伐纣的時候,聲讨商纣的罪行,其中說到,商纣的一項大罪,就是特别聽女人的話。周武王引用了一句古語評價這件事:“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母雞沒有大清早打鳴兒的,母雞打鳴,這家人就要死絕了。

總之,《三國演義》羅列了很多例子,講漢朝當時已經危機深重了,這麼極力渲染神秘詭異的事件,和輪回思想又有什麼差別呢?

天人感應與輪回

以我們今天的标準看,沒什麼大差別。但以古人的标準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些都是天人感應、陰陽災異,漢朝人确實信這個。

這一套是得到過官方認證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孔子本人是不大相信這個的,但也沒有高調否定,先秦儒家三巨頭,孔子、孟子、荀子,都不吃這一套,荀子還說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話。但後來事實證明,這種思想過于進步,脫離群衆了。作為一種政治思想,你要有更大的影響力,就要能滿足更多人的心理需求。是以到了漢朝,儒家的經學思想就不理祖師爺的立場,而和這套陰陽五行的觀念深度融合了。

有一批儒生就專門琢磨,怎樣拿儒家經典來解釋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正史裡還有《五行志》《符瑞志》之類,就是專門收集這類素材的。

是以,《三國演義》寫到這些細節,也不是他自己編的,而是從正史或者《資治通鑒》裡抄來的。而要解釋這些細節的含義,則要引用《詩經》《尚書》之類的儒家經典,漢代儒學很重要的一件工作就在于此。

《三國演義》标榜自己忠于曆史,其實是忠于“正史”,不是探尋今天我們最關注的曆史真相,而是對曆史書的忠實。史書上就有,哪怕荒誕,也照樣可以有。當然,《三國演義》的作者,其實也不怎麼信這些。東漢時候的人,是真的會因為相信這些,被深刻影響到自己的行為的。《三國演義》反而不太會着力表現這一面,它就是既然正史裡面有這些,就跟着抄抄素材罷了。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勃

責編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