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帶着“電子身份證”的中華鲟,放歸長江

作者:九派快訊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3月29日訊(記者金文兵 實習生李雨欣)3月28日是第四個“中華鲟保護日”。當天,在宜昌市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尾15歲成體中華鲟、20餘萬尾子二代個體放歸長江。同一時間,在荊州市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廣場,11萬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鲟子二代“寶寶”也相繼躍入長江,在江水中徜徉一番後順流而下,為中華鲟自然種群增添新的個體。

帶着“電子身份證”的中華鲟,放歸長江

荊州放流現場。荊州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宜昌放流現場,從業人員給中華鲟植入聲呐标記,以持續跟蹤、監測本次放流的中華鲟回歸長江後的洄遊程序;荊州市中華鲟保護中心也對一部分中華鲟幼苗進行“電子身份的認證”,同樣用于評估放流效果。

帶着“電子身份證”的中華鲟,放歸長江

荊州放流現場。荊州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鲟保護中心主任危起偉研究中華鲟40年。他說,1983年,大陸實作了葛洲壩下遊的中華鲟(野生親魚)人工繁殖。但人工繁殖隻是保留了中華鲟的基因,并沒有讓中華鲟發揮出它的生态價值,野外中華鲟的數量仍舊在減少。為此,大陸在40年前就開始增殖放流了。“40年來,我們放流中華鲟800萬尾,但早期大多是魚苗,存活成功率非常低,放流效果不佳,每年能夠繁殖的個體仍舊較少。有記錄的最後一個自然繁殖時間是2016年。”

中華鲟是江海洄遊魚類,出生之後會傳回大海育肥,在大海中生活10—15年,等到性成熟後才會再次傳回長江,沿着父母曾經走過的路,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産卵。以前,它們前往金沙江下遊屏山江段産卵,後來又在葛洲壩下方4公裡的位置開辟了新的産卵場。然而由于水位、水溫等諸多原因的影響,自然繁殖始終面臨困難。

帶着“電子身份證”的中華鲟,放歸長江

放流入江的中華鲟。荊州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長江水産研究所所長李創舉研究員表示,隻要充分利用長江十年禁漁這個關鍵視窗期,2021年以後放流的這些中華鲟“人工寶寶”曆經15年左右的成長,有望在2036年前後洄遊長江生兒育女。

在現有産卵場不足的情況下,危起偉研究員還建議為中華鲟預備一些新的“産床”,比如利用長約20公裡、100至200米寬的虎渡河建設“人工産床”等,幫助中華鲟進行自然繁殖。

據悉,農業農村部今年将組織放流中華鲟100萬尾以上,為曆年來放流數量之最。

【編輯:趙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jpbl@jp.jiupainews.com

繼續閱讀