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考不上秀才的魯迅,卻20歲就獲得了五品頂戴,怎麼做到的?

作者:稗官論史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是八擡大轎-----”

在魯迅的《故鄉》裡,曾描寫過一個經典人物,那就是他老家斜對門的豆腐西施楊二嫂。當時魯迅賣了紹興老屋,還準備把家具物什一并賣掉,然後搬到北京西城八道灣新買的大宅子裡。

考不上秀才的魯迅,卻20歲就獲得了五品頂戴,怎麼做到的?

當時,就是這個楊二嫂登門,站那說話像圓規一樣,一通發酸寒暄,然後讓迅哥把家裡的家具送給她。迅哥舍不得,她就說他“放了道台還有三房姨太太”。

對于這種情節,讀者也多半都是不信的,一是小說往往存在虛構,再則便是我們自己過年回個老家,鄉裡鄉親話裡話外,有時候也時常有這麼個味兒,無限度揣測,這是鄉土人情的一種表現形式。

考不上秀才的魯迅,卻20歲就獲得了五品頂戴,怎麼做到的?

但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魯迅在暗示我們,他确實在出國留學前就獲得過五品頂戴,回來後還做了收入頗豐的“京官”。

1902年,魯迅獲得去日本公費留學的資格,赴日後的第一步,就是先入東京弘文學院,這是專門為接收中國留學生而創辦的學校。當時入學的檔案,弘文學院是這麼寫的“南洋礦路學堂畢業奏獎五品頂戴”。

礦路學堂畢業是确有其事,這五品頂戴是咋回事?在清朝入仕,有三條路:科舉、納捐和蔭生。但納捐,魯迅小時候就家道中落,留學前他才20歲,還正在讀書,應該是無錢納捐的,蔭生的話,他不符合條件。科舉魯迅倒是參加過,1898年紹興府縣試,他和弟弟一起去的,後來周作人寫日記,說魯迅的成績是“三圖三十七”,也就是第137名。

考不上秀才的魯迅,卻20歲就獲得了五品頂戴,怎麼做到的?

魯迅

500多人137名,成績雖然還不錯,但還是沒考中秀才。是以按照清朝舊制,魯迅是沒辦法獲得這個五品頂戴的,況且五品已是不小了,往往一個省才有幾十個。

福禍相依,有時候失敗未必是壞事,科舉不第,魯迅才會進南京礦路學堂,正好趕上一次大改革。如果他死磕科舉,苦讀幾年年紀大了科舉又廢除了,這時候豈不是整個人生都耽誤了?是以說選擇大于努力,是有道理的。

考不上秀才的魯迅,卻20歲就獲得了五品頂戴,怎麼做到的?

這礦路學堂,相當于職業技術學校,中專學曆。雖然在今天,大學生滿街走已經不稀奇,但在當時,大部分青年學子幾乎都在死磕科舉,沒有多少人願意費精力來進學校。

大家已經習慣了科舉,但廢科舉已經是大勢所趨,張之洞、袁世凱、張百熙等朝廷重臣紛紛上奏,要求廢科舉興學校。那大家不願意來怎麼辦?那就增加學校的含金量。

張百熙曾誇贊張之洞,說他是“晚清第一通曉學務之人”。關于青年學子不喜歡上學校這件事,張之洞做了管學大臣後,上來便是重拳出擊,制定了一個《學堂選舉鼓勵章程》,京師大學堂畢業,賜進士或舉人,優秀者還能内閣中書補用,授五品銜-----

考不上秀才的魯迅,卻20歲就獲得了五品頂戴,怎麼做到的?

具體獎勵制度

這個政策出來,自然各地新學都跟着水漲船高,還專門制定了分級分類的不同授職獎勵情況。這個制度,一直持續到宣統三年(1911年)。

魯迅考上的南京礦路學堂,是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朝廷開辦的,是為大陸資源工業奠基的一個重要學堂,是以學生待遇很好。魯迅又取得了一等第三名的成績,是以在獲得留日資格的同時,還授予了“五品頂戴”。

楊二嫂還說魯迅“放了道台”,這個也不是空穴來風。

1909年,魯迅留學歸來,先當了兩年教師。1912年,袁世凱簽署任命了32名教育部佥事,這其中就有魯迅,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一職,他一幹就是14年。

考不上秀才的魯迅,卻20歲就獲得了五品頂戴,怎麼做到的?

魯迅任命狀

根據《故鄉》的寫作背景,應當是1919年底他回紹興搬家的時候,多年過去,自然他在北京當官的消息早已傳回了老家。

那這個教育部佥事,能跟“道台”相比嗎?道台,那可是正四品,相當于今天的副省級别。參考清朝的官員制度,參事、佥事、主事,一般都不是實職上司,大概在五品和從五品之間吧,自然比不上道台。但楊二嫂之是以這麼說,一則是鄉親們一貫的思維習慣,雖然品級不夠,但“京官”更厲害,是以也不亞于四品道台了。二則,想要别人大方給點東西,誇大恭維也是人之常情,楊二嫂這番話,也并沒有什麼不妥了。

考不上秀才的魯迅,卻20歲就獲得了五品頂戴,怎麼做到的?

劇照

不管怎麼說,科舉舞弊案搭進去了周家兩代人,到魯迅這第三代,終于止損反彈,他們兄弟三個都混得不錯。

作者微信公衆号:稗官論史,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